评《流浪地球》

先自黑一下:因为实在不能再拖了,所以就这么发稿了。“完成度”不高,还请多多包涵!

世界观——飞船派与地球派的争论

任何作品都不可避免的受作者自身的局限性影响,作者生活的时代、环境往往会反映到其作品中。比如《星际旅行》中的星际世界被公认是影射了冷战格局,而《星球大战》被认为是太空版的古罗马演义。

原著作者刘慈欣在一个矿区长大,大学毕业后去了一个偏僻的发电厂工作。他长期面对的环境就是一个小镇配大厂的情形。在这种社会的上级可以完全无视当地民众的呼声,做出一些“理性”的英明决策,当然也不在乎由此给当地民众带来的影响。作者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世界观不可避免的受其影响,大刘的小说被广泛指责过于理性,甚至有些法西斯倾向也源于此。在作品中不难看到这种痕迹:声称要拯救全人类的目的,结果方案是主动抛弃一半甚至更多的人类,号称地球大生态圈的维持能力更强,结果开局就先毁掉整个地球生态圈。现实中哪有这么冷酷的政权?法西斯政府也知道先给民众一点小恩惠再送他们上战场的好吧。

电厂半军事化管理环境中养成的习惯就是只管执行,不问为什么。对到底要坐飞船撤离还是带地球搬家的争论,我们也看不到作者有一丁点关心的意思,小说中仅有的篇幅也限于传达上级宣传而已。观众只能看到全世界积极行动起来为搬家而忙碌,至于各国是怎么达成一致要带着地球跑路,国际间如何协作分工,这些社会问题统统一笔带过,看起来作者一点都不关心。

眼前问题总比长远问题更能动摇人的决心,小说中的反叛起义就更显得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启程前以及启程之初全球大灾难时不反对,等跑半路才觉得自己受骗了,想要造反了,这反射弧也太长了,脱欧斗争也没这么迟钝的好吧。而且全球起义推翻一个虚构的联合政府也违反国际关系常识——既然各国都没放弃独立地位,何来推翻一个国际机构?成员国散伙不就行了。这种闹腾法倒是和分厂工人罢工时迁怒于总公司领导的情绪化做法很相似。

还有,闭塞的环境还会影响到人对社会知识的了解,比如小说中提到公众得知太阳即将毁灭地球时,集体放弃了宗教信仰,这不是完全弄反了吗?宗教向来喜欢靠末日救赎来忽悠人,好不容易有个应验的机会,各类宗教还不得遍地开花。

为什么要带着地球搬家,这是小说逻辑成立的核心问题,但是对这个核心问题,我们看不到作者给出任何有说服力的解释,到是看见了不少可以驳倒该方案的有力证据——飞船撤退方案无可避免的要重点研究如何活下去,而地球搬家过程中显然不顾大家死活。这种扔下家人、丢光家当的搬家式跑路方案到底哪里比全家上船、样样留种的诺亚方舟式避难强?这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高层如何统筹决策不是电厂职工要关心的,他们关心的是执行。如果作者有决策层工作经历,小说的重心可能就是避难方案的讨论和启动阶段的准备工作,等踏上征程,小说就结束了。

其实让带着地球搬家成立的理由很简单:目的地比邻星系没有可居住行星(大刘2000年创作小说时不知道2016年欧洲南方天文台会发现一颗行星,还不知道能不能住人),不带上地球你在哪里安新家?

科学观——科幻的底线在哪里

科幻是科学幻想,有科学、有幻想。科学幻想能否另人信服,依赖于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允许有超出当前科学技术水平的幻想,但是得象科学技术能达到的样子,不能搞成象神话一样的玄幻。哪怕他们确实很像,也得装出一副符合科学的样子来。因为是科学幻想,所以观众总是喜欢用科学的观点去挑剔,如果发现有违背科学认知的角色、情节,必然会被嘲讽。比如创造一个用尸块拼装后通电就能活的怪物弗兰肯斯坦,在19世纪还有人信,在21世纪显然会被讥笑。

对科幻中的科学设定挑刺历来是大家所喜欢的,不过对细节的过于苛求会使讨论迷失在无关紧要的枝节问题上,所以本文仅限于讨论那些对剧情有决定性影响的科学设定上。

科幻中有些设定是剧情所必须的,不能深究。这些东西往往需要模糊处理,以免被人发现“不科学”。比如星际旅行中的曲速飞行和量子传送,星球大战中的原力天赋。作者都设法用尽量把他们包装的像科学的幻想而不是神话的法术。我们讨论时要注意这点。比如《流浪地球》中推动地球是否可行,这事就不能深究,因为地球不能推动(如科学家们说的那样会散架),小说就不能成立,所以我们就默认小说中的人类解决了相关技术问题。

不过可以质疑的还有不少。比如对目的地的质疑。地球流浪的目的地是比邻星系,作者给出的理由是太阳已经衰竭,即将变成红巨星,所以要搬家到比邻星系定居。不过这个理由很成问题,比邻星系是一个三恒星系统,两颗主星(黄矮星半人马座a星A和半人马座橙矮星a星B)和一颗伴星(半人马座a星C)。比较尴尬的是,主人公要停泊的那颗正是红矮星,难道我们千辛万苦的逃离一颗红矮星就是为了投奔另一颗?而且那颗红矮星在散发强大的X射线辐射,凑它太近显然不安全。

对借木星的引力做弹弓加速是另一个疑问。小说中设定地球用500年加速到光速的千分之五,即1500公里/秒,假定是匀加速的话,每年加速3公里/秒,地球加速17年,速度已经提高了51公里/秒,大大高于木星能提供的引力加速——两倍于木星的公转速度13公里/秒×2=26公里/秒。已知木星有79颗卫星环绕,没发现的还不知道有多少,地球这么大个头钻近去怕是凶多吉少。收益不大风险大,犯的着吗?作者可能是看人类探测器用引力弹弓的案例多了,想秀一天文知识。可是电影剧情已经设定必须在木星附近历险,那就得另找理由,比如为躲避即将到来的太阳氦闪。

地球被木星引力捕获的剧情也是一个大漏洞。地、木引力怎么可能会突变?要么地、木质量突然变大,要么地、木质心改变。前者大概是有超大天体和木星或地球融合,后者大概是两者发生极大形变。不管怎样,地球都会面临比被木星捕获更大的威胁。

还有,地球即使被木星引力捕获,也不会立刻坠毁,除非两者轨道正好相撞。想借用引力弹弓效应加速的地球此时不会用低于木星逃逸速度(除非脑残还要炫技),否则即使地木两星轨道相切(交汇时星体表面擦碰),地球也会飞离木星(双方是不是还能保持完整就不知道了)。电影中表示地木相距仅七万公里,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后面点燃木星的剧情而设定的,反正凑这么近大概率会撞上木星环(对,不仅土星有环,木星也有环)。

对地球发动机的重聚变技术也是一个疑问。氢聚变成氦释放的能量可以将千分之七的质量转变成能量,而氧原子聚变成硅和氦时只能将万分之三的质量转化为能量,显然效率更低。放着效率高的轻聚变不用,用效率低的重聚变是什么意思?如果深究一下会发现,这种方法消耗的物质大大超过地壳质量,难道要我们铲光地壳,让子孙后代住地幔上?如果改成用氢聚变甚至用反物质湮灭获得能量,然后把重元素喷射出去,就可以大大减少对地球表面物质的消耗,让剧情稍微可信些。

用点燃木星来推开地球,这个主意看起来实在难以让观众信服。靠地球大气提供的些许氧气和木星上的氢气混合燃烧,产生的爆炸冲击波能推开地球,在一个世纪前可能会被人称之为好主意,对今天的观众来说,估计没几个人会相信。因为大家都知道,这点能量太微弱了,而且隔了七万公里,就算有点推力也衰减的不成样子了。至于航天员刘培强用空间站去冲击地球发动机火焰,点燃空间站的燃料罐,形成一个爆炸带补上最后的5000公里差距,对中国观众的科学认知是一种挑战——编剧是不是太幼稚了?你说把空间站点着了,带着火焰像火把一样冲向木星还可信点,直接炸一个5000公里半径的火球,别说30万吨燃料,3000万吨燃料也不见得够啊!

讲故事——编故事要像真的一样

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诈骗犯们编瞎话骗人的技术越来越高明,而编剧们讲故事的能力越来越低下,编剧讲故事哄观众的效果似乎远不及诈骗犯们骗钱的成绩。

电影中的场景设计有些不合理的地方。电影是讲人的故事,所以场景要象真实的人类社会,至少要能逻辑自洽。影片开头是全球半数民众抽签进入地下城,这不符合现今社会应对危机的一般策略。正常点的做法一般是先保证政府指挥机构和必要的救援机构先入住避难所,然后再尽可能多的往避难所里塞人,没有人敢说要打算抛下哪怕是一个民众。全球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国的发展程度不均匀,势必导致有些国家会有更多的人得到幸存的机会,作为参与流浪地球行动最后拍板的五大国之一的中国,显然会得到更多的避难机会。为什么会和全球一致采用绝对冷酷的半数抽签?我们有能力多挖几个洞不行啊?大不了作为交换,捎带几个小国意思一下。而且抽签法也很难执行,全国各地很容易产生优先保障本地居民的做法,发达地区显然会比落后地区挖更多的洞。各种土政策会极力往洞里多塞几个避难名额。小说作者留下的缺陷,电影编剧就不会改改,让它更贴近现实点吗?后面的剧情有韩子昂老爷子救起一个孤儿带入地下城,这也和开场时严禁未中签人员进入地下城的剧情产生矛盾。

编剧似乎很爱玩梗,做一些向其他作品致敬的情节。这些东西如果把握不当,就会削弱观众对影片情节真实性的质疑。比如关于蚯蚓干的梗。地下城里蚯蚓干似乎成了上等美味,还是送礼佳品。且不论其科学上的合理性,单就和女主角吹泡泡糖和居委会发饺子产生矛盾——泡泡糖和饺子难道没蚯蚓干美味和稀罕?地下城居民的口味真奇怪!

电影安排的情节和地理环境有问题。救援队在冰雪大地上拖着火种从上海徒步去杭州,居然只要几个小时?后面从杭州附近赶往印尼苏拉维西只要17个小时?他们开的卡车跑起来和飞机一样快?(尽管码表显示大卡车能上300迈,但相信的人不多)

更不要说火种的分发路线和救援队的抢救线路是被人广泛质疑是脑残做的预案。片中俄罗斯救援队在归途中哀叹回家得好几天,那么他们是怎么在几小时内赶到苏拉维西的?

一部合格的电影,应该在放映厅银幕上把故事讲清楚,不应该在电影院外向观众解释剧情。这次的剧情有不少是在场外采访中向观众交代清楚的,这就是剧组没把故事讲好了。很多细节,在交代时应该引导观众去注意,而不是象彩蛋一样让观众去找。

顺便吐个嘈。

电影很好看,也有不少缺憾。原著作者当年不会想到后来会有轰动全国的改编电影,要知道他肯定会在相关段落上多费些笔墨。编剧可能也没好好打磨剧本,从网上泄露的剧本来看,这部片子真的是草台班子级别的作品——前后矛盾、丢三落四,能拍完已经烧高香了。终于明白现在影视圈都流行说“完成度”了,真是学生赶寒假作业的作风,能完成个半吊子都是值得庆幸的了。

讲道理——科幻的现实意义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还在竹简木椟上刻画文字时就致力于向大众传播文明,带领这股风潮的先贤孔子就用删订过的《春秋》向他的弟子解释一套“合乎礼法”的世界观,向大众阐述一个“理想社会”的面貌。司马迁的《史记》标志着文史分家,我们学会用了严肃的专业方法记录历史,区别于外国用神话与历史交织的大杂烩传说记载历史,中国信史的名声就此建立。唐宋以降,小说话本的发展让大众都得以从故事中了解历史、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中国作家们不拘泥于真实历史改编,他们也改编神话传说,甚至兼而有之。《三国演义》、《封神榜》、《西游记》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如今,我们已经不满足于把想象力停留在改编过去,我们要放眼未来!这可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国历来讲究“文以载道”,科幻作品也不例外。中国是世界文学大国,我们的先辈用无数文学作品记录历史,反思过去,现在我们迎来了探究未来的新时期。中国科幻已经走出了主打科学普及的时期,开始以探索未来社会的面目呈现。西方历史上一些憧憬未来社会的小说,后来衍生出空想社会主义,最后催生了科学社会主义。从这个角度讲,《共产党宣言》就是科幻文学的最佳作品。科幻对现实社会的指导莫过于此。

科幻是给大众讲道理的,所以我们不要宣扬怪力乱神的玄幻,不要兜售胡说八道的虚幻,我们要能够指点迷津的科幻!科幻对我们的想象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科幻的世界,每个细节,都不同于历史,要让人觉得真实可信,没有足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素养是做不到的。科幻片是影视工业难度最大的品种,没有足够强大的工业基础难以实现。能够拍摄科幻大片,中国国力的具体体现。中国科幻大片的登场,是中国软实力的标志性成就。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同呼吸、共命运。我们用科幻大片向世界展示建设未来的中国方案!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