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阶段看俄乌战争,俄罗斯在第一阶段还是达到了它的战略目的的,俄罗斯并不幼稚

【本文来自《棉花絮之乌克兰战争史 完整版,详细资料可以关注微博--棉花絮飞》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棉花战报分析还是可以的。

但是我不认可你第一阶段的分析

第一阶段俄罗斯无疑是达成了战略目的。

我们看看南北两条战线的发展情况就明白了。

俄罗斯对于乌克兰的情报工作不只一个单位在做,俄决策层有多种信息来源。

根本不存在情报失误导致的战略误判。

俄罗斯不会那么幼稚,轻易就相信只要接管基辅,北约支持下的乌克兰就会全线投降。也不会相信策反几个将军就可以接管北线最重要的战略要地,否则2014年就可以直接内部瓦解乌克兰了。

要知道,俄在南北两线的兵力配置上的部署,正是基于整体正确的战略判断进行的,时间上空间上都无法轻易做出调整。

北线就是做佯动,进行战略欺骗,并且深入敌后破袭作战,作为奇兵在第聂伯防线的侧后捅一刀,为南线东线的行动做掩护,压缩乌克兰防御空间。

北线突击进乌克兰的都是高机动,高组织度,高素质的精锐,这样的配置根本不是为了浪费在打持久战,或者攻坚上的。

说白了,这种部署配置

1.是为了防止北约第一时间参战,

2.提高北线战略欺骗的可信度,只有这样,北约才会相信北线才是主攻方向,才会认为占领基辅与哈尔科夫才是俄主要战略目标。

3.穿插破袭,深入敌后作战。压缩乌防御空间,打乱其战略部署,瓦解第聂伯河防线。

北线背靠白俄罗斯,对俄军来说,出发阵地距离乌两个关键战略节点:基辅与哈尔科夫都很近,补给线短,攻击面小,利于精锐部队敌后穿插破袭。

基辅是第聂伯防线最重要的战略节点,没有之一,周边有完备的军事基础设施。但同时,面对白俄方向又是第聂伯防线最柔软的侧背。

哈尔科夫是乌东战略集团最稳固的支援出发阵地,也是第聂伯防线最重要的前哨阵地,周边军事基础设施同样完备。

南线赫尔松是第聂伯防线南部最重要的战略节点,与基辅互为首尾。

俄军只有第一时间进占赫尔松,并展开防御部署,牢固抓住这个尾巴,那么对于南线乌军的歼灭战只是时间问题,也稳固了乌东到乌南的整条战线。

第一阶段作战开始,俄军通过正确的战略部署获得了多种有利的作战条件。

利用高机动,高组织度,高素质的部队对基辅与哈尔科夫周边的,乌军处于稳固二线的军事基础设施与关键节点进行大量破袭。导致乌军在二线防御地带失去基层组织能力,失去后勤保障所需要的关键基础设施。

乌克兰第一阶段只能退到利沃夫才能建立稳固后方基地,失去在第聂伯以东进行内线作战的空间,也失去组织内线机动作战力量所需要的时间。

可以说是一战乌全面失去所有战场主动权,只能被动挨打。

第一阶段行动结束,战场态势是:

乌克兰第聂伯河防线基本瓦解,失去战略作用,只能溃退到利沃夫建立稳固的后勤基地。

北线两个关键战略节点,基辅与哈尔科夫周边大量军事基础设施被破袭,基层组织能力瓦解,可以说基本成为孤城。

东线因为补给线拉长,二线稳固的后勤基地从第聂伯一线退到利沃夫一线,地方基层组织也被瓦解,所以失去机动能力,只能困守死地,成为孤军。

南线乌军因为赫尔松被卡死,彻底断了后路,也因为第聂伯防线的瓦解,无法获得足够的支援,成为孤城,典型就是马里乌波尔。

俄军之所以强攻马里乌波尔,而不是强攻基辅或者哈尔科夫,因为从整个战局上看,打通马里乌波尔,那么南线与东线两个战场就会连成一片。

基辅与哈尔科夫对于整个战场来说,意义没那么大。

下一阶段的发展,我认为重点还是哈尔科夫,对于俄军来说补给线短,出发阵地稳固,拿下之后,纵深发展意义重大。哈尔科夫易手之后,乌军在东部

就没任何存在的意义了。而俄军进可威逼基辅,退可固守第聂伯河。北东南三个战场可以连成一片。

赫尔松目前对于俄乌两军都没有纵深发展的意义。突入之后都是孤军。

对乌克兰来说,除非北约下场,搞一次克里米亚登陆作战,赫尔松才有意义。

对俄来说,除非德左或者匈牙利威胁乌军侧后,那么赫尔松作为突击敖德萨的出发阵地才有意义。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