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怎么就被开除“科幻”籍了?

昨天马督工文章把《流浪地球》给开除了“科幻”籍……这就让我很不爽了。

关于地球物理方面,我是没有什么资格来说话,反正也有搞地质的人在和督工撕逼了。

我模模糊糊的记得,督工之前曾经因为关于排队枪毙战术的一个奇怪观点,在编辑部里和我们几个死军宅争论了半天,最后双方互相祭出:“你不懂!”的法宝了事。

按照督工关于《流浪地球》的看法,他自己当年的机械计算机小说当然也……呵呵

不过这不是关键,今天我这儿要说的是关于科幻。

500

迄今为止,国内的很多科幻界大佬还是张嘴就“新浪潮”……呵呵呵新浪潮的典型感觉就这样嘛,一边是一个高科技幻想背景,另一边是反科学思想本质……

科幻到底是啥,用“工业党”视野看“科幻”这个概念,当然应该和“情怀党”(或许应该叫“人文情怀党”)有所区别。

谁说不写某种“想象中成立的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就不能叫“科幻”的?

要知道,任何科幻作品中所出现的人类社会,或者非人类社会,都必然要以作者自身所处的年代和社会环境为根本,有真正的,书中所设想的人类社会,彻底脱离作者自身时代背景的作品吗?几乎不存在吧!

所以按照督工的观点,这岂不是所有的“科幻”都不是真正的“科幻”了吗——哦,这样说的话,可能人类历史上只有一本真正的科幻书,那就是《共产党宣言》了……

况且刘慈欣的小说嘛,一向是以“特别有趣的科幻点子”和“特别极端化的人物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在刘慈欣小说里,如果有一个人物被打上了“标记”,那么它基本就是按照这个“标记”去塑造的类型典型。

这也说明,大多数人物这种东西,不过是刘慈欣小说里故事的“代言人”,这样的人物其实都是作者的喉舌而已,本质上说他们和“旁白君”并无区别,只是提供一个用来观看小说中刘慈欣式瑰丽想象的视角。

另一边刘慈欣的小说从来都是非常根深蒂固的,中国式的叙述,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去除“中国味儿”,小朋友看不懂,但作为小朋友的爹,还是可以看得懂的吧,如果说看不懂,那或许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了。

淡然,我这里所说的“中国味儿”也不是有些人所理解的什么“带着家园去流浪”这类,这也是一种怎么说呢,没有读明白。

如果说在当代世界的语境中有什么东西能用来形容中国文化的特色,其实是无神论和思想的自由。

500

要我说啊,80后的历史局限确实已经开始表现出来了,比如《疯狂的外星人》中所表现的对80、90年代“城乡结合部”文化的美化和怀念……这其实和我们小时候就讨厌的,上一代人对自己年轻时代流行文化的过度美化和怀念是一样的……

外国人对我们的抹黑我们且不去说,什么钳制思想啊啥的,其实中国当代思想自由是非常,非常的自由——在马督工工作室和观网小编里面,有左派“斗士”,也有被他们说成“右派法西斯”的军工组一干人,更有在知乎上经常黑我们的前员工,如今的“白左”小姐……大家平时聊天喝酒吹牛,在论坛和社交媒体上互相掐,互相开恶劣的玩笑,你看谁被怎么样了吗?除非是触犯了国家法律采取了一些实质性的行为是吧……而在别的地方自然还有更多的思想,只要不触犯公序良俗,也没怎么样。

流量地球的“小将”们义愤填膺,这不也没能把豆瓣的苹果市场评分拉下来嘛?充分说明今天的中国是有自由的。

但这其中的一个公约数是,“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除了少数神棍之外,大家的基本底色还是唯物主义的——或者说用某些人的话来讲,这叫“科学主义”。

刘慈欣小说恰恰讲的就是是这个“科学主义”的问题。

在《三体》当中,最终出现的情况是生命塑造了宇宙,或者说科学塑造了自然——生命凭借科学的力量最终重塑了自然本身,这个宇宙从11维降到三维,甚至到二维,数学规律都被当做了武器——然而,即使是在数学规律都被改变的宇宙里,科学依然存在,并且它是全宇宙生命拯救自身的唯一希望。

所谓科学,实际是指科学方法,而科学方法背后其实是有世界观的,即世界是可观察、可经验、可量度,合乎明确推理原则。

如果不讲科学了,那么《三体》最后就不要搞什么宇宙质量归还了,一个不可理解的万能存在,上帝说要有光——然后故事就结束了……呵呵,这也恰恰是刘慈欣的小说比目前西方大部分科幻作品所更符合中国世界观的地方。

500

星际穿越里的五维空间我就很不喜欢……因为感觉……过于老套,画面犹如万花筒……不过那毕竟是理论上我们不可能描述的画面,可能不如直接黑屏算了……

相比之下,之前在国内很多场合被人吹捧过的卡尔·萨根《计算中的上帝》,老实说我看了以后才发现,这什么狗屁——还是推荐大家去读一下,感受一下强制吃屎的感觉。哦,不过话说回来,刘慈欣小说和流浪地球电影为什么让很多人得PTSD,很大程度上对于他们来说,科学方法在宇宙的终末都好使,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强制吃屎……

“科学主义”是不是当代中国的本质呢?是也不是,这只能说是喜欢刘慈欣的一部分人的世界观,这些人看到刘慈欣的小说就感到舒适,就是因为我们的世界观和刘慈欣的科学主义高度相容,“共鸣”了。

当然,对于很多人,他们会认为“科学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好吧,这或许就是这些人总试图在刘慈欣小说里解读出更多味道的原因。

如果说大刘小说还有什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这些小说都很个人,反应的是刘慈欣个人在不同时期的思想——而不是为了去迎合读者。

最近老有人说什么中国科幻“四大天王”,刘慈欣、王晋康、韩松、还有谁来着?夏茄?……反正除了刘慈欣,其他人写的东西,或许也有马督工认定科幻标准中所说的,描写科幻对人类社会影响的部分,但是恰恰由于它们小说中的想象——你说完全不符合科学方法也好,你说是为了掺自己的私货也好……呵呵,说实在的也就是凑数的。你说郝景芳《北京折叠》算是科幻吗?我看就完全不算,因为它根本就是一个贩卖中产阶级焦虑的私货文嘛。

之前有位也是写科幻小说的朋友,对我在那时候发表的类似言论就认为太极端了……说实话我当然知道这是有点极端,从宽泛的科幻概念而言,他们的作品也有它自己的价值,但说真的,刘慈欣的小说让“科学主义”信徒更舒适真的没啥争议吧?

当然这样说的好像科学主义就是一种宗教,还挺邪的,但问题是科学真的不是宗教——你可以说它是一种信仰——但它并不能给你带来宗教承诺给你的超验的满足和愉悦……因为科学不承认有超验的东西……

当然了,中国在文化产品上如今还是没有什么优势,所以在瑞典蠢驴的《群星》当中,唯物主义还是打不过唯心主义(手动滑稽)……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