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售和土地财政政策是历史的产物,现在也到与时俱进的时候了

【本文由“观察者网用户_493825”推荐,来自《刘晓春、肖蕾:香港与内地商品房预售制比较及思考》评论区,标题为观察者网用户_493825添加】

  • 彤心
  • 你说的没错,以前就是错的,我们这二、三十年的房地产路子就是错的!

        假如一开始就不靠土地财政,能不能健康地发展房地产呢? 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一开始就不靠卖地,住房建设其实可以很好的发展。

        那时随着改革开放,居民手中储蓄逐渐增加,城市住房需求也不断放大。这时,政府只需要及时搞好城市规划工作,制定好行业标准和交易规范,可以充分放手企业、个人采用自有资金或集资方式建设住房,由他们自己招标建设单位,自负成本,按照政府的规划的楼层、面积、功能、外观来建设。就是说这块地是你的,但是具体怎么建、建多少则是由政府规划的,但是政府不参与买地、卖地,不与民争利。

        当房屋建设完毕以后,政府应该根据具体的城市建设成本,收取城市配套设施费,以及按时间收取配套设施维护费。居民建设的新房子,除去自用免征的面积标准以外,多建的平方鼓励出售,如果坚持自持,则一律阶梯征收资源占有税和空置调节税。如果房主将多建设出来的住房出售,需要向政府缴纳交易税或者增值税。

        如此,政府并不从土地上赚取利益,但同时可以通过房地产业的发展实现一定的税收收入。在房主这一端,自己建的房子自己负担,毫无怨言。而进城购房的人也是随行就市,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和需求来买房、售房,天经地义。同时,多占多用的房主也会多缴纳许多的税收,这些税收又可以用于城市建设和平衡国民福利。

        如此,围绕住房建设的各方利益关系都得到理顺,该税收的仍然还给税收,政府的威信和居民的利益,以及城市的发展都得到合理的保障。虽然这样的发展模式看起来没有那么快速和轰轰烈烈,但它是健康和可持续的,不是急功近利的和扭曲经济规律的。

        总之,不去与民争利,把归个人的还给个人,把归市场的还给市场,把归税收的还给税收,如此善莫大焉!

土地财政不是因为房地产而起的,早在深圳特区刚成立时,中央对所有的经济特区说,中央只能给政策,没钱给特区的,你们自己想办法找钱建设。深圳苦思冥想都想不出办法,最后受香港启发,原来自己脚下的土地就是一座金山!后来在蛇口通过三通一平,出让土地给外商建工厂,从这个时候,土地财政正式在中国大地开始。后来的房地产只不过是发扬光大而已。当年这个出让国有土地换钱的方法,引发了深圳是否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全国性讨论,差点终止了改革开放的进程。

97年中国终止福利分房,改用货币分房,任何人可以买卖商品房,释放了很大的购买需求,因为很多人要等十几年才能有机会分到房子。现在用钱就能买了。这种需求也催生了预售方式,毕竟当年没有多少有实力的发展商能建好房子再交楼。当年的预售方式是双赢的,因为买卖旺盛,烂尾楼比例非常少,。只是后来盘子大了,过度的贪婪让发展商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最终碰到全国性经济下滑,资金链顿时原形毕露。

预售和土地财政政策是历史的产物,现在也到与时俱进的时候了。毕竟现在国家比当年有钱了,房子也建了很多。还需不需要这么依赖土地财政和预售方式,是值得讨论的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