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金员工一个月赚8万?

7月28日晚间,一则“90后券商交易员月入超8万”相关截图在社交平台疯传。对此,中金回应:该员工正被停职调查中。

实际上很多人早就知道,中金人均年薪115万,这个所谓月入超8万的员工实际上都没有到达中位数。

问题在于:为什么中金员工可以有这么高的收入?

这个问题实质上是说:贫富的差异是如何诞生的?

500

这是一个最为简单化的收入模型。如图所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收入也在不断的增长,这种收入模型最为常见,也是在2000年之前中国的收入模型。

员工A有40岁,是一个经理,员工B只有20岁,刚进公司。

因此员工A的工资是员工B的三倍。

这会拉开贫富差距吗?不会。

因为员工B现在收入比员工A低,是因为员工B没有熬到那个年纪,等到他40岁,他可能也是个经理,他可能也有三倍于新员工的薪水。

也就是说,这种看似有贫富差距的“差距”,并不是构成不平等的成因,因为每一个人都有20岁,而每一个人都会到40岁,这只是人生阶段的不同,把一个人的人生整个拉开,那么收入就会均化,不构成收入差距。

这种收入贫富差距可能会因为某些原因而不同,例如他是大学本科,而你是硕士,你的收入比他高。

亦或者他是局长的儿子,而你只是一个普通职工的儿子,局长儿子的社会资源比你多,他大学一毕业就会有较好的工作,而你一毕业可能只能有较差的工作。

但是这种程度的差异不足以拉开足够大的差距。

然后我们进入下一个阶段

500

还是原来的图,多加了一个“债务杠杆”。

假设员工A和员工B同在一个公司,在2006年的时候收入都为年薪5万。

但是这两名员工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差异:员工A贷款买了100平米的房,当年房价4000,员工B没买。

那么到2022年的今天,员工A和员工B的财富,有什么不一样?

差距一眼可见。

员工A背负了债务,获得了资产,由于资产价格的升值,导致了员工A的财富升值。

如果我们仔细去研究房产本身,增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举个例子:

500

2013年7月,武汉房价为8382元

500

2022年7月,武汉房价为16499元。

很好算,那么平均每年增幅多少?

约为7%。

很多小朋友惊讶:7%不高啊,为什么我觉得房子我根本买不起?为什么我感觉房产如此大的把人民的贫富差距给拉大了?

道理很简单,因为所有的买房者,都是加了杠杆的,首付三成,几乎所有的人都是三倍杠杆。

我们假设这么一个情形,某A手里有100万,

他可以选择以全款在2013年买入一套房。

也可以以首付三成的方式买三套房。

那么在2022年,这两个选项会有什么不同?

天差地别。同样是100万,就会产生这么不同的效果。

我们再回到本文的话题:为什么中金员工一个月赚8万?

无他,债务杠杆。

金融行业本身加杠杆的力度根本不是什么房产能比的。

比如某一投资品种的金融杠杆为10倍,而投资者可以只用10元的保证金就能购买到100元的产品。当该产品出现了1%的下跌,则投资者的资产便出现了10%的下跌。反过来,如果该产品出现了1%的上涨,则投资者资产就会有10%的上涨。

既放大亏损,又放大利润。

房地产三倍杠杆在金融行业来看,连小打小闹都说不上,动辄十倍甚至上百的杠杆属于正常情况。

如果说你觉得房地产三倍杠杆就足以拉开贫富差距,那么金融杠杆你可以想一下它的威力。

当然这只是一个最为简化版的,实际情况在金融行业各有差异,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无非是杠杆多少的差异问题,以及监管程度的问题。

金融杠杆的本质就是负债,它的资金是融资结构借来的,金融行业就是在追逐杠杆和负债,全世界都是如此。

而就是这种杠杆和负债,把今天的贫富差距拉到现在的这个样子。

这就是中金员工高工资的来源。

一个没有杠杆的世界是什么样?

既然如此,我们不禁要问了,假设整个世界没有杠杆,那会是什么样?

如果抛开竞争不谈,没有杠杆,实际上也没什么大不了,即便最为善良的金融,也就是所谓的“为实体服务的金融”。

举个例子,假设我研究出来一个新手机,非常受欢迎,我姓李,就叫Liphone吧,没有债务杠杆情况是怎么样的?

我攒一笔钱,投产Liphone,由于一开始肯定产量跟不上,所以我用赚来的钱再投产一个工厂,再生产Liphone。

以此循环,最后完全满足大家的Liphone需求。

现在大家都知道,根本不是这么玩的,只要我搞出一个Liphone,受到欢迎,投资人看上,然后融资,好几个工厂可能同时起来了,然后A轮融资,B轮融资,C轮融资,几十个Liphone工厂起来了。

然后上市,圈钱。

这两个模式中,其中第一个模式是不会产生负债的,因为完全是用盈余的。

第二个模式显然会产生大量的负债。

从表面上看第二个模式似乎更好,因为迅速占领市场,迅速满足人们的需求,但是我们回过头想一想------短时期内把需求完全榨干真的就好吗?

在现代各国,尤其是对中国来说,是需求不足,还是生产不足?

显然是需求不足。

既然如此,为什么大家还在用债务杠杆?

因为竞争,你不用债务杠杆,别人就要用,别人用,别人就会迅速占领市场,而你不能。

把这个原理扩大到国与国的,道理其实也是一样,为什么美国互联网公司能扩张的全球,而不是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互联网产业?

因为美国金融行业强,债务杠杆能力强,亚马逊亏损多少年了?它可以源源不断的融资,小国行吗?

尤其是对于新兴产业来说,越大越强的,就会越大越强,马太效应会体现的淋漓尽致,未来也会是如此,比如说新能源产业,那就不是小国玩得起的。

债务的转移

其实如果单纯的是债务杠杆问题,那还好办了。

因为债务杠杆总有一天是不可持续的,不可持续的破灭就行了。昨天我和一个留言的网友就谈到了这个问题。

然而事情远不止这么简单,关于杠杆问题,实际上早在很多年前,索罗斯就计算过美国的杠杆问题,认为泡沫破灭,结果一直持续到今天都没有破灭。

一般人想的就是:债务最终有一天会破灭。这句话对吗?

肯定是对的,但是“最终一天”是多久?如果是四五十年后,那说这话没有意义。

现代国家已经发明出了债务转移的能力,如果你认为金融部门,或者居民部门的杠杆太高了,怎么办?

简单,转移到政府部门。

这一点美国是最常用的,当美国经济出问题,美国企业杠杆太多了,美联储就会出手了,购买各式各样的债务。

今天美国国债为什么一路往上?很多就是因为债务转移造成的。

各国实际上都在搞这种债务转移的游戏,无非是往那转的问题。

但是大家都不敢放松,说泡沫破灭,没有哪个国家愿意破,你破了那就成别人的盘中餐。

刚好我们现代社会已经发展到足以让老百姓吃得起饭的地步。

你或许在北上广深买不起房子,但是鹤岗一套房子,你还是买得起的。

北上广深的房子早就脱离居住属性了,鹤岗的房子才是真正为居住而造的。

吃饭没有问题,但是想搞翻转,想逆转你的人生,想要出人头地,很难。

工业化后的国家,都卡在这里了。

你问我怎么办?

我要知道,我也不会坐在这里跟你们侃大山了。

来源 | 李建秋的世界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