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我的“农家乐审美”

       将日志《和知否知否同时代的姑娘们:我的“农家乐审美”》发到观察者网风闻社区我的个人主页上之后——这看来要成为我文章开篇的基本套路了——有网友表示写得太扯了看不懂:“看个杨门女将你怎么就农家乐了?”

       写不好文章,就是累:写了一篇之后还得另写一篇并不见得更好的文章来解释。

       但还是解释一下吧。

       首先,有同学在日志后为我“平反”说:“老师我不认为你是农家乐审美”。

       这是好意。   可我的审美确实是有点儿“农家乐”的:

       比如,和妻子女儿去花市选盆栽植物,她们都钟情于兰花、水仙、文竹等清雅之属,只有我狂蜂浪蝶般流连于月季、玫瑰、海棠之类的大红大紫,还要亲之,狎之,抚之,嗅之,一边手舞足蹈,一边张开大嘴,聒躁出些“一枝红艳露凝香”,“春色岂止在昭阳”之类的俗不可耐的赞语。

       妻子斜乜一眼,嫌恶地对女儿说:“瞧瞧你爸的农家乐审美!”

       女儿也撅着嘴:“爸爸的品味真不是一般的俗,是大俗,特俗,又土又俗!”

       我好歹还是顾点儿面子:“哎哎哎,公共场合,看破别说破嘛!而且确实很漂亮啊……”

       再比如,我向来不爱看流行的那种锥子脸的过于细瘦的“美女”,感觉那都是“福薄命蹇”之相,而《杨家将》截图里瑶娥公主那样额头饱满双颊微丰的姑娘,才是我心目中有富贵气象,“兴家旺夫”的样子。我好像就是下意识地拿着这个模子择偶的,而且希望女儿以后最好也长得像瑶娥公主。毫无疑问这更是浓郁的“农家乐审美”了。

       不过,如果一定要为我的这种“农家乐审美”辩护一下的话,那么真正的秘密也许在于,上小学五年级时,我曾因为严重烫伤住过院。

       一天,一位护士阿姨给我打完消炎针(这是每天都要打几次的),撕开纱布换好药(这很疼,因为伤口新长的肉芽和纱布粘在一起了,撕下来血迹斑斑的),看我一边疼得暗吸冷气,一边强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笑眯眯地夸我:

      “真勇敢呢,小男子汉!”

      她的声音真好听。

      然后她摘下帽子和口罩,拢了拢头发。

      从此,这个“小男子汉”就记住了这个表扬他的阿姨的样子:

      差不多就是他后来在《杨家将》里看到的瑶娥公主的样子。

      我想,每个人都会记住第一个夸你“男子汉”的异性——尤其是在这样特别需要勇气和鼓励的时候吧!

  ——好了,以上这段不算“农家乐审美”,用今天年轻人的话说,是强行植入的“情人节狗粮”。

      这是因为,在风闻社区我那篇文章后面,昨天有一位网友的评论竟然是:

      “男朋友说我长得特别像这截图里的杨七嫂。”

      然后就没有下文了(至少贴个自拍让大家看看像不像啊)——我看了,先是一愣,后是一乐:

      这肯定是一位幸福得像花儿一样的姑娘,纯属被男朋友夸得高兴了,进来蹭热度撒狗粮的。

      好吧,你撒我也撒。

      再附带说一下,我学会“狗粮”这个词,是有一次和妻子女儿一起到零食铺子买零食。

      浏览货架的时候,我看到有一袋薯片状的东西,包装上画着一张表情惆怅的长耳朵狗脸,上书七个大字:

     “某某牌单身狗粮”。

      我吃了一惊,问老板娘:

     “此是何物?你们不是卖人吃的东西吗?怎么还混着卖狗粮呢?”

      老板娘和我的妻子女儿一起,笑得前仰后合。

      我这才知道:这种看起来像薯片的东西.......其实就是薯片,是给放飞自我,百无聊赖的单身狗们一边嚼一边追剧打游戏的,故名:“单身狗粮”。

500

       看来,我这十足的“农家乐气息”,是多么需要与时俱进啊。

       闲话打住,前方高能。下面的内容很严肃了。

       为了进一步解释我为什么那样喜欢《杨家将》的“农家乐审美”,我想写一位真正的男子汉的故事:

       清朝文学家戴名世记载,顺治初年,清军南下进攻福建。

       有四支号称“四营”的南明抗清义军屡次被清军击败,眼看复明无望,其中一位将军决定率部降清。

       在队伍向投降地点行进的途中,一名士兵突然对他的同袍说:

       “ 吾熟思累日夜矣,终不能俯仰事降将!”

       他要同伴把自己杀掉,免受降敌之辱。

       同伴不忍,他怒目圆睁,抽刃指着同伴大吼:

       “速杀我!不然,我便杀汝!”

       同伴只好杀了他,掩埋好遗体,挥泪而去。

       我读到这里,曾经想过:

       他不愿降,为什么不直接自杀,而一定要逼同伴杀自己呢?

       我猜,这位战士是想用这样的方式逼迫同伴们再做一次最后的选择:

       弟兄们,我们都不该“俯仰事降将”,所以:

       要么,你们现在杀了我;

       要么,你们如果不忍心杀我……

       咱们就一起杀了那降将,再和鞑子兵拚个鱼死网破!

       他身边的袍泽们已经心灰意冷,而且木已成舟,无力回天,终究没有拿出这个勇气。    但他们有勇气把这个故事传扬开去:

       我们队伍里有个兵,长官都降了,他不降,宁死不降,是条汉子!

       戴名世说,除了这支降兵,“四营”的其他队伍都和清军血战到底,几位主要将领也都慷慨就义。不知道这是不是因为他们听到了这个兵的故事。

       这个兵,叫什么名字呢?

       历史,当然不会记载一位最底层小卒的姓名,但想来,一定是个“农家乐气息”十足的名字:

       大牛、阿发、富财、有田、长顺、铁蛋、狗娃……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受了谁的影响呢?

       他不大可能读过“取义成仁”的孔孟之道。

       那么,一种极大的可能性是:

       他在村口的旧戏台上看过,或是在集市的说书摊上听过“杨令公殉国李陵碑”之类的故事。

       因为,杨家将故事的定型,成书,正是在外患日亟的明朝中叶;杨门群英,也是那个年代野老村童皆能道之的最时尚的“爆款”偶像。         

       要知道,正史对杨家将的记载并不多,杨家将的故事大多来自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

       要知道,我们这个国家的军队,自古以来就是以普通农民为主要兵源和经济支撑的军队。

       无论是《兵车行》里“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的府兵,还是“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垄亩无东西”的“健妇”;

       无论是《新安吏》里“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的充军少年,还是《新婚别》里勉励丈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并为此甘愿“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的贫家少女;

500

       无论是《垂老别》里应征入伍“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的老翁,还是《石壕吏》中代夫从征“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的老妪;

       无论是《边户》中“儿童习鞍马,妇女能弯弧”,和辽军“邂逅辄相射,杀伤两常俱”的英武剽悍的北宋边民,还是《潼关吏》中“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的沉勇坚韧的大唐将士;

500

(有北方草原气质的宋代女武士像)

500

(唐代壁画中的武士)

        所有这些在前方征戍,在后方服役,在沙场鏖战,在寒窑守望的男男女女,都是农民,都是大牛、长顺、狗娃、春桃、二丫、杏花……     是他们和她们,千百年来拼着性命保卫了华夏民族生息繁洐的这片辽阔疆土,保卫了全世界唯一直接延续至今的古老而鲜活的这个伟大文明。

《杨家将》看似说的是锦衣玉食的豪门名将,实则是狗娃、二丫们心中的英雄史诗。

这不仅是因为其中塑造出了历史上本来没有的孟良、焦赞、张元、岳胜、穆桂英、杨排风等出身草莽或来自下层的男女英雄形象——这些形象当然是杨家将故事长期在民间流传和加工的产物,可以说几乎把杨家将变成了朝廷和民间乃至江湖为了抗击外敌而组成的联军;

也因为,即便在出身高贵的正宗杨家儿女身上,也寄托了中国农民的很多憧憬和理想:

1.要把狗娃二丫们当人看:将军要像老令公那样与狗娃二丫们同甘共苦,狗娃、二丫们就一定不离不弃他跟着他在陈家峪取义成仁;

2.要让狗娃二丫们有希望,有盼头:“功名只向马上取”,当官要凭真本事,要立保国安民的功劳,所以皇帝不要宠信潘美、庞太师那样靠女儿裙带上位的门阀外戚,让他们垄断一切,搞“阶层固化”。只有这样,狗娃、二丫们才能靠着真本事,一刀一枪打出功名,改变自己的命运,没准也能像杨家将一样青史留名,万古流芳;

3.要让狗娃二丫们过安生日子:皇上对外要挺直腰杆子,反对异族侵略,就得大破天门阵,收复幽州城,犁庭扫穴,直捣黄龙,打得敌人呈降书、递顺表,彻底服输,天下才能真正太平,狗娃二丫们也能过得好点儿;千万不要中途认怂,搞什么“澶渊之盟”向鬼子赔钱赔粮,让狗娃二丫们不但白白流血牺牲,还得糟心受罪地同时养着两个朝廷,交了宋朝税,又纳辽朝捐。

……

500

(北宋李公麟《免胄图》里的将士装束,应该是《杨家将》电视剧里服装道具的原型)

500

500

所以,杨家将的故事,从内到外都代入了无数狗娃、二丫们的情感、向往和趣味,是千百年来中国的老百姓用自己的心灵、身体、血气,焐得暖洋洋,热腾腾的故事,是属于他(她)们的史诗。  

       当年迎着八国联军的弹雨冲锋的义和团战士,很多就是打扮成戏台上关羽、张飞、穆桂英的样子。

是狗娃、二丫们年轻的热血,把我们民族的这些精神图腾染得这样红彤彤、喜洋洋、雄赳赳、气昂昂。

这正是忠实继承和体现了这一传统的老版《杨家将》的那种“农家乐”气息的由来。

我喜欢这气息,是因为我知道狗娃二丫们所做过的那一切。

       他(她)们的那几个朴素心愿,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只能实现在《杨家将》等等民间故事之中。

       尤其到了近代,从清末到民国,统治精英和农民之间日益隔膜,农民们挣扎在本国统治者和外国入侵者的双重压迫之下,生活毫无改善的希望——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不就是一个扩大版、加深版的危机重重内忧外患的大宋吗?

       因此,我们更应该热爱和礼赞这个狗娃和二丫们缔造的让他(她)们终于站起来的新中国。

       这来自乡野和真正历史的气息,在《知否》之类的古装剧中是感受不到的。

       这,其实是时代的进步:     国泰民安的憧憬,如今已经是不可动摇的现实,没必要再寄托在那些老掉牙的故事里画饼充饥;

       狗娃二丫们的很多后代,如今叫“子轩”、“芷涵”,有的在大学教室里听课,有的在写字楼里上班,他(她)们憧憬的,多半是一种更加华丽而精致的生活;

       子轩、芷涵们也爱国,但这已经不必通过“尘暗旧貂裘”的放翁或“沙场秋点兵”的稼轩,更不必通过杨家将、关二爷等等,而可以来自很多更加光鲜亮丽的东西:     比如高铁,比如鸟巢,比如航天、航母,比如刷爆淘宝的剁手党和专扫名牌的出境团……     光鲜亮丽的东西,过去只属于皇帝和官老爷,狗娃二丫们能保卫的属于他(她)们自己的东西,不过是几亩薄田,几间茅屋,这点穷家破业,再不能被外寇抢了,烧了,作践了,因此,他(她)们那时只能有“农家乐”式的爱国。

       而现在已经完全不同了。

       所以历史也不必老是那么沉重,老是征尘仆仆,愁云惨淡,老是被用来向大家“训导”、“说教”一些什么。

      它可以被戏说,可以被架空,可以用来大开当代职场争斗的脑洞,甚至只是网络游戏打怪升级的真人版。

       这是好事。

       然而好事往往也有另一面:

       我们容易因此而遗忘,而忽略狗娃二丫的一切。

       或者在我们想起他(她)们的时候,仅仅用来“恶搞”、“卖惨”、“审丑”、“猎奇”,像有些“搞笑视频”那样,往狗娃们的鼻子上抹白灰,或者像某些“国际著名导演”一样,往二丫们的头发里放虱子。

       然而我还是想说:

       我相信,无论国家还是个人,无论在生活中还是艺术中,我们迟早都会发现:

       一切前进,都包含着向最质朴的东西的回归。

       当我们顶着重重压力生长、崛起的时候,我们需要有一条健康坚实的根脉;

       当我们在光怪陆离中错愕、迷失的时候,我们需要有一个校正航向的坐标原点。

       沉淀在那些传统文艺作品里的朴实大方、率真自然、倔强坚韧、醇厚温润、乐观豁达,是“农家乐气息”的本质,也是我们这古老而深厚的中华文明的本色,其中蕴含着我们不能没有的根脉和原点。

       这是值得我们花一些时间,去读,去听,去看,去弄懂的东西:       那是故乡的气息,是我们在流浪的地球上回家的方向。    文章是昨天动笔的,但今天才改好。    但还是向大家致以迟到的情人节祝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