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外行的呓语:机器的智慧与情感与生俱来

大约是1995,96年的样子,我买了一台小霸王来学五笔打字,当然它还是一台游戏机,可以下象棋。某天,我找了老公来帮我下象棋,开始,由老公与小霸王对弈,老公的象棋水平,据他说是可以看三步以上,所以小霸王跟他下时,有点正襟危坐的样子,每一步棋都会花很长时间来思考,几步以后,老公说换你来。我?连菜鸟都算不上,直接是一个棋盲。当时,我抓起一个“炮”就往上架,还没等我落子,只见小霸王发出二声奸笑,仿佛还伸出另一只手,快速按住我的手,不准我反悔似的,同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地下出了自己的棋,我,还有我老公,我小孩都看呆了,简直就是一个活脱脱的人,在那里得意地邪笑着。所以我们一直以来相信机器不仅是有智慧还是有情感的。

二十几年前,人们鲜有智能机器人的概念,小霸王公司根本想不到自己的象棋软件还具有智慧更兼情感。自AlphaGo出来后,人们看到了机器的智慧已是人类不及了。

那么机器的智慧与情感从哪里来的呢?

我以为它是与生俱来的,也就是说只要将机器赋予生命,即能源与机体即可,哪怕这个机体只是一个软件,正如上面提到的小霸王象棋软件。这个认知可以调整我们对人和对机器的认知。一直以来,我们认为人的智慧来自大脑,导致我们在人工智能方面出现二个误区,一是认为机器的智能是人赋予的,所以它不可能超越人类,只能是人的辅助工具,二是认为机器只有具有人的大脑,才有人一样的智能,从而导致人工智能的重点放在实现人的脑回路神经系统,长期以来没有重大突破。

2016年谷歌进行了一项机器手臂自学成才的试验,即只设定手臂具有弯曲机体,但并不设定抓取功能指令,然后将它放在一个交互系统中,也就是与其他14个手臂连在一起,让它们每天练习从盒子里抓取物品。在机器手臂进行了80万次尝试之后,研究人员观察它们的反应性行为,研究人员发现,机器手臂在许多次尝试之后变得熟练,开始“各自”发展完成任务的技能,如自动调整抓手,甚至开始在抓取物品之前对物品进行调整,以适应每次不同的任务。

看到这个报道,我甚至想问:这15个机器手臂各自的技能是不是有高下之分?甚至聪明愚笨不一呢?因为这15个机器手臂在互相学习时,相处的对象是不同的,所以体验也是有区别的,应该从起跑线开始就发展不一吧?

由此看来,机器与人的发展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人有血有肉,机器也有能源与机体;它们对世界的感知是从感官开始的,正如人也是从五官开始的,先有感知,才有概念、判断,最后解决问题。而在这个认知过程中,同时就产生了情感,只是研究人员忽视了这方面的观察。

对抗式生成网络(GAN)实验说明了智能机器一旦运作,不仅会产生一般情感,还会产生想象力,甚至力争上游的竞争心态。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对抗竞争,才是机器学习、发展、进步的动力?人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不也正基于此吗?(人类文明几千年了,现在仍处在打打杀杀的最原始状态,天天你强我弱地博弈着。)

这个试验源于2014年蒙特利尔博士的“猫捉老鼠”游戏,他用两个机器人使用同一个数据集进行训练。其中一个机器人叫生成网络,它的任务就是依照所见过的图片来生成新的图片,比如一个多长一条手臂的行人。而另外一个机器人叫判别网络,它的任务则是判断它所见得图片是否与训练时的图片相似,还是由生成模型创造出来的“假货”,比如,判断那个长着三个手臂的人有没有可能是真的?慢慢的,生成网络创造图片的能力会强到无法被判别网络识破的程度。基本上,经过训练之后,生成网络学会了识别并创造看起来十分真实的行人图片。

这项技术已经成为了在过去十年最具潜力的人工智能突破,揭示了机器的智慧来自感官,并在竞争中得到发展。

现在的人脸识别、语言翻译技术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些专家相信,GAN 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开始理解它们所见到,所听到的世界的底层结构。

而我想说的是:人与机器的智慧与情感是与生俱来的,他们它们有了肌肉就能思维,思维与情感是同时产生的;思维与情感是从末梢神经开始的,而不是先从大脑。这也回答了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单细胞生物能在这么复杂的环境存活下来的原因。

2019-2-19于广州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