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味少了,现实大众味多了

  流浪地球,总体感觉是,刘慈欣味少了,现实的大众味多了,相当明显,我相信这么做是故意的,并且,根据新闻,刘本人应该也是参与这种策划的。票房成功和作品成功不会一致,对出色的科幻小说而言尤其如此。

  整体评价,要从两个方面说。

  放眼世界去比,这电影也是相当不错的作品,希望在国外市场上有好表现。

  如果考虑成本和初次尝试的各种阻力的话,这的确是不小的成就——从评价剧组工作角度,理所当然该向他们致敬。

  只从国内来说,作为中国电影看(不考虑科幻与否),比以前的却没多大进步,中国电影的老问题一直在,这部也没怎么改,加分的是刘慈欣作品和制作努力,拖后腿的依旧是表演水平和特效之外的细节设计,而这些差的方面,显然不是因为钱的问题。

  中国电影,表演假,不自然甚至幼稚,细节设计粗糙等等,外部表现是演员、导演的素质和能力不足,但深层根源,却根本不是中国人里难找高素质人才去拍电影。这里,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发展阶段比较初级,大家都把眼光盯在用最简单的手段赚钱上了(较初级的阶段就是存在很多这样的机会),所以没人会去考虑复杂办法,否则白花成本却没额外利益,甚至可能赔钱。而这个“简单”的赚钱思路,当然就是把金字塔底座的多数人作为糊弄对象。当然,我们处于发展落后的时间太长了,有思维和经验上的缺陷,这也是原因。不过,后者对《流浪地球》倒是关系不大,刘慈欣作品的先进性应该可以弥补。

  《流浪地球》的具体问题,我认为有这几个:

  1、表现的是几十、上百年后时代被选入地下城的精英人群,但世俗文化水准却依旧是当代小市民的,知识、文化、思维等等整体感觉根本不相称。这明显是在迎合中国当代观众的折衷,同时当然也与我们导演和演员队伍客观上的专业水平有关。

  2、刘慈欣的作品,我觉得合适的表现风格是站在未来冷淡地嘲弄现在的愚昧无知。不过剧中却拍成了现实版的中国特色和中国价值(连未来版都不是!),刻意加入的一点幽默甚至还有点日本科幻的幼儿园味道。整体说来,我认为刘慈欣的味道减色相当多,只是还没减到严重影响影片整体水准。

  3、电影的科学硬伤的确有部分太过简单了。这种简单的错误,我觉得,刻意去照顾观众理解力,依旧是问题根源。如果说木星一个喷嚏把地球崩跑有些幼稚但很难有简单替代创意的话,那么“苏拉维西”的地理位置和距离,这样最简单也最容易改的错误都保留了,这有些说不过去。

  这部电影,我承认它肯定能算得上成功典范,但对我个人来说,肯定不会接受,我看它唯一的原因是因为刘慈欣,这不是我期待的刘慈欣。我认为的理想电影,导演和演员的文化、思维、表演水准首先要足够,信息要尽量避免冗余(不能把观众想得太低,什么都仔细反复交代唯恐看不懂),然后是作品要能提供足够先进的思想。欧美前者比我们强很多,后者却相当差,但整体而言依然比我们强。不过,和《流浪地球》比,思想性绝大多数欧美作品是比不了的——有人要对比《星际穿越》,特效和表演它肯定更好,但思想性它纯属垃圾级别,实在让人恶心到了(我的说法:走进最现代化的大厦,进房间要我烧香磕头)。

  我注意到了网上评论,有人贬低《流浪地球》,而赞颂者更多,但这要科学地去分析。前者肯定有不正常心态的因素,但不完全如此,中国电影的确有自己的问题,只不过这批人素质过低,在偏见的左右下错的离谱了;而后者,把自己的进步看的过重而忽视问题也的确不可否认。中国电影要进步,任何一种偏颇都是阻碍,少数人的恶意歪曲和多数人的盲目自傲,很难说后者影响比前者小,我们真正有效的阻力不是敌意,而是不承认、不接受缺陷。

  中国电影的进步,肯定需要时间的积累,但却未必是盲目依赖那只看不见的手去乱抓,人为的干预肯定是需要的,学会干预什么,怎么干预,路还很长。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