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吗”、“刚下班?”,这些都算是“找抽型问候”?

来源:@王小峰_带三个表 

《找抽型问候》

据说,过去中国人穷,吃了上顿没下顿,吃就成了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所以,吃不饱饭的中国人见面就形成了一句特定问候语:“吃了吗?”就像伦敦老下雨,见面时会说“今天天气不错”一样。

现在几乎很少有人见面时这么问候了,一是现在温饱问题已经不是生活的首要问题了,二是如果有人这么问你,你会觉得对方挺滑稽。当然,一些上了岁数挨过饿的人,这句话成了他们心中永不消逝的电波,一下还改不过来,比如一个七老八十的人这么跟你打招呼,你倒也能理解,虽然觉得有点奇怪。

但是,现在几乎没有人想这样一个问题,“吃了吗?”这句问候语触犯了你的隐私。

我相信,很多人看到这里会觉得有点不舒服,你怎么又小题大做,这跟隐私有啥关系。

99%的中国人其实并不知道什么叫隐私,不是说人家问你年纪体重银行卡密码才叫涉及隐私。隐私权是公民的人身权,它包括的范围——您最好先去查查法条。

这么说吧,凡是你认为与自己有关又不想告诉别人的事情都叫隐私。

“吃了吗”、“刚下班?”、“您这是出差啊?”、“这衣服你男朋友给买的啊?”……这类问题其实都是涉及别人的隐私。当然,你没有隐私意识不意味你没有隐私权。

我吃没吃饭有必要告诉你吗!我下没下班与你何干!我出不出差与你有什么关系!这衣服是男朋友买的还是女朋友买的干你屁事!这就叫找抽型问候。

我已经好久没有遇到这样跟我打招呼的人了,过去遇到这类人,我假装聋了,给他个面子,因为凡是这么跟我说话的人大都不太熟悉,上来就翻脸也不太合适。

可能有人会说,人家这么跟你说话是出于礼貌,礼貌确实很重要,但是别问别人隐私。礼貌性问候有无数种方式,现代文明人都懂。

有一年我出国,带我们的导游有一天把两个孩子带来了,两个小帅哥非常可爱。同去的一个女士跟两个帅哥聊得很开心。饭后她问导游:“你是怎么把孩子教育的这么好的?”没想到导游的一句话让她郁闷了半天。导游说:“很抱歉,这个可能涉及到我们的家庭隐私,我没法跟你share。”

群居时间长了,隐私意识就变差了。我记很早以前出过一套中国民居的邮票,你看看那些著名的民居的结构,就知道自古以来我们就没有隐私意识。因为那个时候人们生活的空间相对不安全,所以尽可能要知根知底,万一谁家出了点状况,一个院子的人都能知道。

前些天我见了一个越南设计师张某,他说:“一句话,中国人跟文明世界没关系。”我觉得这个越南人说的挺有道理。其实今天我们的生活空间相对都独立了,独门独户,但是一些陋习并没有因为住进了楼房而改变,平时交流还停留在四合院的阶段。相互尊重说得容易,做起来是真难。

我来告诉什么叫找抽型问候。比如我见到陈晓卿,问候的时候——

一、你又黑了(这是赞美型问候,就像你见到一个一个姑娘说:“你又瘦了”是一个效果)。

二、你是在哪儿把自己弄黑的?(这就是触及别人隐私的找抽型问候)

我记得有本关于美国隐私权法进程的书里写了几个典型案例,一个是,有个16岁的女孩有天晚上回家,在家门口下车的时候正好被她爸爸看见了,进屋后她爸问:“送你回家的是你男朋友吗?”女孩说:“这不干你的事。”她爸上去一巴掌。女孩把她爸告上法庭,她爸输了,你知道美国是判例法国家,后来美国父母就不能随便打听年满16岁孩子的隐私了。

还有个案例是,A盖了一间房子,但是被邻居B告了,原因是A站在自己家阳台可以看B家的院子。结果A输了官司。

好多人是不是看不明白美国的法律为什么要这样。

我写这些,主要是因为最近遇到个人,根本不熟,跟我打招呼都直奔隐私(“你去买菜了?”、“你几个孩子啊?”、“刚才出去玩了?”、“你这是要出去啊?”、“还没做饭呢?”),我几乎没法接话。

烂人真是哪儿哪儿都是。(完)

大家怎么看王小峰说的这种“找抽型问候”,平时遇到的话会怎么回应呢?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