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以安倍之死为喜是大义,有人悲伤是小礼

安倍晋三遇刺身亡,对此事中国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个态度是大众的,认为是值得庆贺的好事。另一种态度,以澎湃新闻驻日记者曾颖为代表,在报道此事时,她极度悲伤,如丧考妣。那么哪种一种态度是合理的、正确的?

500

答案是:应该从“小礼”和“大义”两个层面看,悲伤的态度是“小礼”,庆贺的态度是“大义”。

中国是义理文化,更通俗地说,是讲理的文化,义理、理是中国文化、文明的核心。“义理”、“理”是什么?就是共识,不是小共识,而是大共识。何为大共识,就是所有时间所有人的共识。

所以,义理、理也是“公”,与之相对的就是“私”、“私见”,私见、自私就是违背义理的、违背公的。

何为“大义”,就是真正的“公”?何为“小礼”,就是“公”的程度要低,包含着私。或者只知形式化、教条化的礼义,而不懂这些礼义背后的义理,知其形而不知其实。中国重大义和轻小礼,而鄙视“知小礼而无大义”的人和社会。

日本作为一个文明和国家,尽管长期受中国义理文化的影响,但是却只学到了一个皮毛,只知“礼”的形式,而不知支撑礼的“义理”,即知礼而不知理,“知小礼而无大义”。所以从本质上看,日本还是缺失义理的,不知理,属于蛮夷的范畴。

所以,在19世纪中国和日本同样遭遇西方的侵略,但是对西方的认知却截然相反。中国将技术和文化制度分开,认为西方技术先进,但在文化制度上却是蛮夷的,是不知义理而只知利益的,因此依然将西方归为蛮夷,并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日本却陷入实力决定论、技术决定论,认为西方之所以技术先进,就是因为文化先进。中国之所以技术落后,就是因为文化落后。所以,主张不仅技术上要西化,在文化和制度上也要西化的全盘西化,这就是所谓的“脱亚入欧”。

在对西方的认知上,中国之所以一开始能够将技术和文化分开,认为技术先进、文化蛮夷,根源在于,中国所秉持的是义理思维,也是义利之辨的思维,所以很容易能够不被表面的技术、经济发达所迷惑,看到其缺失义理的本质。而日本自身本来就缺失义理,不知义理为何物,更不可能有义理思维,不可能义利之辨的思维,所以,只能看到西方技术发达的一面,而看不到其缺失义理的一面,于是就认为,西方不仅技术发达,文化也发达。

基于这种认知,日本开始执行”脱亚入欧“、全盘西化,在技术上实现发达的同时,文化上也变得象西方一样坏,甚至比西方还坏。他们陷入了极端的侵略主义,即军国化的法西斯主义。并且选择中国作为其主要侵略对象。

二战后,日本战败,作为成功“脱亚入欧”的国家,它选择做美国的忠犬。随着中国的崛起,中美对抗加剧,日本也像美国的看家狗一样对中国呲牙狂吠,安倍晋三的言论就很好地体现这一点。

总而言之,日本是一个知小礼而无大义的蛮夷国家,而中国则是一个以义理为内核的义理国家。日本是义理的破坏者,而中国则坚韧不拔地做义理的践行和捍卫者。

因此,不仅安培晋三之死,日本日本发生任何的不好的事,都是合乎大义的,都是值得庆贺的好事。悲伤的,只是小礼。

所以,中国大众的对安倍晋三之死的喜悦合乎大义,而澎湃新闻曾颖之流的悲伤只是“知小礼而无大义”的小礼。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