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妹说】岂止雪糕有“刺客”

炎炎夏日,谁不喜凉爽?信步向冰柜,手挑雪糕忙。叹只叹,未及嗦一口,钱包却快光。

今日分解何方故事?正是这“雪糕刺客”局中局。

何为“雪糕刺客”?置身便利商超,状若平价无奇;收银结账时,几十元甚至百十元身价骤显,给买者“意外一击”。此等雪糕,唤作“雪糕刺客”。

今夏,“雪糕刺客”魅影频现。被刺一下有多疼?听听网友现身说法:

500

网友吐槽(拼图:岛妹)

有网友痛定思痛:“我打开冰柜一瞅,这雪糕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包上都写着‘我是刺客’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钱’!——《狂糕日记》”。

截至今天,16.1万网友参与人民网发起的微博投票,“遇到雪糕刺客你会怎么出招”:1.1万人选择“为了面子,正面硬刚,买”;13.6万人选择“知道价格,立马放回,退”;8502名潇洒表态“就是想吃,不看价格,壕!”

有人说,买东西前没看好价格,自己粗心能怨谁?

但岛妹走访了多家便利店、超市和小卖部,发现不少店里售卖的雪糕不标价签或十几个价签密密麻麻挤在一起,买大买小全靠运气和眼缘。难怪有岛友相劝:“路边的野糕不要买”。

500

雪糕标价“盲盒”(图源:北青网)

吃冰品古来有之,冰沙上浇蜜水,甜甜的,凉凉的。随着原材料日益丰富、制作技术不断提升,雪糕口味更加多元化,价格也蹭蹭攀涨。近些年奶、糖、巧克力等原料涨价,企业引入新技术线也推高了制作成本,但多年前一两元的雪糕转眼涨到几十元,怎么都让岛妹心里别扭。

价格飞涨背后,有资本和营销共舞。

中国饮食行业协会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冰淇淋市场规模为708亿元,2019年增至近1380亿元。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中国冰淇淋/雪糕市场规模在2021年已超1600亿元,居世界首位。这么大的市场规模,自然引来大量投资者。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雪糕品牌投融资事件共有32起,披露的总融资金额近24亿元。

社交网络越来越发达,消费也成了社交题材,表现为各类网红产品的兴起。雪糕是商品,故事讲得好,跨界玩得溜,企业就能赚得盆满钵满。故事怎么讲?比如中国风屡试不爽,什么瓦片雪糕、文物雪糕,吃的不只是口味,更是晒朋友圈收获一众点赞的小得意。

跨界联动也是雪糕跻身“网红”、抬高身价的操作方式。与玄幻小说IP、白酒、汽车、粽子等品牌出联名款,什么“粽子雪糕”“断片雪糕”频上热搜,连茅台、恒顺醋业等“局外人”也趁热入场,推出青梅煮酒、酱油芝士等各类口味奇怪的雪糕。

可雪糕不算啥高科技产品,不同产品的价格为啥差这么多?国内某大型冰淇淋企业销售总监对媒体透了底:“售价5元的雪糕,用的原料与十几块钱的雪糕差不多。以我的从业经验估算,贵价雪糕如果刨除营销费用,毛利率能达到60%到70%。”

看来这些“雪糕刺客”没啥独门绝学,只不过会营销,会讲故事,会制造新奇感、稀缺感,让消费变成“炫耀”,破费也在所不惜。

500

雪糕(图源:视觉中国)

雪糕不能卖高价吗?当然可以,但要接受市场的选择。在市场经济中,商家运用各类营销包装手段,让产品具备更大附加值,是一种经营策略,满足了部分人消费升级的心理。货品买卖向来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觉得价格太高,你完全可以不买,这个选择权在消费者手里。

不过更要关注的是,因添加了情怀、文化等各类附加值的高价消费品,质量是不是真的过硬?是不是真对得起这个价?近几年,不少高价的网红产品营销搞得很热闹,却屡屡曝出质量问题,让很多消费者大呼不值,甚至有上当受骗的感觉。专搞噱头、质量不过硬的网红产品,不也是“刺客”吗?

岛妹想起了赵丽蓉演的那个经典小品——无论是180元一杯的“宫廷玉液酒”还是萝卜开会的“群英荟萃”,适度包装没问题,但都要对得住这四个字:货真价实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