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问了近200位家长:你家孩子为啥不送托育?

500

远、贵、不放心

7月1日,北京启动托育劵发放活动,汇集80家已备案托育机构,面向全市婴幼儿家庭发放一千元托育券。不只是北京,这样的举措在广东深圳、山东济南、四川成都、湖北武汉……等多地已有先例。

500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2021年全国有0至3岁的婴幼儿4200万左右,其中1/3的家庭有比较强烈的托育服务需求,但实际入托仅5.5%左右。

整体数据上看,需求很大,但实际送托很少。影响送托行为的,既有供给的数量,也有供给的质量。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解决供给数量少的问题,到2025年,每千人的托位数要从目前的1.8个提高到4.5个,全国要提供600万个托位数。近两年,从国家到地方陆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多方主体举办托育园所。

但建好托位,距离家长实际送托,还有一段距离要走,这便是要提升供给质量,从而让家长放心送托,真正解决家长带娃难题。

前段时间,城叔在成都发起了一项针对家庭托育需求的问卷调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邀请家长讲述“需求强而入托率低”的原因。

1

一个结果

约七成未送托

简要说明下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样本家庭中,一胎家庭占比近80%,二胎家庭近20%,孩子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5-2岁,占比约37%;家中有0-3岁宝宝的家庭占比74%,其余26%的样本家庭宝宝已入园或入学。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宝宝0-3岁阶段,有70.59%的家庭没有送托,已经送托的比例为26.89%,已经报名还未入学的占比2.52%。

结合一些研究论文来看,“七成未送托”这个比例是目前的常规水平。

2022年4月发表的《职场母亲对0~3岁婴幼儿的照护现状及其托育意愿》,以吉林省延边地区的家庭为调查对象,623个样本家庭,80%以上的职场妈妈在宝宝0~2岁阶段,不愿托育,在宝宝2~3岁阶段,仍有半数以上的妈妈不愿托育。

500

500

9月1日开学,托育机构(上)和幼儿园(下)的生源对比图 图片来源:调查问卷家庭提供

2

一种变化

弱化祖辈角色,提升爸爸功能

不送托,孩子谁来带?

其实,回答这个问题,不需要做问卷。祖辈祖父辈参与下一代子女的养育,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生活土壤。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就提到,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

不过既然做了问卷调查,对比已送托和未送托家庭,城叔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变化。

已送托样本家庭,双职工家庭占比为61.23%;未送托家庭中,双职工家庭占比为69.76%。相差不太大。

托育让父母可以分配到工作上的时间会更充裕一些。统计父母“外地上班”的情况,妈妈统一为“零”,但已送托家庭中加班的妈妈占比更多,比未送托的高出5个百分点;爸爸普遍存在“外出打猎”的情况,已送托的家庭比未送托的家庭高出了18个百分点。

托育还给予了老一辈更多的生活空间。

未送托家庭中,日常照顾宝宝的人员由妈妈、外婆、奶奶组成,各自占比也比较平均,分别为55.29%、55.29%和47.06%。

500

对比之下,已送托家庭中,外婆和奶奶的角色相对被弱化。爸爸的功能上升,占比48.57%,成为第二大照护主力,仅次于妈妈。而且妈妈的功能也进一步得到强化,占比高达80%。

3

三大原因

远、贵、不放心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这些没有送托的家庭其实对“托育”这件事的知晓程度并不低,从未听说过的只有8.82%,获取渠道以朋友聊天(72.55%)、托育机构宣传(58.82%)为主,媒体宣传(35.29%)、邻居的口碑传播(20.00%)为辅,而社区宣传(17.65%)和政府文件(9.80%)在托育普及方面较为薄弱。

当问卷给予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时,未送托的样本家庭中,有9.73%的家庭坚定地选择了“不会”送托,有48.67%的样本家庭认为“可以考虑”,41.59%的样本家庭直接选择“送托”,成为托育的潜在需求者。

500

知道托育但没有送托、可以送托但要考虑,让家长们犹豫再三的原因是什么?归纳来看,主要是三个方面。

首先是距离不合适。

500

未送托家庭反馈,家周围步行15分钟范围内有托育机构,但觉得不好的占比11.5%;15分钟步行范围内没有托育机构,但其实有托育需求的占比8.85%;比较理想的托育机构在15分钟步行范围之外的占7.96%。

这三个数据结果,反映出托育机构的分布、质量,都与真实的托育需求之间存在不匹配的现象。

其实,在已送托的家庭中,“离家距离”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步行15分钟以上的比例占到了42.86%,步行30分钟以上的占比5.71%。

有11.76%的家庭考察过家附近的托育机构,但要么质量不及预期,要么费用偏高。35.29%的家庭明确表达了“希望距离能更近一些”的心声。当已送托家庭给托育机构提意见时,“离家距离”的提及率排名第三。

其次是费用不合理。

500

未送托家庭对托育费用的预期值集中分布在1000-3000元。根据已送托家庭反馈,实际托育费用集中在2500-3500元,占比37.14%,还有14.29%的家庭托育费用在6000元以上。

事实上,有23.53%的已送托家庭反馈,自己每天“舍近求远”送托,并不是因为家附近没有托育机构,而是“价格偏贵”的原因。在已送托家庭给托育机构提的意见中,“费用”的提及率排名第一。

现实收费情况与家庭的预期、经济可承受力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然后是“不放心”。

“不放心”是一种主观的评价,深层次的原因是家庭与托育模式、托育机构没有建立起基本的信任。

问卷设置了一道主观题,由样本家庭填写“您认为举办托育机构最重要的是什么”,可以明显看出已送托和未送托两个群体关注点的不同。

未送托家庭对“安全”的关注度颇高,提及率为43%。其次是对教师基本品德的关注,在“有责任心、有爱心、细心、认真负责、耐心、良心、用心、放心、爱护孩子、规范专业、有资质”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此外还有“环境要干净”“公开透明”“理念要好”“离家近”“课程设计”以及“稳定,不要跑路”等需求偏好。

500

面对软萌的幼崽,家长们的担心千篇一律。不久前,演员马丽在节目中也谈到了送托顾虑,因为孩子只有两岁,她觉得“太小了,什么都还不会”,所以她也不想太早把孩子送到园所,“担心受欺负。”

相比之下,已送托家庭对“安全”的提及率大幅降低。在与目前托育场所建立起基本的信任后,已送托家庭更关注托育机构在教师素质、课程设置、时间设置、离家距离等方面的短板。

4

一组反差

送托后就“真香”了

500

图片来源:金羊网

从已送托的家庭来看,他们对托育这项服务已经非常依赖,“非常需要”占比高达82.86%,其余均为“一般需要”。

这些家庭认为,托育减轻了家庭照护人的养育负担,也让孩子得到科学的照护,还能解决双职工家庭的烦恼、帮助孩子顺利过渡到幼儿园。

当然,送托以后这些家庭认为托育机构也有可以改进的地方。“非常满意”的只有17.14%,大多数为“比较满意”,占比54.29%,认为“一般”的占比25.71%,“不满意”的比较少,占比2.86%。

满意的地方在于师资水平与稳定性(74.29%)、卫生与安全(60%)、环境设施(54.29%)、课程设置(48.57%)。不满意的地方,费用排名第一(45.71%),环境设施排名第二(40%),离家距离排名第三(31.43%)。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很多家庭其实是有送托意愿和需求的,但囿于费用、距离这些硬性指标,再加上传统祖辈养育模式的观念与周边没有理想托育机构的现状相辅相成,影响了家长们的实际送托行为。

眼下,从国家到地方都在推进托育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从短期来看,是解决劳动力人口的急难愁盼,从中期来看,是营造消费场景拉动内需,从长期来看,是在提升城市的人口经济承载能力。摸清需求,提升质量,匹配供需,营造托育的氛围与环境,让想托的托得起,让能托的托得好。

发放问卷时,城叔遇到一位老人,她用推车推着2岁半的小外孙在小区附近遛弯儿。当听说有托育服务的时候,老人说:“如果价格合适,地方也让人放心,我当然愿意送托了。自从女儿怀孕以后,我都快三年没回过老家了。”

文字 | 吴林静 三锄

来源 | 城市进化论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