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么多人讨厌马督工?

马督工接连发了三期航天相关内容,想表达的东西也大同小异,无外乎是我们应该学美国搞个NASA,要释放中国搞航天的活力。

鉴于稿子是高流写的,高流跟马督工之间的观点未必完全重合。高编辑正视中美之间航天发展的具体茶具点这块我认为问题不大。但马督工将其升华为一种捧美的意识形态正确,那就彻底失了高编辑的初心。

对于这件事情,我准备分两点来说说,先说说航天系列节目的一个底层逻辑硬伤,再谈谈为何有那么多人讨厌马督工这副做派。

1. 抛开战略谈战术是讲不清我国航天发展的远景的

500

平心而论,马督工说的东西并不是全错的,但归根结底还是跟以岭事件一样的问题,那即是在狭间中辩经。用某位观友的话来说,就是“抛开战略来谈战术”

战术讲得再精彩,也必须服从战略需要。这种战略即是中国需不需要像前苏联那样,跟着美国的节奏与之进行所谓的太空竞争。

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我并没有以此否定中国发展航天产业,参与太空竞争本身,而是在与大家谈论“方式”“度”的问题。

一种常见的,围绕技术革命的商业营销话术,大抵是遵循着如下的模板:

因为你当年不像英国人那样搞蒸汽机,所以你就被西方列强给爆锤了;因为你今天不跟美国梭哈太空,所以明天人家就又可以在外太空上锤你一遍。

这种话术看起来挺有道理的,但经不起仔细推敲。因为这种结论成立所涉及的相关因素实在是过于复杂,在信息迷雾下,起码得确定以下几个点,才能对此做出准确的判断:

1)这种宣传背后本身的虚实

因为呼吁的人得来的消息本质上来说也是媒体层面搜索到的,甚至就是百度百科出来的内容,这就与真正构建起战略威慑的信息链相去甚远。

就像马督工说美帝马上就要通过星链占领太空了,我们不追赶就GG了,那么马督工就此的依据是什么,这些依据本身有多少是经得起推敲的?这些问题细想下来会产生非常多的疑问。

恕我直言,不同于报道一下“唐山打人事件”,航天这块的内容因为高度涉密,真正的干货并非媒体捕风捉影可以得到。真到了要实事求是讨论的时候,专业人士不好开口,能开口的都是像马嘟嘟这种逮着半截就开跑的半吊子。

而且大家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各执一词,在没有权威进行一锤定音的前提下,自然是根本就不可能扯清楚的。

就像马嘟嘟会说马斯克SpaceX是美帝航天事业划时代的杰作,另一边网友就会反问你什么时候在月球背面登个陆给我看看呢?

反正大家都有闪光点,也都有瑕疵点,各逮着各的好来田忌赛马,这样争论下去就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建设性的结论。

2)战略是否需要

中国发展航天产业的目的是什么?是跟美国搞无节制的太空竞争吗?

任何事情都存在被优化的空间,但同时任何事情的解决都是有着优先级的区分的,这是其一。

其二是,对于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与周边环境的国家来说,其解决问题的顺序与方式却也是需要结合其实际情况去考虑。

战略之道是取舍之道。客观条件决定了你不可能什么都要,虽然那东西的优点你可以列出一长串。

就像大强子对撞机,优点多得去了吧,但为何杨振宁反对修建呢?这里倒不是说老杨不仰望星空,而是这东西好归好,只是当下我们消受不起,有更重要的东西需要投入。

对于自己国家的自信,并不是建立在一种认为你啥都该拿第一,也必须啥都去争第一的盲目自信上。这本质上不是自信,而是自负。

实际上,对于一个大国来说,能让自己的基本盘立于第一梯队,局部引领,这本身就已经是非常可观的事情。

以正合,以奇胜。盲目扩张不过是加速了由生向死的过程。所以大国的力量一定得有边界,看清此种边界,就可以避免走上美利坚衰落的道路。

马督工表面上看去是在敲打中国人与日俱增的“自信心”,但本质上上却是在暗示我们要在航天领域全面碾压美国。这就是战术上看去像是在泼冷水,但从战略层面一看却是在猛地浇油。

明明以抨击“民族主义”,抨击“盲目自大”为标签的马督工,却在航天问题上犯了一种“我中华帝国啥都能行,啥都要行”的盲目自大似的错误。

谈论中美航天竞争,却不把此种竞争背后的目的给讲清楚,讲明白,那么最终就会变成一种单纯地“焦虑贩卖”,让哪些内心脆弱的民族主义者们扼腕长叹,恨不得明天就要把火箭发射到那美克星上去。

此外,搞技术的人谈技术无可厚非,但要想将技术上升到政策层面,就不得结合战略去考虑。

然而比较好笑的是,像马嘟嘟这样的人,既不是搞航天技术的专家,也更是拒绝用战略思维去看待中国航天产业的发展。他在这一局里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想想其实也是挺尴尬的,大概,似乎,大约也就是流量、热点、蹭蹭之类吧。

3)竞争要讲究方法

在我看来,星链最大的威胁是军事层面的,非要拿民用市场来说事,我觉得过于牵强。

首先太空旅行这种,在短时间内只能是土豪的专享,与广大老百姓无关。

而将星链作为民用通讯技术,顶多也是与传统基站相互互补,解决偏远地区的基站覆盖问题。并不存在谁碾压谁的说法。

马督工拿民用市场说事,这是话术,可以无视。当然星链在军事层面的威胁客观上是有的,但对付它的办法却是多样的,并不是说一有威胁,我就得造出一模一样的星链来。

譬如,我们可以利用在深空的相对优势,发展可以定点狙击星链的太空武器。星链作为一个庞大的通讯卫星群,牵一发而动全身。构建起来很屌,但破坏起来也很惬意。

记住复杂性和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关系。

复杂能提供更高的效率,但其可再生性却会随之下降。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蚯蚓你砍一半,他能活,人砍一半,死翘翘。

现实中关于强弱的论述,绝对不是谁复杂谁更强,而是在具体环境中,看看谁的复杂性与稳定性的平衡做得最好。

一个全自动化武装的工厂,看上去产能很吓人吧,但停个电试试?一会儿消防系统就报警了,一会儿安全环保设施就全部嗝屁了,甚至大型机器一旦断电还有报废的风险。这时候你就会怀念山沟沟里的小作坊那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韧性。

马督工天天鼓吹工业化、现代化,却根本理解不了这种现代化的两面性。毕竟他自己压根就没有在工厂干过,这种事情能懂就怪了。

上面这段话对于马督工来说肯定是超纲了,但我希望大多数观友能够深刻理解,理解了,无论是对你做研究,还是平时在单位为人做事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扯得有点远,大家一定会疑惑?说这些与马督工讲航天有啥关系?

当然有关系,你们深入看看马督工思考问题的方式,就知道他追求的是“线性递进的现代化”,即新生事物必然对老旧事物存在绝对的“碾压性”。

这种思维方式,从他讲“如何用搜索引擎”那期就看得出来。他说“与那些还在老老实实跑到图书馆去查资料做节目的行为相比,用好搜索引擎将是一种降维打击,是人类与猩猩的差别”。

500

500

500

500

500

这可是马督工的原话,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下面这段视频: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B4y1i7wp?spm_id_from=333.880.my_history.page.click&vd_source=3a2f794e1d72413c245b29a4bc6da471

然而问题是,正因为马督工向来都是搜索引擎百度百科的干活,因此很少将一个内容做细做深,最终到了需要拼内容深度的时候,变成成了“听上去啥都懂,但到了我熟悉的领域就。。。”这种半灌水响叮当的境地。

诚然,对于量产短平快的视频内容而言,用搜索引擎肯定是能降维打击老老实实图书馆查资料的。

但对于要做出深度内容的需求而言,搜索引擎就很难干得过老老实实图书馆查资料了。

理念的价值判断,需要在具体的局中才能呈现。在这里,“要做出怎样的视频内容就是那个局”。马督工总是习惯用一种线性的思维,脱离具体的局去谈某种理念的好坏,这种思维层面的谬误,往往被形象地称之为“唯心主义”、“教条主义”。

同样,在对于航天的认识上,他看到美国在某一个单项上搞出了比我们好的星链,于是乎又跳出了分析问题的具体框架,直截了当地告诉大家“因为美国人搞出了比我们优秀的星链,所以我们的航天产业就落后于美国了,不学人家就赶不上了”。

这种“因为XX在XX方面比你优秀,所以你就不如XX,就必须学习XX才能超过XX的模板”,表面上看去是很谦虚务实的,但实际上是一种脱离了实际的盲目自卑。

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人,真正的谦虚始终要建立在“知己知彼”“明确的战略规划与定力”下。首先你要清楚自己是个什么料,对方是个什么料,你跟他之间的比较优势在那里,这时候再去根据双方某个点的优秀来判断下一步该怎么做,如此谦虚,才是有价值的。

一看到别人好,就瞬间乱了阵脚,慌得一批,马上跪下来说自己要像大佬学习,这不叫谦虚,叫内心脆弱。

连自己的定位跟需求都没搞清楚,这是典型的没有自知之明。

然而没有自知之明却不努力自知,反而用一种近乎病态的谦虚来掩盖自己缺乏自知之明的弱点,这就是自欺欺人。

而将这种自欺欺人作为一种谦虚、正视差距的优良品德拿到公众媒体上标榜自己,这就是恬不知耻了。

说了这么多,肯定有杠精要来质问我:“你怎么不就事论事反驳马督工节目里的内容问题,在这里搞什么人身攻击”。

对此,我表示在讨论专业问题上,本人还是有那么些自知之明的。

我不懂航天这块就是不懂,不懂也不会跑到百度知乎上搜一箩筐然后装懂。任何领域,懂点碎片化的知识和系统性研究过是两回事,系统性研究过与系统性地实践过又是另外一回事。

我这种既没有系统性研究过航天,也没有参与到这个产业本身的人,并没有强行装逼的必要,这点也是我与马督工最大的区别---毕竟他是全村儿的希望,我就是一个来自RWTH的学渣而已。

如果大家想看关于内容的争论,去B站上搜“奥卡姆剃刀”,人家比我专业,人家该质疑的都质疑了。

4)回首又见定体论

因为对于事物本身的了解不够深入,再加之思维水平的不足,最终一切解决方案就又回到所谓的“体制问题”上来。

这也是为何我们在453期节目后半段,看到了那熟悉的将NASA的组织架构、制度体系拿来大吹特吹,并且认为这是航天竞争的制胜法宝的定体论老论调。

为何不能就技术论技术?非要打着讨论技术的幌子,说着说着就影射到制度上去了?关键是制度这个东西,其成型是极其复杂的,要把它说清楚,你至少要将中美俄三国搞航天竞争的大背景给讲得足够清晰。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也提到过,中国在航天产业的某些分支上迈不开不脚步,或者说不能像美国那样迈开脚步,与两个国家所处的不同的发展阶段、战略目标与国际地位是息息相关的。

首先我们在某些领域缺乏美国那样的技术积累,其次我们没有美苏争霸的客观背景,也不打算完成复制单极霸权的路径,因此是否需要一个类似于NASA这种诞生于冷战时代的烧钱机器,这是有待商榷的。

其次是战略安全层面,我国做航天的市场化,当然会做,但不一定会出一个像马斯克这样的人物,这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美国可以肆无忌惮地打开市场,让资本进入,反正美元这东西印就是了,我玩金融,玩高科技,我不需要考虑基本的生活该怎么过,这些事情有发展中国家替我解决。烧全世界最贵的钱,做全世界最风骚的事情,但光鲜亮丽的背后是一个庞大的罗马帝国体系,这是美利坚自由的底层逻辑,不是单纯的体制,就是人家是奴隶主罢了。

而中国的发展可以这么奔放吗?我觉得很难。我们要考虑与顾及的东西太多了,要完全像美国人那样去浪,很难。

航天产业是一个极度烧钱的领域,但又与民生的相性不那么直接相关。在当下,过剩资本对于我们来说有更为有意义的去处,所以对于航天产业的发展,稳扎稳打是比较合适的。

总的来说,中美航天发展之间的局部差异并不是单纯地改变制度就能够解决的。

说句不太雅观的话,真要在航天技术上立马俘获星链,与其在这里定体论,还不如直接去偷技术。这句话不是鼓励“偷技术”,而是告诉大家体制的作用是不是核心作用,体制的问题是不是核心矛盾?这其实是很容易看明白的。

体制的变化要符合战略规划,也要符合现实条件的约束。

在谈论体制问题之前,先想明白中国需要怎样的航天(战略规划),我们现在负担得起哪些内容(现实条件约束),抛开这两点去虚空谈论体制改变,那就是本本主义,教条得不行。

赋予中国航天发展一个脱离现实的愿景,不认认真真思考思考自己的比较优势,在适合自己能力的范围内发巧力,用巧劲(譬如我说的利用深空优势发展打击星链的武器),反而笨拙地,不顾我们适不适合这么搞的,让我们把别人做过的事情完完全全再做一遍。

这看上去殚精竭虑,实际上就是不动脑筋,庸人自扰。

说实话,如果睡前消息工作室愿意讲如此复杂的问题深入下去剖析,结合中美两国所处的大背景去深入谈谈体制问题,结合实际谈谈我们哪些东西基于哪些因素可以改,哪些东西基于哪些因素改不了,那我兴许还会给马督工点个赞。

然而追求量产和搜索引擎打天下的马督工,显然是没有这种深耕的意愿,他就是要抛开战略,空谈战术,所以说多了也等于白说。

5)应动态变化地看待强弱

请动态地看待强弱之间的变化。今天的美国,不会因为造出了星链就永久封神。能否持续强大,看的是这个国家未来能否稳定持续地发展。

强弱的变化本来就是如此,苏联解体之前,也是一个各方面都可圈可点的大国,然而一旦解体之后,任何所谓点层面的强大都付诸东流。

今天的美国亦是如此,如果不能解决“飘”的问题,那么即便在星链层面有所闪光点,那么未来也不过是被我收割的优质韭菜罢了。

因为美国今天在某个点和侧面上的,数据与字面的强大,而营造出一种“拿我们上限摸别人下限”的氛围,这本身不是正视差距,而是贩卖焦虑。

马督工善于拿纸面数据来吓唬人,就像他之前从纸面数据看出美国抗疫无压力一样;马督工善于抓住一个细小的点来管中窥豹,就如同他在对俄乌战争走向里凭借俄罗斯内部一些所谓的反对声音就开始预言俄罗斯的崩溃。

然而事实证明马督工这两个著名的预言都被打脸了,这里倒不是说马督工不能错,而是这两个错误背后的思维谬误是如此的明显,明显得让人不得不提出来展示。

而即便到今天,马督工仍然是延续着此种静态、片面的思维,看问题既不动态,也不全局。非要将这种行为的成因说成学工科的原因,我觉得是说不过去的,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马督工无心深耕任何领域,只想量产内容,蹭快流量。

这是一种纯粹的商业逻辑而非搞研究的逻辑。如果马督工放低姿态,不要把自己标榜为所谓的媒体战士,那兴许此种商业逻辑还能够被人所包容。

但可惜的是,秉持着商业逻辑的马督工却非要将自己的人设抬到学术水平,为此不惜去碰瓷温铁军这样的学者,吃相因而难看也不出意料。

中美之间的博弈,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博弈,不是说谁全面碾压了谁才算胜利,而是谁能稳住自己不崩塌,才能笑到最后。

在这个过程里,大家各有所长,相持不下也是常态。

看惯了“二向箔”降维打击的人,脑子往往也容易被“二向箔”给降维化。会把强弱之间的对峙简单粗暴地理解为“机枪兵打原始部落”的碾压,却不思考强弱变化的相对性,自然就无法理解为何志愿军能在朝鲜战场打垮军事硬件强自己数十倍的美军,而只会用一个“人海战术”来解释一切。

这是小屁孩时代特有的中二,是科幻小说里的情结。派出明天三体人就降临地球的极端情况,我想说的是,大家作为成年人,成熟一点,踏实一点,多做点事实,多体会体会生活,你自然就不至于如此中二了。

强弱皆为局现,在特定的局中,用己之所长击彼之所短则为强变,反之则为弱变。

高手过招,考验的就是如何去寻找这种比较优势,而非全面优势。如果明白这点,就能够辩证地看待马督工的一些暴论,也能深深地感慨这位中年大叔其心理年龄的捉急。

2.大家为什么讨厌马督工?

500

最后,我来说说为何有那么多人讨厌马督工,请杠精不要拿“言论自由”来抬杠。不服气你可以尝试跟你单位领导深刻探讨一波无底线的“言论自由”,看看他会如何回应你。

我最烦那些把“言论自由”作为“不会做人”的遮羞布的说辞。广大群众对一个公众人物反感,虽然有情绪因素,当更多的必然是这个人在做人做事方面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

动不动就把大众的情绪视为一种“乌合之众”的表现,但反过来又拿着“民生话题”去定体论,这种双标真的么的意思。

大家为什么讨厌马督工?

无外乎下面几点:

1)错了不认,装逼到底

高超错了,不认;王炳忠的事情错了,不认;傅正的事情错了,不认;美国抗疫的事情错了,也不认;俄乌战争打到现在脸都肿了,还是不认。。。。。。。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而且上述争议,也多半是马督工自己挑起来的。属于主动去挑衅别人,被打脸,然后装死。

明明在航天问题上强调中国人要虚心向美国学习,但到了自己身上却变成了错得再离谱我都不承认,我要么装,要么刚,反正逼格就是不能掉。

请问,如此双标,何以服众?

2)处处懂王,却学艺不精

马督工试图用搜索引擎来替代深挖资料做学问。这就从根本上奠定了他的节目一定是“广而不精”的。

毕竟人的精力有限,而越是深入的知识,就越需要花时间去琢磨,甚至需要花时间去实践才能融会贯通,才能做到“指点江山”的程度。

这种量产与广而不精,让我想到了台湾省著名的综艺节目《东森关键时刻》。不过关键时刻与保洁哥跟马督工最大的区别,在于人家一开始就把自己当作一档娱乐节目在定位,而马督工却始终以一种高姿态的媒体战士来定位自己。这就造成了一种逼格与实际能力的割裂感。

如果马督工能放低自己的姿态,单纯做一些科普内容,而不在科普内容中插入对某某行业指点江山的私货,那兴许能扭转几分观感。

3)自我神格化,搞媒体战士,但能力无法与这个称号相匹配

这个问题,一位B站的UP说得就很好。当你以一种“不深耕内容”、“只做后期”的量产态度去做严肃的知识性内容,甚至需要战略分析的政论内容,且又是一副“不可一世”、“错了不认”的态度,那最终必然会导致观众的撕裂。会让讨厌你的人更讨厌你,支持你的人更加饭圈,最终撕裂了舆论场上的共识。

这种共识的撕裂,从舆论角度来说是最糟糕的结果。马督工的粉丝群体如今高度饭圈化,提纯到结晶的程度,而同时讨厌他的人又连正眼看他视频内容的耐心都丧失了。最终使得其评论区里根本缺乏有效的讨论,全是撕逼对喷。

而这种现象,到底是网友们太情绪化了,还是马督工这个媒体人做人太不厚道?

对此,马督工可以好好思考思考,别动不动就说这届观众水平不行。做人先反省反省自己的问题。

而马督工的主力受众,集中在B站这个学生云集的地方。这也是为何最近一期直播是“教高中毕业生如何填志愿”而不是教“社畜们如何选择跳槽的方向”。马督工个人很清楚自己的内容最能影响的是哪个群体,一定是“血气方刚”、“但又缺乏阅历”的学生党。

如果单纯地认为大家讨厌马督工,仅仅是因为他老是给中国挑刺,老是无脑吹捧美国,都是小粉红的幼稚行为的话,那就过于肤浅了。

根本问题还是在于他作为知名网络大V的形象上。广大群众的心理是朴实的,一些人之所以被讨厌,那一定有被讨厌的理由。过于去回避这些理由背后的客观问题,一味地用乌合之众去给自己那“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执拗开脱,这就是自己没有活通透。

而我对马督工的一些意见,也不全是做人上,也与其思维水平着实拉胯有关。虽然我一再写文指出其思维层面的问题,但奈何马督工的结晶粉们根本没有相关的理解能力(要真有就不会被提纯了)。所以看来看去也只能认为我是在搞人身攻击。

在此我就想反问一句:“一个人做人做事出了问题,难道不该批评?”

听到这里,一定有人又抬杠了:“你这是缺乏包容度,兼听则明,你看人家航天院士都在说中国的航天需要改制”

在此我呵呵两声:“包容是给有能力有资源的人,人家院士说有问题,但人家转过身能设计火箭设计飞船。而一个单位里,屁本事都没有,但就喜欢天天跟领导对着干的人,你看他会被包容?”

这话听着刺耳,但这就是社会现实。你马督工天天对着航天产业指指点点,请问你是航天相关专家?你能造出星链?无外乎就是一个拿着百度引擎敲敲打打,蹭着流量引着战的媒体大V,连自己老本行土木工程都深入不下去。

知道为什么我不吐槽曹大佐吗?因为人家亲自前往非洲实践“入关”的理想,人家实践键政理念的方式是去搞土木工程,而不是敲键盘。入关派内部虽然比较乱,但有着曹大佐这一股清流,也算是给其组织保住了底裤。

说到这里,一定有人要说了,你不就是觉得人家马督工在航天方面不是科班出身嘛,人家草根懂王不行吗?

对此,我想说的是:“出身与否当然是表象,但不管你是科班出生还是民间大神,有一个东西是共通的,那即是刻苦钻研,不投机取巧是知识大佬的最基本素养。”

一个科班出身的人,一个在航天领域实干的人,如果他成天想着怎么套现项目挣钱,怎么讨好领导,那这样的人自然是搞不好航天这个技术的。

一个民间出身的人,如果愿意天天去图书馆研究,愿意去跟行业内部人员深入交流,愿意为航天这个爱好投入自己的经历和耐心,那么他一样可以成为一名航天知识的大神。

然而这种特质,在狂蹭热点,搜索引擎碾压去图书馆查资料的马督工身上,你能看到吗?

所以说马督工本质的问题,不在于他说了主流不喜欢听的暴论,也不在于他拿不掉恐美崇美的思想钢印,而在于他作为一个自媒体投机取巧、不愿深耕却四处指点江山的浮躁心态与其标榜的全知全能、媒体战士、业界良心之形象的割裂。

这个问题,使得他的人设永远不可能在公众面前立得住,最终只会逐步走向饭圈意见领袖的道路。

如果不正视广大网友讨厌马督工的情绪,那么对于中国互联网上本可逐步凝结起的共识来说,将是一个毁灭性的灾难。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