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够了何炅的假鸡汤

作者|   她姐

来源|    她刊

  最近一段时间,她姐常常在首页刷到跟《向往的生活》有关的话题。

  每次看到,我的内心都毫无波澜。

  而这应该也是很多观众这两年对这档节目的感觉。

  《向往的生活》已经连走几季的下坡路了。

  与节目中越来越满的口播广告相反的,是逐渐被丢失的初心。

  如今节目已经做到了第六季。

  他们去到海南昌江,待在大海边,喜提海景房。

  好风景,大投入。

  本以为会能一雪前耻,但播出后满屏的弹幕都在说一件事:

  「无聊」。

  熟悉节目的观众,大概对嘉宾的到访流程已经了如指掌。

  无非是:

  嘉宾到了——相互问候——分头干活——做饭吃饭——夸黄磊做饭好吃——玩游戏,感慨人生——升华主题,一天结束。

  这一季,许知远也去了。

  她姐本来不抱任何期待,没想到许知远贡献了本季最有趣、最值得看的一期。

500

500

  有趣的原因,说来荒唐。

  许知远到了之后,没一个步骤按照预想走。

  全程无组织无纪律,甚至没怎么在大本营蘑菇屋待着,他一个人走街串巷,游手好闲。

500

500

  但结果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观众看完大呼:

  “终于在许知远身上找到一点节目的初心。”

  “许知远过的才是向往的生活。”

  怎么会这样?

  许知远到底度过了怎样的一天?

500

  许知远出现时,和《十三邀》里没两样。

  万年不变的白衬衣、卷发、人字拖,没有很多行李,一个背包刚刚好。

500

500

  许知远深知自己不适合这种社交综艺。

  最初拍摄《十三邀》,感觉自己在镜头前是失控的状态,极少的摄像机对着,他都要适应好长时间。

500

500

  这种摄像头全方位无死角的综艺场,是更大的挑战。

  于是,来的路上许知远就给自己设下最低预期:

  争取不逃走。

  社恐莫如是。

500

500

  不逃走,也可以不加入。

  来到蘑菇屋后,他简短寒暄了两句,被安排住进了名为远树的小木屋。

  小木屋离大本营蘑菇屋并不近。

  “天高皇帝远”,许知远干脆待在那里听音乐、看书、睡觉,完全没有要融入大家的意思。

  他一个人去海边坐着,何炅怕他孤单还去陪他坐着。

  结果最后,一大批人呼啦啦都去海边坐着了......

  许知远:想一个人静静。

500

500

500

  于是,他又开始独自一人去探索蘑菇屋外的世界。

  彼时的社恐突然化身社牛,看到什么都好奇,看到什么都想问。

  海边有收水草的村民,他便上去问人家,海草做什么用的。

  -拿去搞肥料啊。

  -那多少钱一堆啊?按斤卖吗?

  -一块三一斤,一天也是赚到几百块。

500

500

  有挑担子的村民,他又好奇起来挑担子怎么挑,一次不成功就再试一次。

  -您在这个村里多久了?

  -久了,几十年了。

  -那以前在哪里啊?

  -以前在海岸线那边。

500

500

  许知远仿佛一个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踩着他的人字拖在村里走了个遍。

  村子里有多少人?

  主要靠什么营生?

  地里种的什么庄稼?

  村口卖的烤肠和酸枣汁是什么味道的?

500

500

  何炅找不到许知远的人影,感叹许老师仿佛来了,又仿佛没来。

  “许老师自己录了另外一个节目,独自打野。”

  许知远也不是完全的游手好闲。

  他也跟着大部队去海边捡垃圾,但捡着捡着就看不着人影了。

  直到何炅声声呼唤他:“知远,知远”,他才拖着一袋子垃圾,踩着人字拖走回来。

  愤愤地说,自己充满了逃离家庭的渴望。

  因为何炅叫他的时候,他正准备跟刚认识的蓝天救援队出海。

500

500

  后来杨迪也来了,原本想叫许知远一起去干活,没想到分分钟被同化。

  两人到村子里遛弯,走到中心广场就自行搬椅子坐,买东西吃。

  一系列操作轻车熟路,仿佛两个无所事事的本地人。


  直到看到村子里公告牌上的红黑榜。

  「游手好闲,常年不参与劳动,黑榜!」

  这才吓得他们赶紧回去干活。

500

500

500

  而彼时的蘑菇屋里呢?

  彼此不太熟悉的嘉宾正挤在一起,拘谨地交谈,手忙脚乱地做饭。

  相比之下,确实许知远的生活更令人向往了。

  回到蘑菇屋后,许知远看着人挤人的厨房,突然心生感慨:

  “我特别想逃离这种家庭的感觉,它提供温暖,但这温暖代价非常大。”

500

500

500

  说来讽刺。

  回看最初的《向往的生活》就会发现,让许知远想要逃离的家的感觉,是此前《向往的生活》最大的卖点——

  逃离城市生活,让明星们远离过去平日的喧嚣,到乡村偷得浮生半日闲。

  对标真实的农村生活,简陋,但真实,且温暖。

  第一季,为了做饭,黄磊和大华需要先用砖头垒,再加泥土砌。

  好不容易灶台成型,把柴火点着,又需要半天功夫。

500

500

500

  那时柴火是需要自己劈的,水是需要人力压的,所有食物原材料都需要用劳动换取。

  为了做一道佛跳墙,何炅和大华去掰玉米,累到几乎要放弃;

  为了喝一瓶冰啤酒,黄磊需要剥很多瓜子换,也想过大不了就不喝了。

  但一切辛苦,都在享受到饭菜的喷香、酒水的沁爽那瞬间被治愈。

  即使是普普通通的一餐,也能吃得嘎嘎香,甚至撑到发起饭晕。

  结束一天的劳作后,三四个人挤在大土炕上睡得四仰八叉,呼噜连天。

  那种身体疲惫、心灵充盈的感觉,是城市人难以体验的。

  向往的生活,不本就该如此简单吗?

500

500

  而现在呢?

  厨房里堆满了现代化的产品,从大冰箱、吸油烟机,到制冰机、咖啡机、冰激凌机。

  一切都更便利了,谁又能说这样做出来的饭,比当时土灶上的饭更香呢?

  除了设备,还有人。

  最初来的嘉宾,不是为了做宣传跑通告,而是真正为了探望老朋友来的。

  第一期宋丹丹带着儿子巴图做客,一如《桃花坞》里一样的热络性格,看起来却可爱极了。

  她还是那么爱张罗,吃完饭就带着大家排练节目。

  “心火烧,心火烧,心扉呀,关不住了!”

  老一辈的旋律,贯穿了一整季。

500

500

  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孙红雷做客那期。

  他在通告间隙临时到访蘑菇屋,谁都不知道他要来。

  黄磊开门发现是他,嘴上说着要赶对方走,但根本收不住满脸的笑容。

  不需多言,谁都能看出来他们有多铁。

  孙红雷专程过来,只为了吃一道黄磊做的“赛螃蟹”。

  所谓“赛螃蟹”,其实就是炒鸡蛋,简单的菜,却是年轻时候黄磊最常给他做的。

  吃完饭后,孙红雷又踏着夜色离去,匆匆赶去下一个通告。

500

500

  孙红雷走后,他们点亮盏盏烛光,在昏暗的氛围中一起唱歌。

  他们举杯共饮,为了这十几年都没有走散的友谊。

  所有人都红了眼眶。

  那是每颗心都牢牢贴在一起的时刻,真情流露,所以弥足珍贵。

  向往的生活,不本就该如此真诚吗?

500

500

  就像0713男团的走红一样,有老友足矣,从来毋需有顶流的存在。

  人与人之间自然而然的化学反应才是最动人的。

  然而现在,嘉宾们越来越不熟,来到蘑菇屋,就像是参加团建。

  所有人凑在一起尬聊,也难怪许知远看了就想逃离。

500

500

  其实说白了,观众的「向往」真的很好满足。

  无非是三五好友,一日三餐,吃饱穿暖。

  不需要太贵重的饭菜,也没有太复杂的社交。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我们向往的,是每个人都曾幻想过,但都没有勇气去实现的“归园田居”。

  是摆脱了竞争和内卷,一切努力只为一日三餐的生活。

500

500

  那是平凡的。

  但,这在人与世界愈发割裂、人与人愈发疏离的当下,恰恰是奢侈的。

  也因而,我们越来越渴望真实的生活,也越来越向往田野的烟火气和人情味。


500

  而这,也是为何观众会在许知远这样一个临时嘉宾身上,找到了节目的初心。

  许知远独自的打野,无疑为节目解锁了新版图。

  汪民安在《现代性》中讲——

  “都市人需要同大量的他人打交道,但是这种接触是功能主义的、表面性的、浅尝辄止的、非个性化的。”

  但许知远在《向往的生活》里完全不是如此。

  也托他的福,这季《向往的生活》第一次真正走出蘑菇屋,将镜头对准了海岛百姓。

  在他的询问中,我们知道了开车载他的师傅,祖上是“海南热”时期来到的这片土地。

  1988年,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成立让“海南热”席卷大江南北,引发了中国现代史上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500

500

  他们所在的那个村庄,主要收入靠打渔和种植。

  村子里一共住了五百多口人。

  那里的年轻人,有的出去打工,也有的留在这里。

  便利店大叔的儿子就出去打工,但还是很孝顺,用大叔的话说,“是个傻乎乎的老实人”。

  当镜头对准了蘑菇屋外真实的村民,海岛生活的实感扑面而来。

500

500

  这真实的一切,成为了这档节目中「消失的附近」。

  在《十三邀》中,人类学家项飚曾提出了这个概念。

  过去的人们住在一个社区,会很自然地知道隔几个街道,会有一个果蔬市场。

  转几条巷子,会藏着哪个好吃的苍蝇馆子,大爷大妈们晚上会在哪儿跳广场舞。

  在这种对“附近”的探索中,人与人的交往更为频繁、密切且深入。

500

500

  曾几何时,《向往的生活》中有不少真实的村民生活。

  光是第一季里跟黄磊和何炅打过交道的村民:五金店老板老高、便利店老板娘、香菜奶奶......

  还记得小彩灯的来历,何炅一行人原定计划想去集市上买彩色的灯做装饰,没买到。

  路过卖家禽的地方时,老板好心送了他们一只小鸭子,他们便叫小鸭子“彩灯”。

  小彩灯跟着节目一起长大,变成了如今的尼古拉斯·灯。

500

500

500

  还有五金店老板老高,是个爽快的北京农村人。

  每次黄磊他们有需要的工具,都找老高借。

  烧火的炉子、打玉米的机器......

  每次他们问出口,老高总是二话不说就借,就像你身边最热心的亲戚朋友。

500

500

  第一季结束的时候,他们还为村民亲手做了饼干,挨家挨户送上门去。

  这些邻里互助的烟火气,是存在过的。

500

500

  然而,随着网络的便利,我们的生活似乎也越来越漂浮。


  「附近」,在我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

  而这,鲜明地体现在了《向往的生活》中。

  蘑菇屋逐渐成为一座只为明星服务的孤岛。

  他们组团来到,参加劳动,出海放风,所有活动是安排好的。

  这一季,劳作的内容更以「解锁」的游戏形式取代。

  增加了趣味性(或许也并没有),换来的却是更加程式化的生活。

  渔网是提前下好的,渔民是提前安排的,对于渔民生活的体验浅尝辄止。

500

500

  曾经掰800颗玉米只为了做顿饭,现在变成了乘凉喝咖啡,无聊了出海捞鱼玩玩的城市人游戏。

  海岛、沙滩、阳光,这里悠闲的一切,充满了演绎感。

  总是在谈论感情,却也总是过于轻巧地谈论感情。

  总是在描摹生活,却也在逐渐远离真正的生活。

  不关心真正的生活,也不爱具体的人。

  在一个看似具有生活气息的世外桃源,让置身此地的每个人都过着孤岛般的、原子化的生活。

  “对自己周边世界,没有要浸淫进去,形成一个叙述的能力和愿望。”

  而这,才是这档节目的割裂和悲哀所在。

  但这种「附近性的消失」不可打破吗?

  当然不。

  “生活的附近性太多,因为生活一直都在。”

  而我们,可以如项飙说得那般,通过实践去打破孤岛迷思,重建人与世界的联系。

  我常常想起罗PD做的《三时三餐》。

  从头到尾,这部综艺都没有变得更现代化,更有娱乐性。

500

500

  它所坚持的,不过是书写一首首关于生命的小诗。

  那些小诗并不宏大。

  它们可以是土壤中孕育的瓜果,是阳光下一点点生发的稻穗,是菜地里长起一茬又一茬的葱姜蒜苗,是最简单的三时三餐,也是最丰盈的生命力。

  我们向往的,不过就是这些罢了。

  可悲的是,越来越豪华的《编排的生活》,越来越不懂。

  监制 - 她姐

  作者 - 贝瑞酱

  微博 - @她刊iiiher

点击「她刊」阅读原文 ‍​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