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突变筛选出来的变异并不一定就是最优解,但一定是适合环境的

【本文来自《丘成桐是伟大数学家,还是西方伪学伪史的迂腐教条的卫道士》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波波Chris
  • 我看您对演化的理解基本没有错啊,怎么到了科研就要跑偏呢?
    多种古生物独立突变出有可能登陆的基因潜力,和多个科学家独立得到同一个科研成果,这二者的逻辑是一样的;环境变化(自然选择)让某个有潜力的古生物最终演化成了我们而其他古生物最终灭绝,需求让某个科学家的科研成果生逢其时而其他人的成果泯灭于历史,这二者的逻辑是一样的。如果您认为没有需求就没有科研,那就应该认为没有环境变化就没有基因突变,因为这二者的逻辑也是一样的。

我对演化的理解没错,但你对演化的理解可离谱多了。

首先,除非正好在环境突变时出现,否则相对应的生物变异并没有生存竞争力,要不是根本不会留下后代,要不就是作为隐性基因存在(也就是根本没有有同样突变性状的后代)。对比到祖冲之那就是四个字“后继无人”。

其次,您似乎以为就算是不合适的基因都会留存下去,就好像与时代脱节,在当时没有丝毫用处,更无法验证的东西,也需要耗费人力物力,不停研究,不停招收学生,哪怕所有人都看不懂也要像背诵某种经书一样传下去?但实际是绝大多数不适合环境的基因连一代都传不下去,那些能传代的缺陷基因往往都是个体其他特征更有优势的结果。

最好的例子就是号称“皇家病”的甲型血友病,这种病在欧洲皇室中大范围流传,一出血就无法止血,轻微擦伤都可能致命,由于被称为“欧洲祖母”的维多利亚女王是血友病基因携带者(血友病是X染色体隐形遗传病,所以绝大部分发病者是男性),她的子嗣通过联姻几乎遍布欧洲,从而使欧洲各皇室都出现了血友病患者。那为什么这些人明明有致命缺陷还是能传递自己的基因呢?因为有钱,锦衣玉食让他们中的绝大部分能在不会出血的前提下活到可以交配生子。如果刨除了这个生存优势,比如某红色幽灵当年更努力一些,不光沙皇,其他的也都推翻,那么这个缺陷基因早就没了。

最后说一下,环境突变筛选出来的变异并不一定就是最优解,但一定是适合环境的。

举个例子,澳大利亚有段时间缺少大型食肉动物,结果一种食草动物通过演化填补了生态位的空缺,可食草动物其实缺少作为捕食者最主要的装备--獠牙,那种动物也确实缺少演化出獠牙的基因突变,结果呢?他们居然把自己原本用来切碎植物的门齿演化成了一口巨大的闸刀,配合惊人的咬合力啃起了肉。

我前面也说过,爱因斯坦和牛顿论才能是绝对不如祖冲之的(不然他们就该弄出一些领先现代水平一千年的玩意了),但他们是正好赶上了合适“环境突变”的“基因突变”,所以他们被筛选出来了。

而如果把爱因斯坦连同其理论一起打包扔到牛顿的那个年代去,并不会让原子弹提前两百年被发明出来,更有可能的是爱因斯坦一直寂寂无名,最后在两百多年后,其他人发现了相对论,造出了原子弹,并如果运气够好,你或类似的人会在哪个地下室里发现爱因斯坦的手稿,然后感叹“原来两百多年前有这样的天才啊,他没出名一定是XX的错”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