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省会GDP排名!我发现了一个大多数人都认为反常的现象……

对于某种现象,先入为主的定性判断,永远不如观察客观数据来得准确。

网络上几乎所有的账号都在宣称:未来的经济会继续向一二线城市集中,三四线城市会越来越凋敝,企业搬走、人口流失、没有希望……仿佛认定了铁的真理一样。

本号总结制作了全国各省会GDP的汇总表,然后,发现了一个“反常”的事情。

那就是,至少在2021年度,各省的经济并没有向省会继续集中。大多数省份,反而是省内其他城市发展得比省会更快。

表格中计算了2020年、2021年各省会GDP占全省GDP的比例。比较发现,在全部27个省或自治区中,省会GDP占比上升的只有8个,而占比下降的有19个。

在一年之内,占全省经济比重下降超过0.5%的省会城市有:西安(从38.3%下降到35.9%,减少2.4个百分点)、昆明、哈尔滨、太原、南宁、乌鲁木齐、呼和浩特、海口等。而比重上升超过0.5%的城市只有合肥、西宁2个(分别只增加了0.6%)。

500

当然,省会与一二线城市不能完全划等号。如山东有青岛、浙江有宁波、江苏有苏州无锡等等,他们都不是省会城市,但是都有不俗实力。这些城市的发展速度暂时超过本省省会,也属正常。

但这不能作为解释省会经济占比下降的全部理由。因为湖北、湖南、云南、黑龙江、甘肃等省的省会GDP占比也在下降。这些省可并没有强大到能威胁省会地位的第二城市啊?

一些省会经济占比下降突出的省份,如陕西,情况容易解释。因为2021年煤价上涨,导致陕北各资源型城市名义GDP增速暴涨,省会西安占全省经济比重随之降低。这可能是暂时现象,假如过两年煤价回归,西安经济比重又会上升。

尽管如此,也并不能说陕北城市GDP暂时暴涨就没有意义。毕竟陕北各资源型城市的财政,可以借着本次能源涨价的势头实实在在地捞一波。

对2021年没有发生异常波动的大部分省份来说,省会GDP占比下降可以从两个方面找原因:

第一是部分省会本身产业升级不顺利。尽管比不过京沪等一线城市,大多数省会的人均GDP仍是高于全国平均值的。也就是说,省会整体上属于“引领”省内经济发展的性质,是先行者和探索者。

既然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某些年份,就总会遇到一定的发展瓶颈。可能是旧有产业因不符合环保、能耗指标,或市场需求空间已接近极限,而无法继续扩张。同时,新兴产业的投资又迟迟未见效果,甚至失败。GDP的增长于是停滞不前。这都是情有可原的。

第二,省内的其他城市,一般属于较被动的产业转移接受方。本身基数低,只要招商引资工作做起来了,建立增速就比较容易。对于这些城市来说,在其人均GDP接近省会之前,尚不会触碰到发展的天花板,自然会缩小与省会的差距。

当然这分析很粗浅。一方面,“省内其他城市”是个笼统的称呼。大地级市、小地级市、强县城、弱县城、乡镇等等,情况各不一样。另一方面,每个省情况也都不一样,还是要具体地看。而且这只是一年的情况,较长时间尺度上表现如何,有待继续观察。

但是,目前的情况也足以说明,所谓“只有少数大城市在发展”,并不是什么不可改变的真理。绝大多数普通城市,如果找到产业切入点,仍有继续发展的空间(即使是低房价明星城市鹤岗,2021年GDP增速也高于所在省的省会哈尔滨,鹤岗新的转型方向是石墨材料产业)。

500

再看一下全省人均GDP与省会人均GDP相差的倍数这个指标。可以发现,差距并没有特别严重。各省中差距最高的是湖南,长沙的人均GDP是湖南全省的1.9倍。而福建、内蒙古、陕西、河北、海南、黑龙江等省还不到1.2倍。

湖南长沙人均GDP大幅领先省内其他城市,主要原因是:虽然有“长株潭一体化”作为全省的经济突破面,但湖南西部、南部有许多人口大市,他们受珠三角的影响更大,人口外流严重(深圳外省人中湖南籍第一多),产业发展不足,与长沙的经济差距较大。

无论如何,从全国整体来看,省内普通地市与省会的差距有所缩小,对区域经济的平衡是好事。这表明我国的发展更为全面,人们的选择也可以更多元化。一个仅有大城市发展的未来,和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共同发展的未来,自然是后者更加丰富多彩,更加令人激动。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