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峰航线对中国抗战究竟有多大帮助?

500

NO.1724 - 驼峰航线

作者:铁船长 / 编辑:冷小军

投稿,转载与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potereio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中国全面抗战开始。此时在国际上中国是孤立无援的,虽有英美国家的暗中援助,但毕竟没有公开参战。1941年“珍珠港事变”爆发,英美被迫加入战争,跟中国站到了同一战线。这时对中国的大规模援助开始了,然而又面临另一个麻烦的问题,中国的海岸线都被日本海军封锁了。

因此珍珠港事变之前,援华物资只能通过控制在维希法国手里的越南运输,而这个纳粹的傀儡国,在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之后屈服于日军的压力,切断了中越运输线,在越南的十多万吨援华物资也全都落入日军之手。在这个情况下,只得退而求其次,利用中缅边境的滇缅公路运输物资,这条路线困难重重,最大的弱点是运力不足,毕竟公路比铁路运量和效率都差远了。

从国际上讲,美国虽然有极为强大的生产力,然而这时刚开始动员。而大英帝国在欧洲已经被打得丢盔弃甲,太平洋的舰队也都被日本海军一扫而空,在亚洲首先要保护印度缅甸,援助中国根本没有余力。

500

滇缅公路

美国虽然想援助中国物资,但无奈这运输线路太长了。太平洋上战火重重,中国海岸线由又封锁;美国的物资要从西海岸出发,先通过南太平洋到澳大利亚;随后通过澳大利亚转到印度洋,从印度洋再转运到印度或者缅甸;在通过这个滇缅公路运输到中国。看看这个超级快递路线,差不多绕了半个地球有2万公里。

所以二战期间,中国战场得到的物资是最少的。然而,就是这一、个可怜巴巴的运输路线,随着缅甸被日军攻占之后,也完全切断了,这个时候中国要想获得物资援助,只得另辟蹊径。

驼峰航线的建立

二战时期已经距今有80年,和今天不同,那个时候无论中国、印度、缅甸基础设施都极为落后,跨过高原雨林的陆上交通线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唯一的办法就是空运,而空运又牵扯到若干后勤以及技术问题。

首先是飞机。好在美军当时已经开发了世界上最优秀的运输机——C46和C47,航程能达到5000公里,足够在中国昆明和印度阿萨姆之间飞一个来回,这个问题算是解决了。

500

C-46运输机

其次是机场,当时无论中国还是印度,都很少有现代化的机场。机场选址既要符合飞机的性能,还要考虑气象和后勤运输问题。中国方面昆明倒是好说,原本就是飞虎队的作战大本营。而印度距离中国最近的阿萨姆邦,情况就有点复杂了。

当时的印度十分原始,距离最近的港口卸下物资之后没有直接的铁路,要想运到阿萨姆的机场必须通过水陆联运,而且几条铁路之间标准不统一,好多时候还要把物资卸下来用小船通过运河,甚至个别地段通过大象。这就像是围棋中的木桶理论,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瓶颈,整个流量都上不去。所以,要想增加对中国的物资供应,先得让英印方面突击维修印度的基础设施。

这个事情解决之后,又牵扯到航线问题。从印度飞到中国中间隔着青藏高原,要飞跃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要在山口中找到一个低凹的地方飞过去,就像骆驼的驼峰。这就是“驼峰航线”的名字的由来。这条路线海拔高,气候复杂,在没有卫星的时代,这边起飞的时候,谁都不知道前面会遇到什么情况。

这个驼峰正好是印度洋热湿空气北上的路口,经常突降暴雨,气候条件极为复杂,途中的切拉朋齐是世界上降雨量最大的地区之一,年降水量达到26400毫米!在飞往昆明的途中,还要分为南线和北线。北线山势高,气象条件复杂,但好在没有日本战斗机骚扰;南线虽然地理条件好一点,但经常要遭遇到日本人的截击。因此,北线再危险也比南线有去无回好。

在驼峰航线上,美国空军总司令阿诺德通过时都发生过险情,风险可想而知。819公里的航线总共坠毁500多架飞机,从空中看地面随处可以见到闪闪发光的铝制飞机残骸,以至于被称作“铝谷”!这个名字可以跟瓜达尔卡纳尔战役中的“铁底湾”相媲美。

500

阿诺德

驼峰航线的物资分配

尽管有种种困难,然而通过中美空军人员的不懈努力,驼峰航线还是建立了,而且运量飞速增长。从最初的每月几百吨上升到数千吨,到了1945年,每月能达到8万吨,远远超过了滇缅公路的运输量(最大的月份6000吨)。然而这么大的运输吨位都是如何分配的呢?

驼峰航线运来的物资大体上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中国军队抗战使用的军事物资。没有具体数量,根本没有记录,但只占极小的比例。

第二部分:财政物资,简单的说就是钞票。因为当时中国大部已经沦陷,印钞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事情,只有少数工业大国能做到,所以只能由美国印刷完毕然后空运到中国。实际上当时旧中国的战时经济已经破产,全靠英美对中国的法币进行背书,加以输血才能勉强维持。不要小看货币,而且这个对于支撑战时经济是必不可少的!不过毕竟所占的吨位不大,可以忽略不计。

500

第三部分:也就是数量最大的部分,支援美国驻华航空队(前期就是陈纳德的飞虎队)。陈纳德的飞虎队出击用的弹药、油料和零件甚至新飞机都要通过驼峰航线运输。也就是说,运到中国的物资吨位,实际上绝大部分被驻华美国航空队自己吃掉了!

说原本就是美国运来的物资,折腾了半天又回到美国驻华航空队手里,也是用来打击日本侵略者,但这小算盘打得实在是太精明了。

500

陈纳德

那么就算大头都用来满足美国人的后勤需要,当时的国军部队是否得到装备上改善呢?可以说几乎没有。我们考察一下抗战中所谓的美械装备,其实大部分都是在抗战胜利之后才获得的,美国把亚洲的大量剩余军事物资统统转运到中国赠送给国民党方面了事。而这会仗已经打完了,无非是资助了内战而已。

传说中精锐的美械装备远征军,实际上准确的说应该说是驻印军。而驻印军的装备严格来讲是英械,从服装到步枪大部分都是英国货。毕竟在印度进行训练,英国在当地的军事储备武装几个国军师还是没问题的。而在国内奋战的大部分国军获得的美械真的很少很少,可以说是九牛一毛。

“马特霍恩计划”的影响

二战后期到了1945年,驼峰航线运力已经增加到每月8万吨,远超滇缅公路的运输量。那么这个时候中国战场的物资状况是不是改善了?非常遗憾,仍然没有。因为这个时候又横空出世一个“马特霍恩计划”把驼峰航线的增量全部吃掉了,连飞虎队的陈纳德都捞不着。

这个“马特霍恩计划”是个什么鬼?简单的一句话说,就是从中国成都起飞B29轰炸机轰炸日本,直到最终扔原子弹。当时美国所有战争计划中天字第一号的就是“曼哈顿计划”,用于开发核武器。第二号就是研制B29轰炸机,因为这个是投掷工具。然而在太平洋战争打得正激烈的时候,从哪里起飞才能轰炸日本呢?唯一控制在盟国手里能对日本轰炸的基地只有成都了。

500

B-29

于是。美国的空军阿诺德上将为首,亲自来华飞跃惊险的“驼峰航线”跟蒋介石进行会谈,在成都修建机场。B29重型轰炸机的基地有着落了,物资后勤却非常麻烦,用同型机运输汽油,平均飞行5个架次才能攒够一次出击的数量。于是,只好在“驼峰航线”的运输吨位上做文章。到了后期驼峰航线运输的增量全被这个计划吃掉了。

“马特霍恩计划”的花絮

为了给成都起飞的轰炸机寻求油料以及气象支援,美军向延安派驻了若干观察组。我党当时对此极为欢迎,以为是美国人是来观察八路军的敌后抗战的,其实根本不是。他们来延安的目的,一个是建立气象观察和救援机构,另外一个就是考察延安附近的油田。当时国内的油田主要集中在西北玉门和延安附近。

延安的苏联记者(实际上是苏联的联络员)看到这些美国人大摇大摆的在油田里穿梭,还不无嘲讽的写道:“美国人到哪里都不忘寻求石油”。其实这只是美军观察组在考虑后勤油料问题而已。但当时国共双方都不明所以,以为这代表了政策的转变,常凯申还为此勃然大怒喝了许多干醋。

与史迪威公路的关系

许多人会冒出一个疑问,既然滇缅公路打通之后每月运量最高也才6000多吨,还不到驼峰航线8万吨的一个零头,是不是说明这个战役没必要呢?其实恰恰相反,这个战役跟驼峰航线是相辅相成的。正因为打通了滇缅公路,彻底把日军驱逐出缅甸,驼峰航线才有了前进基地,才可以采取安全的南线,奠定了运量飞速增长的基础。

而且,滇缅公路的同时还铺了一条输油管,每月能向中国输送1万多吨燃油。这个意义太重大了,你要用飞机空运1万吨燃油,起飞的架次恐怕要烧掉2万吨。而且从昆明回航的飞机要自带油料的话,来的时候就不能多运物资。

500

史迪威(右三)

所以说滇缅公路是驼峰航线增加运输量的保障,在这个公路的同时,还有一个输油管线也是重中之重,只不过大多数人不了解而已。总之,用这个去质疑远征军的作战,滇缅公路的建立,甚至去责难史迪威是不公正的。

小结

美国建立驼峰航线的目的首先是支持自己的全球战略,对中国战场只是抢救性输血,不死就可以。在中国战场优先供应目标还是美国空军,前期是驻华航空队,也就是陈纳德的飞虎队,后期是马特霍恩计划,本质是测试B29轰炸日本。

驼峰航线运量虽大,对中国抗战的直接支持有限。当时中国的统帅常凯申一心玩弄政治,不懂战略和后勤;因此只看吨位,对于具体的物资分配其实全无概念。这是他的个人军事素质以及眼光决定的,非常遗憾。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