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党的脑回路是怎样的?

大家可能会发现,本号在介绍某座城市的产业时,大部分罗列的都是工业行业,也就是所谓“第二产业”。而对于金融、旅游、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除非特别突出,否则一般不提及。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首先一个原因,就是大多数第三产业,如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房地产、教育等行业,是“通用”性质的行业。各个城市不论规模大小、经济贫富,都会自发形成这类行业,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当然一些有门槛的行业,如金融、科技等除外)。

既然大家都有,那就没什么特殊性,不必过多介绍。而对于工业行业,则不同城市分布情况各不相同,存在很大差异,值得一提。

一名厨师,或者美发师、超市理货员,到哪里都能找到活干,区别只是工资多少。但如果是一名炉前工,在没有冶炼厂的城市,是没有相对应工作岗位的。

对国家或城市来说,到底什么类型的产业更重要呢?

现状是,2021年,中国的三次产业占比为7.3:39.4:53.3。即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总GDP的7.9%,第二产业占39.4%,第三产业占53.3%。这是全国的平均数据,具体到每个市,比例各不相同。

1.第一产业

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没什么好说的。民以食为天,保证粮食自给,事关国家的安全稳定。一些小国甚至中等国家,如韩国、日本,可以通过工业赚取外汇,再用外汇购买国外粮食。

但中国不行,没有哪个外国人能为14亿人的口粮打包票。部分农作物品种可以进口,但是主食必须有全部自给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保留一定比例的第一产业。

从城市功能角度出发,有些特殊的城市辖区面积小、耕地指标少,可以没有第一产业,比如深圳。但除此之外的绝大多数地区都必须保障耕地红线。我国粮食产量最多的三个省(年产量超5000万吨):黑龙江、河南和山东,为此做出了突出贡献。

500

2.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脚下的土地就是人们的生产资料。人们在耕地附近建设了一座座村庄,白天出门务农,晚上回家休息。村庄的规模有大有小,但不能离开耕地太远。

也有一些地方不以务农为生。这里可能是军事堡垒,居住者都是领军饷的士兵;也可能附近有矿产资源,人们挖矿换钱;也可能是交通要道,四方商贾在此交换货物,贸易往来促成了城镇的繁荣。

如果某个城镇是因交通地位兴起的,之后因为时代变迁,不再是交通要道,人们就会渐渐抛弃这里,城镇沦为普通的村落,甚至变成废墟。

这说明,人们不会凭空住在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必须得有活干,有钱挣,能买到饭吃。

工业社会中的大多数城市,居民的财富是哪来的呢?

根本来源是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可分成四大类:采矿业、制造业、能源供应(水、电、燃气、热力)和建筑业(这里的建筑业指的不是存在溢价的房地产,而是修建房屋、道桥的工程本身)。

第二产业是从自然之中索取或创造价值,是人类财富的根本来源。通过采矿和矿物加工,人们能够获得想要的原材料;通过纺织、食品的加工,商店橱窗上摆放着琳琅满目的食品和衣着;各类机械产品、电子产品的制造,带领着人们步入现代生活……

因为是财富的直接创造者,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也是首批分到财富的人。比如,某座城市只有一个工业企业:钢厂,其财富来源便是向外出售加工好的钢材,赚来的利润用来给钢厂的员工发工资。

拿到工资,钢厂的员工便会进行日常生活消费。他们有聚餐需求,便会有外边的老板来开饭店挣钱;他们需要娱乐,便会有人来开KTV;他们需要看病,便有了医院;他们的孩子需要教育,便会建设学校。

这些就是第三产业,即除农林牧渔、工业和建筑业之外的行业。

所有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他们的收入其实都是来自钢厂员工工资的再分配。即使是吃财政饭的群体,工资也是来源于钢厂的税收(假设这座城市没有上级拨款,自负盈亏)。

人总会有需求,需求促成了第三产业的繁荣。假如钢厂连续亏损,员工工资下降,他们的购买力也会随之下降。此时,赚不到钱的饭店老板们,就会有一些离开这座城市。

这就是一座以第二产业(钢厂)为核心的简单功能型城市。其他大一些的城市,运转内核也是同样的逻辑。只不过大城市不只有钢厂,还有各种各样的其他工业企业。这些城市的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500

有没有不依靠本地居民消费的第三产业呢?也有,比如以旅游业为支柱的一些城市。但是外地游客的消费量,无论如何比不上本地居民一年365天的消费。而且,如果这座城市本地人口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旅游业是不可能养活所有人的。

举个例子,丽江与攀枝花地理相近,市域人口都是120多万。丽江的旅游知名度可以说做到了全国顶级,但其人均GDP却只有攀枝花的一半。而攀枝花,正是一个以钢铁产业为主的城市(丽江也并不完全依靠旅游业,其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有34%)。

稍大一点的城市,还会有看起来“高大上”的其他第三产业,如金融业。但金融业中的银行业,吸纳的存款来源于其他企业和居民;金融业中的证券业,股民投资的各个股票,背后代表的也是具体的公司。

所以说,金融业必须有实体经济作为支撑。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满足实体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需求。从这个角度看,金融业是保障其他产业健康发展的“工具”。金融财富翻涌流动,如同润滑剂,让各类企业的运转更加顺畅。

总而言之,工业创造财富,财富带来消费和服务业的兴旺,各行各业又汇聚成金融,金融体系反过来促进各产业的运转、升级。而这所有一切所扎根的实体,是工业。

3.再谈各类产业

仅靠发达的第三产业,不能保障大城市的长久发展吗?

只有极少数可以。有一些大城市的核心产业确实是第三产业,比如香港、新加坡,就是亚太地区重要的金融、贸易中心。

但是他们只靠自己并不行。他们金融运转背后的实体公司、贸易的具体货物,来自于周边地区乃至欧美的广大范围。香港背后是整个中国,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中心贸易节点。依靠这附近的数十亿人口,才能供养起少数几个以第三产业立市的大城市。

香港、新加坡的金融财富,是建立在其他地区广阔的生产者和消费市场之上的。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机缘,成就了他们现在的角色和地位。

何况,香港、新加坡也并非完全没有工业。香港在六七十年代崛起之时,甚至还有很多纺织、电子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后来才转向多元化的第三产业。而新加坡,至今有着实力强劲的电子、石化、机械等产业。

再看我国大陆。北京、上海、深圳是三大金融中心,也是三个证券交易所所在的城市。他们2021年度规上工业总产值分别为2.4万亿、3.9万亿、4.1万亿。沪深实际上是工业巨无霸,北京虽开始疏解非首都功能,但工业规模仍很可观。

对于没有特殊地位的绝大多数城市来说,工业衰退,整体必然不景气。假如某个功能型城市产业单一,且这个支柱产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遭到市场的淘汰,对于这座城市乃是致命的打击。

所以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困难,根本原因是找不到新的财富来源。转成什么呢?都转型旅游业,赚得到像以前一样多的钱吗?不可能的,还是要找到其他合适的第二产业。如果找不到,人口就会流失,城市在几十年内渐渐收缩。直至降到新的产业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

结论就是,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城市来说,光靠第三产业,是不能持续立足的。 “脱实向虚”之后,短暂的繁荣终会变为泡影。这也是我们分析一座城市的产业结构时,着重观察工业的原因。

500

当然,也不是所有地方都一定要发展工业。如人均GDP全国倒数第一的青海玉树州,其三次产业占比为58.9:12.0:29.1,第二产业比重很小。假如工业占比能像别的城市一样,那么玉树州的人均GDP将比现在提升50%。

但玉树州地处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源头区域,承担着极为重要的生态保护责任。玉树缺失的工业利润,为保护环境做出的牺牲,会通过国家的转移支付得到合理补偿。玉树州人口也并不多,第七次人口普查仅为43万。

回到开头的问题,不同的产业应如何看待?

第一产业是立国之根,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需要;第二产业是强国之本,让国家兴盛富强;第三产业是富民之途,让老百姓的生活变得“有腔调”。

一个经济结构健康的大国,必须什么都得有。这就是我们不断调整结构,全面发展的意义。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