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完一片哀嚎,一查全是高分......

500

文|十三姐

公众号|格十三(GSSW13)

这几天满屏都是“高考查分”,而且大多数我们能看到的“查分”,查到的都是高分。

没娃的人看了那些学霸的成绩,连连高呼:“这些孩子是怎么学的啊,怎么这么厉害!”

有娃的人看了那些学霸的成绩,连连慨叹:“这些父母是怎么当的啊,怎么这么强!”

只有当了父母的人才会明白,一个“高分”的背后,除了孩子的优秀,还有多少是父母数不清的“处心积虑”啊......

我也很被这种“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的快乐而感动。

不过呢,对于这一边倒式的氛围,我还是想奉劝各位家长保持理性,免得真以为“遍地是学霸”,除了焦虑加倍,毫无其他收获。

无论中考还是高考,永远是几家欢喜几家忧。中考上岸的只有一半,高考能进“双一流”的比例更少,所以真的不是你们看到的那样,似乎全网一大半孩子都在为“到底选北大还是清华”而焦虑......

你见过考300多分、400多分的学生发查分的短视频吗?你看到的可能基本都是那些700多分、600多分的、省排名一百多的,还有所谓“进入前50名暂不透露分数”的......

记得高考那几天,尤其是考完数学,全网一片哀嚎,说卷子难上了天,我们看到了许多泪流满面、垂头丧气的孩子。结果一查分,我看到的数学有145分的,140分的,135分的......几乎没有低于130的......

因为考得不好的学生是不会发视频让你看到分数的。

这也说明了另一个问题:这个世界永远都有人在暗地里比你更卷,同样难的东西,有人交了白卷,有人近乎满分,而学校又被统一要求“不超纲”,这就再一次验证了“家庭额外投入”的力量才是最狠的角逐手段之一,懂的自然懂。

高中基本不在“双减”范围内,从“双减”的初中进入高中后,谁醒得早,谁就醒得早......

这是一句废话。

500

但比这句废话更废的一句话是:就算你醒得早,也不一定能保证如愿以偿。

看多了“牛娃”,就会让人产生幻觉,以为这届孩子都很厉害。就像你关注中考的状元,却总是忽略那50%无缘高中的学生。

特别是全媒体在宣传优秀的考分,这种“成王败寇”的感觉让人很难过。

我甚至没有看到任何一个视频里,有父母抱抱没考好的孩子安慰说“没关系”......

我也没看到有老师鼓励学生说“没事,继续加油”......

还有的“名校”,搞什么“集体查分”,一群老师和学生在机房里一个一个报700分+的人数。老师从某个分数不太高的学生身旁如一缕青烟一般擦肩而过,视若不见,奔向那个考了高分的学生,又搂又抱,有说有笑。

媒体和记者,也尤其喜欢这样的场面,乐此不疲地追加报道,跟踪采访,欢乐的氛围溢出了屏幕。

学校的这种“无形的宣传”真的聪明至极,媒体的这些“快乐的报道”也让人精神振奋。

但我们当家长的,千万要清醒,不能糊涂。

有个媒体报道说:“最牛班主任,全班45个人有40个进清北,最差的也进了复旦,blablabla......”

有网友评论说:难道不是因为这个学校招收了全市最好的学生,然后又把这批学生里最优秀的都放进了同一个班?

这样的报道,其实只会平添中考生们的压力,因为大家会觉得“你看,只有进了最好的高中,考清北才能跟玩儿一样”......

学习这事,90%的天赋,9.9%自己努力,0.1%的外力。

所谓好学校,无非就是把有天赋且努力的人聚到了一起,从而那0.1%的外力更容易发挥作用而已。

好的学校和老师固然重要,可这样的“高分宣传”除了加剧小升初和中考的压力外,对我们普通家长来说并无什么实际的意义。

500

媒体应该多关注一下那些没考好的、另谋他路的年轻人,关心他们有什么计划,有什么出路,有什么值得我们思考的现状。

因为毕竟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那个700多分被老师和学校亲亲抱抱举高高的天选之子,大部分人始终都将是落入普通、不太会成为尖子的那个人,尖子们的未来并不需要我们鼓掌,可大多数普通人更需要获得有存在感和幸福感的人生。

上海的高考还没开始,这届考生扛了比以往更多的压力。虽然说这话有点空,但我还是觉得它无比正确——高考真不是人生唯一的判决书,提升自己永远不会晚,家长更不必把孩子有没有考上好学校作为自己面子的砝码。

不是所有人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跑赢别人。

大多数人要做好准备的是迎接“我努力了但还是略输一程”的现实。所以,不要跟人比,只要尽自己的力就好了。

有了这个基础认知,我们才能面对一切结果时保持身心健康——娃考得好,你教子有方;考得不好,配偶基因拖了后腿。尽量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墙上挂三个大字:儿孙自有儿孙福。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