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坞式社交学”能走多远?

500

  作者 / 豆芽

  还记得《桃花坞》第一季宋丹丹让张翰讲代表作的名场面吗?本以为张翰的拒绝是真人秀高级别尴尬了,没想到后来者有过之而无不及。《桃花坞》第二季才播出第一期,就因为各种名场面霸屏热搜榜,引发网友的大规模讨论。

500

  与第一季不同的是,这一次网友的讨论范围更加广泛,情绪也更加强烈。既有对宋丹丹的指责与不满,也有对于王传君反应的支持,还有对每位坞民的性格分析。“窒息”、“尴尬”等词与节目强关联,甚至有网友戏称其为花学2.0。以至于很多人还没看节目,光看热搜就已经“头皮发麻”、“尬到扣出两室一厅”。

500

  收获话题讨论的同时,《五十公里桃花坞》再一次刷新了真人秀的尴尬指数。

500

  冲突与情绪:

  一场“尴尬”引发的社交热议!

  《桃花坞》之所以能刚开播便在网络上形成话题发酵,与节目本身的“社交实验”属性以及该属性下产生的种种社交冲突密切相关。

  作为一档社交实验类真人秀,《五十公里桃花坞》邀请15位性格迥异的嘉宾在同一个环境下生活,试图探寻在不同的社交距离中,群居生活的多样面貌和美好生活的答案。而冲突感是社交中的永恒话题和必要路径,虽然仅播出一期,但节目中密集的矛盾点,成功激起了观众的情绪。

  首先从整体设置来看,节目本身就提供了一个宏观冲突语境。节目主打的理念是“理想生活”——五十公里桃花坞第二季会与所有桃花坞坞民共同探讨不同生活形式下理想生活的样子。甚至在节目开始,便以“你理想中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采访切入,嘉宾们也对于“理想生活”尽情展开想象。

500

  但很明显节目第一期并没有按照良辰美景、三两好友、品茶话理想的“治愈系”路线推进,而渐次滑入“尴尬”境地。

  第一个尬点,来自老坞民与新坞民的碰撞。第二季的嘉宾既有宋丹丹、汪苏泷、李雪琴、辣目洋子这些老坞民,也有武大靖、董璇、费启鸣等不少新坞民。除了见面时的“安静空气”,最明显的是当大家聚集起来,一边是老坞民的轻松氛围,一边是新坞民们的不知所措。由此,两种截然不同的微妙情绪在同一个空间蔓延。

500

  如果说不熟悉带来的尴尬是社交常态,那开会时意见不合带来的冲突,直接将尴尬指数上升到新等级,这也是第二季刚开播便能引爆网络舆论的关键点所在。

  在会议上,李雪琴提出“任务分配到个人,避免强活干的局面”,随即便被宋丹丹反驳,甚至质疑李雪琴“编造新矛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关于“抢活干”的风波还未完全散去,宋丹丹又提议举办晚会,这更是让不少坞民们左右为难,有人表达“晚会太无聊”,有人提议“举办运动会”,也有人“直接拒绝”,当然也有人表达都愿意参与,场面非常尴尬,戏剧冲突十足。

  高举“治愈”、“理想”的理念,实际上呈现的尽是冲突和尴尬。第一季的路数也大抵相似。

500

  其次,对于节目中每个个体来说,新坞民的加入带来新的冲突点——内卷。当新坞民加入,缺乏归属的个体将自觉选择干活来体现自己在群体中的价值,而也意味带来新的竞争,以及对已有规则的破坏。因此,贯穿第二季第一期的关键词,是“卷”。

  节目中,“内卷”场面随处可见,比如只需要两个人干活的厨房,却满满当当站了五六个人;午饭过后本该小憩的时间,新坞民又马不停蹄去干活争取贡献值,以至于老坞民也没办法踏踏实实地放松。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新坞民的加入打破了一个已经建立起来的规则,扰乱 “老坞民”们的舒适节奏,同时也带来了危机感,引发老坞民的社交焦虑。比如第一期李雪琴将“卷”字一直挂在嘴边,一边抱怨,一边又被推着完成各种任务,像极了职场中卷不起又躺不下的我们。

  这种内卷带来的情绪也直接成为“抢活干”风波的导火索,这是老坞民的一次反抗,也是大冲突框架下,坞民个体之间更加具体的冲突。

  有利益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内卷,在群体生活中,内卷绝不少见。如何在“内卷”和“躺平”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接下来坞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职场上的每位“打工人”待解决的问题。

500

500

  焦虑与野心:大改版后的第二季

  何以点燃网友的情绪敏感点?

  提到内卷,“卷”的可不仅仅是嘉宾,还有节目组。截止目前,第一季的豆瓣评分为6.0,播出期间也未能让话题有效发酵。也许这种不温不火的状态让节目组也开始焦虑了。从第二季第一期可发现,不论在规则上还是话题营销上,这一季相比上季都有了不少新元素。而第二季节目设置对现实场景的强关联,也可以看出节目组对“社交实验类”真人秀的野心。

500

  首先,新规则打破理想环境,丰富社交场景。第二季最明显的变化,是引入“贡献值”的元素,坞民们的生活需要自力更生,完成不同任务才能获得贡献值,贡献值可用于购买生活物资。简言之,引入竞争机制,诱发新的社交碰撞。

  新规则下不得不提的,还有“放逐”机制,节目每3天需要进行一轮投票,选出贡献值最低的坞民,将其放逐到孤岛进行独居一晚的生活挑战。这种规则既可以搅动稳定的社交关系,也能展现独居维度的生活,节目组规则设置可谓用心良苦。

  此外,还有很多附加规则,比如坞长拥有鲜活票,可以保一位坞民免除放逐。第二季的生活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变,第一期采用大通铺模式,将群体们的社交边界先从物理距离上拆除。

  新规则的制定,能够展现更多多元社交场景的同时,也增强了社交复杂性,以规则激发“竞争”、“惩罚”,提升节目的冲突点和看点。

500

  其次,映射现实的社交矛盾,引起情绪共鸣。第二季的冲突点虽然尴尬,但是每个点又精准地投射现实,让网友们能够自觉代入到职场、家庭等现实场景。

  最典型的角色便是宋丹丹,代表着群体中的权威,无法与其他角色保持信息与思维的同频,但又武断、固执、乐于指挥。比如,提议大家组织女团舞的时候,简直和过节强迫孩子在亲戚面前表演的中国式家长一模一样。

  会议上的尴尬九分钟又让无数社畜带入职场,面对领导不合理的提议,有直接表达不满的李雪琴;有努力调和缓解气氛的汪苏泷;有两边都不愿意得罪的辣目洋子;有直接拒绝提议的王传君;也有不敢作声察言观色的新人,每一个角色都能够对应到职场中的某一类人。

500

500

  充满尬点的坞式社交

  能否真正承接住观众的情绪?

  显然,节目组的“卷”成功了,节目新规则的效果,以及对现实话题的复刻成功触发了大众情绪,让节目刚开播就爆了一把。但是作为一档主打“治愈”的社交实验类节目,持续突出冲突的节奏,能够能拿捏好尺度,承接好观众的情绪吗?

  首先,热度归热度,但“尬”到不敢看也是网友的共同槽点。如今,社会大环境让现实中的你我状态紧绷,网络上更是焦虑肆意蔓延。在这种社会情绪下,观众的情感需求也与以往不同。同样,综艺节目的话语方式也在不断地调整适应。从充满“爆”点的“花学”模式,到如今《向往的生活》等慢综艺的吃香,就是非常典型的转变。

  综艺节目中冲突必不可少,但如何把握好尺度,让观众看节目看得不难受,直接影响节目的收视效果。目前来看,《五十公里桃花坞》第二季虽然利用冲突博得一些关注,但从最终效果来看,观众的反馈并不算理想。很多人表示“不敢看”,甚至还有网友为了满足这部分观众的好奇心,专门就“尴尬9分钟”做了文字梳理。

  其次,对于社交议题本身来说,对冲突的过分强调只会窄化议题的讨论。过度强调冲突能够让节目成为一时的热点,但这并不是诠释“社交”议题的唯一路径,观众对综艺节目的价值判断也早已经过了“看戏”心态,更需要节目能真正为其带来价值。尤其是《五十公里桃花坞》等社交类节目,一方面需要有缓解生活压力的情绪价值,另一方面也需要为观众提供可学可用的社交学价值。遗憾的是,在第一期长达2小时的节目里面,并没有对“社交议题”有更多诠释与探讨。

500

  一档综艺节目,在寻找营销点进行引流的同时,更需要顺应时代情绪。真正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带来价值感,才能将热度转化为收视,为节目赢得长久的流量池和口碑。《五十公里桃花坞》迈出了第一步,下一步能否成功还有待验证。我们也期待节目后续能够真的将“社交”这个议题多元解读,抛出更多有价值的话题,启发观众的多元思考。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