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曼时刻的分界线

500

“迄今为止,人类有三项伟大发明,火、轮子、中央银行。”

这是美国的第一位经济学诺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在教科书《经济学》第26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开篇前的引言。

上周末,币圈遭遇了一场雷曼时刻,比特币和以太币带领着整个虚拟货币直线跳水,比特币盘中一度跌穿1.8万美元关口,十余万人爆仓。

全球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所Binance和“币圈银行”Celsius一度跟某地的农商行一样冻结存款,搞的全球币圈人心惶惶。

但相比于村镇行的钱迟迟取不出来,币圈的交易所并没有拔网线,很快就恢复了交易,并在祖籍荷兰的马斯克等几个大佬承诺提供新的资金和心理按摩后,迅速实现了一定的反弹。

虽然短期内挤兑危机过去了,但是政事堂还是觉得,未来数字货币的分化不可阻挡,市场并没有进入到安全的区间。

类似萨尔瓦多这种宣布比特币为国家货币的小国,不过是借助加密货币的噱头来吸引旅游和国际会议,不能真的依靠他们。

在未来的大洗牌中,想要让自己的币能够挤死竞争对手,各位大佬们可以多学习一下遥远的东方,将加密币种跟大宗商品进行挂钩,譬如1个加密币可以在商品交易所兑换多少吨小麦大蒜什么的。

甚至可以拿钱去个小农业国买个官当一当,用每亩土地作为新“矿机”,发个什么小麦币,大蒜币之类的稳定币,然后利用“土地未来收益无限”的小麦币大葱币作为中央银行,买入自家的加密货币,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有全球农产品价格作为锚点,相信没有什么对手盘敢来做空小麦币和大蒜币,届时,就可以在加密货币的一片哀嚎中岿然不动,在这场大逃杀中独占鳌头,成为最后的赢家。

虽然上面说的是个段子,但现实中美联储加息缩表之下,全球各主要经济体都跟币圈一样,需要想办法通过中央银行往市场上注入流动性。

只不过,不同经济体的“不可能三角”不同,注入流动性和信用的方式也不一样。

日本的中央银行无限量以0.25%的固定利率买入十年期日债,创世界奇迹的买下了自己国家总量一半的国债。

香港的金管局则是数度向市场上注入美钞购入港元,并上调基准利率以留住意图撤离的美国资本。

神秘的东方大国则是开足马力从遥远的欧洲,用本国货币扫货打了巨额折扣的俄罗斯原油。

没有什么对错之分,只有合适和不合适。

同样,各地方政府由于没有印钞的权力,就只能想办法绕过中央银行,基于自身的经济属性,发行自家的“省钞”。

譬如某省拍脑袋定下来一个数字,就可以通过棚户区拆迁,向房地产市场源源不断的注入“专属人民币”,让原本那些烂尾的房屋,瞬间变成“地方中央银行”能够无限印钞的抵押物。

当然,这里真不是在取笑,而是说方法真的很聪明。

这跟美元撤离亚洲的大背景之下,日本疯狂印钞票购买日本国债,向本国市场注入定向流动性,并推动日元“以邻为壑”的贬值思路如出一辙。

甚至深圳发电子产品消费券,上海发汽车消费券,杭州发支付宝消费券,这些绕过央行自行发钞的逻辑,也都是大同小异,只不过每个省份的支持产业链不尽相同而已。

利用土地财政搞出工业产业链的地区,希望能够通过定向发钱尽快修复造血机能;而土地财政最终都变成房子的地区,则是只能继续来搞棚改和房地产,不断去饲养饭量越来越大的地产巨兽。

中国的高速发展时代的临界点已经到了,用土地财政换产业链投资的机会也不再有了,一个“中等城市发展陷阱”线,已经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放眼全球,未来,随着美联储的进一步加息缩表,全球的雷曼时刻也相信不远了,为了挽救经济,所有的国家都将不得不用中央银行通过不同的方式,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其中,有产业链的国家,能够在流动性注入中恢复造血机能;而没有产业链的国家,只会在流动性的注入过程中,不断做大本国的“中等发展陷阱”。

未来不远的时间,一条分割线,会出现在国家之前,城市之间,甚至是货币之间。

个人层面的选对选错,往往也就在一念之间。


最后,今天的文章是要顺着昨天的接着写,本不想吐槽某地,换个风格了,不想看到今天的赋红码调查结果出来了。

推出几个当地的小“高育良祁同伟”倒还算是意料之中,可是负责执行的大数据局小科员也被拎出来,还比涉事处长处分的狠。。。这处置不走心啊。。。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