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也要死在边疆上”,这是他的选择,也是更多人的回答

近日,习主席给陆军步兵学院2022届全体学员回信,高度肯定他们扎根基层一线、矢志奋斗强军的坚定信念和远大志向,勉励他们在部队大熔炉中全面锻炼、拼搏奋斗,不断成长进步,为强军事业贡献力量。

500

到艰苦边远地区去、到练兵备战一线部队去、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是无数青年官兵的不悔选择,也正是在这片最广阔的天地里,他们经风雨、见世面、长本领,让青春绽放出绚丽的光彩,让有限的生命实现无限的价值。

“死也要死在边疆上。”这是戍边英雄陈祥榕在入伍前夕对家人说的话。那一年,陈祥榕年仅18岁,高中毕业后即报名参军,当得知在新疆的部队能够上前线,初出茅庐的小伙子便动了去新疆的心思。

从福建到新疆,千里迢迢,山高路远,家人舍不得陈祥榕去那么远的地方当兵,而他却说,“苦怕什么,去部队不吃苦难道还要享福?”也就是在这一年,年轻的战士在日记中写下了那句感动千万人的话——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并用生命兑现了誓言。

500

剥开语言的外壳,呈现的是一名战士对祖国最炽热的爱。真正的军人是什么样子?他们不尽相同,却也有共同的特性: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对每一名解放军战士来说,这句话在兵之初就深深烙印在脑海里。

“不怕苦、不怕死”,这是21世纪的今天,无数和陈祥榕一样的战士踏上从军路之前就坚守的信念。在基层的大熔炉中历练并不容易,这意味着付出更多的努力,做出更多的牺牲。但是,往往千锤才能成利器,百炼才会变精钢。不经过实践砥砺、不经受风雨洗礼,怎能淬火成钢、破茧成蝶?要想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中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就要有立足实际,扎根基层,敢打敢拼的决心与信念。

陆军第74集团军某旅“硬骨头六连”,一支传承红军血脉、敢打硬仗恶仗的英雄连队,参加战役战斗161次,如今,六连官兵依旧保持着压倒一切敌人的狠劲、百折不挠的韧劲、坚持到底的后劲,在新时代的强军之路上拼搏奋斗;

内蒙古军区某团边防一连,驻守在伊木河,这是每年因大雪封山与外界隔绝时间最长的连队,在艰苦环境下,他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圆满完成以边防执勤为中心的各项任务;

500

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作为全军唯一执行飞播任务的部队,在加强战备训练的同时,几十年如一日扎根荒漠、播撒绿色,作业面积2600余万亩,为荒漠地区、沙漠地带筑起重要绿色屏障……

一茬茬青年官兵身在基层、干在基层、学在基层。他们敢接“烫手山芋”、敢啃“最硬骨头”,在摸爬滚打中增长才干、在各种历练中积累经验、在风雨考验中提高本领。

“有一种心安叫看到军人”,官兵们用自己的坚守让祖国和人民心安,而祖国也要用更好的保障,让艰苦之地的他们更为安心。

强军之道,要在得人。越是艰苦偏远的地区,越是任务繁重的基层,越需要优秀的青年官兵。要想让更多官兵安心地建功边远地区、基层一线,不仅需要个人发扬“好儿女志在四方”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更需要制度上的保障。

完善官兵医疗条件,开通家属探亲专车,搭建子女入学绿色通道……一系列针对驻艰苦边远地区部队服役干部及其配偶、子女的优待政策陆续出台,为青年军官在强军兴军一线建功立业提供了“定心丸”。

在雪域高原,保温方舱让官兵野外驻训不惧风雪;高科技的蔬菜工厂让鲜菜供应不再难;新式羽绒被装告别了“里三层外三层保暖”的历史,既防寒又轻便;氧气保障也更科学更人性化,边防连队不仅配发了新型吸氧设备,还有新型微压氧舱……

500

▲新一代可拆装式自供能保温方舱

到基层去,到艰苦边远地区部队去锤炼、磨砺自己,不仅不会吃亏,而且大有可为。在“基层经历”越来越成为共和国军官成长的重要条件甚至必要条件的今天,到基层去,是每一个有志气、有作为的青年军官的首要选择。

“实现强军目标所需要的人才,就是要经过基层的历练,一步步成长起来,这才是正道。”把基层当作成长的沃土、起飞的跑道,才能更好地实现成才愿望、书写军旅辉煌。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