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进士许南英(许地山之父)辛亥革命期间为何定居漳州海澄海沧(今厦门)

1911-1912年台湾爱国知识分子许南英为何举家定居海沧?

杨仁飞(厦门市台湾学会研究员、副秘书长)

前言:

1895年,离开台南故土的许南英(许地山父亲),很长一段时间在闽粤两省频繁搬迁,他曾在鼓浪屿、海沧、漳州等地居住过,其中1911到1913年漳州、厦门居住,他与当地的文化圈,特别是来自台湾的知识分子,如施士洁、汪春源、邱辑臣等人有深厚的感情。他以诗文表达炽热的爱国情感,以诗文纪录在闽南的足迹,给闽台文化留下浓墨重彩的历史记忆。

拒向日军投降屈服的爱国知识分子

许南英,号蕴白或允白,又号窥园主人、春江冷宦、龙马书生。1855年出生于台南,1879年中秀才,1885年中举人,1890年中恩科进士,分签兵部主事,他没有就任,却回乡协助台湾巡抚唐景裕编撰台湾通志的台南部分内容。

作为清代台湾二十五进士之一,许南英才华出众。他是台湾近代诗坛的创始人之一,更是一名著名的爱国诗人。担任清台南筹防局统领,他坚守抗日,直到1895年日军占领台南的前一天才在亲朋好友的掩护下离开台湾。即使后半生极为落魄,四处奔波,他仍矢志不渝,拒绝归籍日本,更放弃了在台湾的家产,表达不向日本占领者妥协的不屈之志。

“一掬相思泪,松楸弃祖莹”“沧桑家国泪,相对一沾巾”,许南英用大量的诗歌、文字表达故土沦桑、国家羸弱饱受欺凌的满腔悲愤。

半世飘零只为了心中的国与家

许南英1895年离台后,先在厦门小住了一段时间,后到广东汕头投奔在新加坡、广州等地经商致富的宗亲林子荣、林子明一家。之后,心中烦闷的许南英于1896到1897年间到新加坡、印尼、泰国等地游历。1896年农历九月初三日,许南英记住这一天是日军登陆台南、清廷全面弃守的日子,他一首“凉秋又是月初三,往事回思祗自惭!汉代衣冠遗族恨,顺昌旗帜老生谈!血枯魂化伤春鸟,茧破丝缠未死蚕。今日飘零游绝国,海天东望哭台南!”那份悲鸣,就像“血枯魂化伤春鸟”,那些抗日烈士的鲜血干枯了,但是他们化作了悲伤春天的鸟儿,飞跃台湾海峡,只能在海峡的东岸遥望台湾,长泣不已,“海天东望哭台南”是许南英心中莫大的伤痛。

新加坡有他的宗亲林子荣,也有他的知己海澄(厦门海沧)新垵惠佐举人邱菽园。刚到新加坡的深秋,许南英连续三首诗是写新加坡文坛领袖兼商业钜子邱菽园,如“读邱菽园观察咏红楼梦中人诗册”、“邱菽园观察招咽南洲第一楼分韵,得一字”透露许南英之所以到南洋游历,与邱菽园邀请有一定的关系:“菽园豪情谁与匹?飞笺柬我如羽疾。画楼高处矗南天,酒香花香交泛溢。谁识花香与酒香,酝酿主人一枝笔?管弦声里雅征吟,好句如珠冲口出。骚坛健将肃精神,静听主人宣令毕”,许南英对邱菽园极为赞赏,认为邱重情重义,且是文彩出众,号称东南亚华人的一枝笔。但是许南英刚到新加坡,邱菽园扶先父灵柩回到海澄惠佐,而1896年“送邱菽园观察回海澄”一首,描写了他在南洋借酒消愁的苦旅:“一刺来投万里奔,主人先我返邱园。几囊束笋新诗卷,双袖酬花旧酒痕。冀北乍欣逢伯乐,汝南翻怅别陈遵!穷途作客真无奈,多少心胸未敢言。”许南英留在新加坡的日子,他一直有客居的感觉,而邱菽园回原籍,使得许南英更加无趣,他之后便往印尼廖内、泰国曼谷等处。1896年除夕身在异乡的许南英接到家人的信函,“岁除日得家书:腊皷催声急,惊心又岁除。酒添游子恨,春入老兄书。身世浮萍似,家山劫火余!辽东还白帽,明日愧华裾!”1897年农历二月他搭船离开新加坡,经香港到广东番禺、广州一带。1900年重回潮州,再访宗亲林子荣一家。1902年许南英被委任为广东徐闻县知县,之后在广东多地任税关总办、乡试阅卷官等职。1905年许南英50岁时,他的儿子叔酉聘其同年陈梧冈的长女陈素为妻,并回厦门结婚,作为家长许南英有到厦门操办婚事。1910年被委任为三水知事,1911年被派至电白。但当事局势已混乱不堪,许南英均未正式上任,只好在粤省闲住。1911年他比较长时间在厦门、漳州一带居住、生活,1912年他一家搬到当时澄海的海沧墟居住,并有“借海沧居”之名。1912年曾短暂赴台省亲访友,但拒绝了日本殖民当局供职的建议。1913年初许南英到龙溪谋职,不久被诬陷调查,失望回到漳州。1913年许南英与同窗好友汪春源、施士洁在漳州相聚。1915年许南英加入菽园诗社,1916年赴台居住半年,后受林尔嘉推荐前往印尼协助编传记,1917年不幸印尼苏门答腊去世,留魂海外。

“借海沧居”今何在

许南英自己明确说他在海沧的居所是在海沧墟,“借海沧居”就是借居此地的意思。

海沧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属于漳州海澄县的范围。明代,龙溪、漳浦沿海各处成立海澄县,改设里坊制,一、二、三都辖下各社为:苏林社、青礁社、澳头社、登瀛社、嵩屿社、长屿社(可能为现在的东屿)、郑井社(疑为陈井)、海沧社、卢渐尾社(卢坑与渐美)、东坑排头社、林东社(新垵附近)、马礲社、渡头社(当为棣头)、沙坂社、钟林社(钟山)、石囷社、苏厝社等(嘉靖《龙溪县志》)。

在清末民初,海沧距当时澄海三都城区大约10里地的样子。

据《福建通志》记载,“三都距厦门十里许,近板尾寨,海沧距三都十里许,桥梁尾在三都、海沧之交,船只往来必经之所,俱属水师提标防汛”。而海沧治下在青礁一带,与如今漳州的角美相连。

而许南英在海沧的居所,如今不知何在,但是应该在海沧镇的老街。厦门文史专家、当地村民告诉笔者,海沧有墟场,或称圩场,即集市,在70年代之前一直存在。海沧老街在海沧滨海一带未开发之前,一直是海沧的商业中心,且海沧有码头,曾是仅次于月港的重要口岸,在厦门海沧大桥未开通之前,海沧镇一直是漳州到厦门岛内的必经之路之一,商业一直很发达。

居海沧并非临时起意

为何在海沧居住,许南英没有说,研究资料也没有提及,但从许南英的家世背景、生活轨迹及熟悉的朋友圈,理由不外以下几个:

原因之一,有人说,许南英的祖籍在广东揭阳,但是他的年谱(《窥园留草》)明确指出,他的始祖来自“福建漳州府海澄县三都集兴保华山甲锦里社”“始祖宋,己未科解元,联捷进士,仕至谏议大夫。生男三:长房分居,开族溪头,属海澄县。次房分居,开族屿头,属漳浦县。三房分居,开族坂尾,属海澄县,社名锦里”。

这里的锦里社,原属海澄三都,明清时期名为板尾,1946年改为海沧乡锦里堡,面积1.5平方公里左右。现主要居民为林姓子孙,明清之际锦里林氏大量迁居台湾,如今在台湾的锦里人后裔就有5万人之多。锦里距海沧墟很近,交通方便。

尽管许南英祖先在明清之际便从锦里经广东再迁台南,但是海澄三都毕竟也是先祖曾经生活的地方,这对许南英这个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慎终追远,回到故乡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且锦里与当时的海沧墟相当的近,大约1.5公里左右的距离,且海沧墟应该是当时海沧最繁华的地方,码头、集市、住宅集中,交通方便。

第二个原因可能与1911-1912年他一家人分别在漳州澄海一带任职有关。1910年第二子许赞元叔壬投身革命军,4月参加黄花岗起义,许赞元及几位福建的年轻人(包括海沧莲花洲一陈家子弟)被当时福建武状元时任广州协副将的黄培松所救。1911年57岁的许南英被授予广东电白县职,但当他准备前去时,适遇辛亥革命风潮云涌,故滞留未能就任。1911年许赞元叔壬受龙溪县“石美小学”之聘,即在如今角美的石美村教书。这一年长子许赞书叔酉参加同盟会。1911年11月11日漳州宣布独立,而当时维持社会秩序的是在“石美小学”任职的叔壬等人组织起来的百余名学生军。许南英回到漳州后,被推举为漳州民事局长,“先生得漳州友人电召回漳,被举为革命政府民事局长。不久,南北共和,民事局撤销”。1912年叔酉担任厦门同盟会会长。(张宁:许南英评传剖析,福建师大硕士论文,2006年)

许南英共有七子二女,其中第三子许赞牂(叔午),第四子许赞堃(叔丑)又名许地山,以“落华生”为笔名写作了大量抗日文学作品。

可见许家父子无论是传统的知识分子,还是受辛亥革命熏陶的年轻知识分子,无论是在台湾还是在内地,均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家乡,与时俱进,走在时代的前列。

与海沧青礁一线之隔的角美石美村如今虽已衰落,但过去曾是古渡口,是厦漳水路的中转站而繁华一时,村里的西门西昆慈济宫里有海防馆功德碑,这里是明郑时期经略台湾的重要谋士陈永华故里(“厦门边上的角美石美村,古街深巷乡愁浓”,影像厦门)。当年陈嘉庚从南洋回国,要到鼓浪屿都会从石美再到过去,可见当年石美交通方便,地理位置重要。

这样的机遇,也许是许南英一家选择在海沧居住的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当时闽台文人圈联系密切,鼓浪屿是闽台文人聚会的重要场所,许南英就是其中极有份量的诗友、吟侣。在台湾的时候,许南英曾组织浪吟诗社。日本占据台湾后,一批台湾爱国知识分子纷纷西渡留在闽省。因此在厦漳泉,许南英常与吴樵山(子云)、陈卜五、王泳翔、施云舫(士洁,与许南英同岁,进士出身)、丘仙根(逢甲)、汪杏泉(春源,进士)、陈省三(望曾)、陈梧冈(日翔,进士)、马亦籛等人来往。如今海沧区新阳街道新垵惠佐村是他新加坡的好友邱菽园家乡。

因此选择在海沧居住,一则地理位置与鼓浪屿相近,鼓浪屿在东,海沧在正西面,坐船便可以来回,而许南英回漳州澄海或到角美石美村均可通过水路到达。这样的地理位置便于他参加社会活动及与家人团聚。

当然,许南英一家没有在海沧长居,主要还是经济问题。许南英全家抛弃财产离开台湾时所带的现款不多,曾挪东挪西,包括向汕头交通银行总办押借500元。遇到困难,他一家会到广东宗亲家去融通。此外,在海沧许南英并没有固定的收入,虽有好友数人,但毕竟难以长期在海沧居住下来。而他的同门、儿女亲家陈梧冈曾被授予秘鲁使臣,但并未赴任,蛰居厦门。辛亥革命之时,陈梧冈欲拉许南英落发为僧,或于虎溪岩边筑室隐居。但是许南英未答应,不久陈梧冈在厦门去世。1913年,许南英59岁时,他的庶子叔未去世。眼看他家生活依然困顿,许南英的同年旧友张元奇当时担任福建民政长官,为此推荐许南英任为龙溪县知事,与衡州沈琛笙一起重修《龙溪县志》。但是没多久许南英辞龙溪县知事职,住漳州东门外管厝巷。另一说,不久之后许南英携家人乃移居龙溪县属石美黄氏别庄,即其子曾经任职小学的石美村。

500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