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荏苒,那些时代的破局者

500

他们都是那种即使受过时代伤害,却依然热爱时代,即使生活对自己苛刻,却依然热情拥抱生活的人。

作者 | 左页

开篇

上小学时,罗大佑写作文《我的志愿》,几乎每次都写:“我想玩音乐。”

后来他爸爸教导说:“如果你干医生,可以一边搅音乐,可你如果干音乐,不可能一边做医生。”

罗大佑出生医生世家,爸爸、妈妈、哥哥和姐姐,全在医药行业。

经父亲疯狂暗示,年幼的罗大佑后来再写《我的志愿》,出现了科学家、慈善家、消防员、老师、作家、军人、医生和探险家等,唯独没再出现作曲家。

前几天,朋友给我传来一个哔哩哔哩为2022年毕业生制作的混剪视频。

视频中,快70岁满头灰发的罗大佑,与22岁即将大学毕业的易烊千玺,进行了一场跨越代际的对话,并由易烊千玺重新演绎了罗大佑的经典歌曲《光阴的故事》。

视频看完,感触颇深,成功如罗大佑,曾经也是个压抑、无法遂愿的少年——他后来花了将近20年时间去纾解内心渴望和外在要求之间的冲突。

他的音乐成就,以及他后来累积的盛名,都建立在他解决此一冲突的基础上。

在两人的对话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罗大佑问易烊千玺:

“有什么样的道理是你从小到大一直相信的?”

那一刻,我突然感觉罗大佑还是一个探寻世界的孩子,年近70岁的他,依然在追问年轻人“从小到大”都值得坚守的恒定信仰。

而易烊千玺的回答同样令人难忘:

“相信光。”

也许千玺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也恰是罗大佑年轻时最精准的概括。

整个对话中,易烊千玺还是一如往常谦卑、温和和阳光,提问时,像社会萌新向“过来人”讨教生活的经验,而回答时,则是一边倾吐淡淡的焦虑,同时又不忘输出温暖的希望。

比如,在回答“现在最大困惑”这个提问时,他稍稍提到了早熟焦虑,接着他又不忘补一句:

“我觉得早熟晚熟无所谓,只要保护好自己就是好熟。”

而罗大佑则像他年轻时一样,回答时带着对人性和社会世情的透彻审视,提问时便像个好奇心满满的社会观察家。

比如,他说“养活自己就必须去妥协很多事情”,非常坦白直接,还有他说“大人是装出来的”,犀利而不失幽默。

非常赞同一名网友对这场对话的评论:

这场关于人生成长的交谈,意义是什么?大概真的就是展示给我们所有人,“以真来触碰世界”,会是什么结果。

罗大佑与易烊千玺对谈视频的后半段,穿插了大量极富时代感的画面,萨马兰奇宣布北京申奥成功、刘翔雅典奥运冲过终点线、郎平带领的女排夺冠、飞奔的高铁、冲上云霄的神州火箭,初代286、网吧、传奇……

这些画面是改开40年的历史瞬间,也是我们父辈走过的青春,光荣、梦想,欢笑、泪水、相聚、离别,这即是“光阴的故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使命”。抓住时代的际遇,完成时代的使命,大概就是青春最好的诠释。

回顾40年长路,每个时代都有优秀的青春书写者,也总有一些时代风口的舞者,给我们力量和启示,这些人包括罗大佑、崔健、李宁、刘翔和莫言……

500

罗大佑

我们前面说到,受父亲“教导”,罗大佑小时候一直不敢做“作曲家”的梦。

500

罗大佑小时候练琴

所以到了高三那会,17岁的小罗,老老实实报考了医学院。

不出所料,成绩不甚理想,考取的是位于台中的中国医药学院,罗大佑和家人都不满意,丢掉了录取通知书,扬言再考一次。

经过一年“努力”,最终,小罗再次喜提中国医药学院录取通知书。

原来补习这一年,安静的教室没能压住罗大佑内心真实狂热的梦。他与几个音乐同好组建了“洛克斯乐队”,他担任键盘手,走穴赚钱去了。

他每月能赚4000元台币。为了防止家人发现,家里寄来的补习费和生活费他照收不误,全买了乐器和唱片,自己则时常饿着肚子。

到了医学院,远离台北的父母,小罗几乎全身心扑在音乐上,学习倒成了“副业”。

他脑子好使,每科成绩居然都能稳定维持在60-70分之间。

1977年,罗大佑大学毕业,接着实习、考取医师执照,按部就班成了一名正式的放射科医生,并一直干到1984年。

有意思的是,这段时间,也是罗大佑音乐才华大爆炸的时段,往后我们耳熟能详的《闪亮的日子》、《恋曲1990》、《童年》、《是否》、《光阴的故事》、《一样的月光》、《鹿港小镇》、《爱的箴言》、《野百合也有春天》、《亚细亚的孤儿》和《未来的主人翁》,全是在这段时间创作的。

期间,他开了个人演唱会,还与张艾嘉谈了一场恋爱,出版了三张专辑,其中第一张专辑《之乎者也》更是因为现实批评味道十足的歌词,震撼了台湾乃至整个亚洲,他因此被压抑已久的年轻人视为代言人,戴上了“抗议歌手”的高帽子,风头一时无两。

500

罗大佑与张艾嘉

彼时的台湾,正从封闭走向开放,民众表达诉求的需求,经年累积,急寻出口,而当局不知深浅,处处警惕,审查制度反而愈加严厉和随意,一切负面的情绪和声音,均在禁止之列。

罗大佑《之乎者也》专辑却直言不讳硬刚:

“歌曲审查之,通不通过乎,歌曲通过者,翻版盗印也。”

勉强为他发行专辑的滚石唱片公司,最初对这张新专辑并不抱希望,可没想到一下子卖出14万张——当时一般的音乐专辑也就卖2-4万张。

500

在巨大的成功面前,罗大佑有点晕了,但即使音乐才华如此卓著、声名如此远播,他正式的身份,依然是一名放射科医生,每天照常上班,搜集X光片、会诊、抽血化验,偶尔,这位时代偶像还被主任医生骂个狗血淋头。

双重身份的冲突,随着他音乐才华的不断展露,愈发激烈。不过直到1984年,他发表完第三张专辑《家》后,才第一次产生回到简单身份的强烈冲动。

这张专辑,一改往日激烈的对抗和犀利的曲风,展现了一个温柔甚至有点温顺的男人形象:

“给我个温暖的陷阱和一个燃烧的爱情,让我这冰冷的心灵有个想到了家的憧憬。”

但恰是这张看似“安全”的专辑,给他带来了自创作以来最大的非议和困惑。

一方面,他的歌迷,觉得他背离了“抗议歌手”的身份,退缩了,害怕了,失望至极。时任滚石企划经理的詹宏志直言不讳地说:

“《家》的温情与保守,证明所谓的‘抗议歌手’是十足的谎言。”

另一方面,这张歌词和曲风最为保守的专辑,反而也是歌曲送审未通过最多的一张。这当然不是因为专辑本身的问题,只是罗大佑“抗议歌手”的人设已立,当局愈加特别“关照”他。

双重压力,让本想讨巧的罗大佑里外不是人,加之他当时正处失恋期,深感音乐之路难以为继。此时一向不认同他走音乐之路的父亲,几乎按着他的手签了字,要求他远避美国:

“放弃音乐吧,去美国考一个医生执照,老老实实生活,别再为难自己。”

就这样,1985年3月9日,罗大佑离开了他钟爱的音乐和故土,赴美国纽约定居。

但美国纽约复杂的第七区,并未能真正安抚罗大佑不安的灵魂。

1987年,香港一个音乐比赛邀请他做嘉宾,他想也没想就答应了。

来到香港,他的音乐灵感被再次激发出来。

为响应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他创作了《东方之珠》。也是在香港,他向他父亲写下了长达11页的信,主旨只有一个:

放弃行医,专心做音乐。

自此,罗大佑遵循内心真实狂热的梦,与家人也与自己和解了,填写个人资料职业栏时,再没填写过“医生”,而是回到他人生第一次写《我的愿望》时的“作曲”。

香港,算是罗大佑重生的起点,其实也是他走出台湾,成为两岸三地共同的青春偶像的起点。

2000年,罗大佑第一次来大陆开演唱会,地点选择了上海。结果,北京的文艺青年们,包了一节火车过去。这些人包括高晓松、许知远和张立宪等一大批后来在中国文艺界叱咤风云的人物。

500

罗大佑上海演唱会

高晓松回忆说,

“演唱会结束后,上海整条街的酒吧,大家抱琴歌唱,一首又一首罗大佑,大家在那里怀念自己的青春,怀念那些热血沸腾的岁月。”

2000年,罗大佑已经46岁了。所以那会,就有记者问他,是否担心仅仅作为怀旧符号而存在,未来极有可能被80、90后遗忘?

但这么多年过去,罗大佑的号召力依旧强韧。前不久,他刚刚完成一场内地线上直播演唱会,累积播放次数竟然高达惊人的4200万。

尽管华发丛生,尽管身躯苍老,罗大佑还是罗大佑,依然是青春的代名词。

500

崔健

罗大佑出走美国的第二年,即1986年,是个非常重要的年份,国际和平年。

为纪念国际和平年,全世界音乐人似乎格外激动,创作了大量公益歌曲,其中三首影响至今。

第一首,是美国天王巨星迈克尔.杰克逊和莱昂纳尔·里奇共同创作的《We Are The World》。

第二首,是罗大佑远赴美国之前作曲,由张大春、李寿全、邱复生、徐乃胜、张艾嘉、詹宏志等人作词的《明天会更好》。

第三首,来自中国内地,由音乐人郭峰作曲,陈哲、刘小林、王健等作词,由群星演唱的《让世界充满爱》。

三首歌皆经典,1986年北京工人体育馆,100多位歌手同声高唱《让世界充满爱》,也为中国流行音乐史留下空前一幕。

有意思的是,同在这场歌会上,崔健一首《一无所有》拉开了中国摇滚乐序幕。

500

崔健工人体育馆演出

崔健,1961年8月2日出生于北京东郊,他父亲崔雄济,遗憾儿子没能早一天出生,给他取名崔建军。

他父亲是专业小号演奏者,母亲张顺化是朝鲜族舞蹈团成员。崔健从小生活在艺术气息浓厚的家庭里,后来走上音乐道路也算顺理成章,这点与罗大佑迥然相异。

1981年,中学毕业后两年,崔健成为北京交响乐团小号乐手,业余时间鼓捣些西洋歌曲,瞄准北京的外国人群体,赚点外快。他模仿台湾刘文正和英文歌手,能用英文出色地演唱《草帽歌》,非常前卫。

那一年,国务院发布政策,肯定个体经济为必要补充,社会愈发开放,与此同时,演绎痴心男女的琼瑶故事《窗外》、《聚散两依依》和《梦的衣裳》涌入内地,撞击着人们单一匮乏的心灵世界。

1984年,崔健、杨乐、刘元、文博、安少华、周晓明和李秀利七个人,组成“七合板”乐队,在北京各大小餐馆、小旅馆演奏西洋音乐赚钱。

崔健在工人体育馆独唱《一无所有》前一个月,“七合板”参加孔雀杯全国民歌、通俗歌曲大奖赛,因唱法非主流,首轮即淘汰。

评委们,显然没跟上时代。

当年大陆,与罗大佑1982年发表《之乎者也》那会极其相似,从封闭大踏步迈向开放,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尤其躁动。

说白了,不是崔健或罗大佑引领时代,而是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推着刚好走在时代浪尖上的歌者往前走。

1986年,崔健唱起“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台下18000名观众被深深震撼,即使没听过他唱歌的人也跟着高呼:

“我这就跟你走!”

500

而这只是开始,1989年,崔健推出第一张个人专辑《新长征路上的摇滚》,1990年,为亚运会集资义演,无不万人空巷。

此后,黑豹、唐朝、超载、呼吸、轮回、鲍家街43号,也加入了摇滚大合唱,中国内地摇滚乐坛,一度蔚为大观。

尽管他们台上嘶吼、宣泄时,台底下免了有人质疑:

“他唱的是什么?”、“这不就是一群小流氓么?”

但时代浪潮奔涌向前,无人能挡。

1988年,崔健27岁,面对质疑,放出豪言:

“年轻人永远是对的。”

他演唱会的门票价格,一再被抄高,一度高达20元,而那些年一名普通职工一月工资,也就四五十元。

就连《人民日报》也大赞《一无所有》,1988年7月16日文艺版头条的一篇文章称:

“摇滚乐既然被众多的人所接受,就自有其自身的审美价值。”

摇滚乐契合了时代浪潮,诞生之初,从上到下,皆为之狂热。

因此,中国摇滚乐真正的危机,并非出现在它诞生之初,恰相反,而是后期过于迅猛,以及过早过急商业化。

1982年,长期半死不活的台湾滚石唱片,因发行罗大佑《之乎者也》起死回生,1991年,已经做大的滚石,凭借敏锐的商业眼光,很快盯上内地喷薄而出的摇滚乐,北上创立了魔岩唱片和中国火两个品牌。

不久,营销概念浓厚的“魔岩三杰”横空出世,那些摇滚天才们,正式踏入流行音乐的现代制造工厂。

1994年,“魔岩三杰”的窦唯、张楚、何勇同时推出《黑梦》、《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和《垃圾场》三张专辑,同年,三人联手唐朝乐队,在香港红磡体育馆举办万人演唱会。

内地摇滚乐借助商业东风,抵达最璀璨的巅峰时刻。

只是没人料到,这璀璨时刻犹如烟花般短暂。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随着内地市场化脚步的推进,摇滚乐的启蒙意义弱化,更丰富的音乐形式蜂拥而入,不断抢占消费者心智。

1993年李春波推出的《小芳》,1994年高晓松、老狼的《同桌的你》,1994年孙悦演唱的《祝你平安》,都是当年霸屏劲曲。

原本以个性、天才著称的摇滚先锋们,反倒愈发受不了市场大潮的“摧残”,一个个拧巴起来。

比如窦唯,他说自己从2000年开始反思,发现当年所谓“辉煌”,不过是一种更为高明的商业操作。

再比如张楚,自1999年起停止了商业演出,他说自己被人群的热情吓呆了,不管唱什么,下面的人都会疯狂,而他唱歌的初衷只想传达给观众一种心灵的感受:“我发现我无法再面对我从前的那些歌曲。”

同时陷入低谷的,还有崔健。2005年,他坦诚:

他没法理解上世纪80年代摇滚乐的“横空出世”,他觉得那只是文字爱好者关注摇滚的结果,而摇滚乐只是一种现象,而不是一种文化。

我们可以把上述心境,理解为摇滚先锋们初遇市场大潮时所遭遇的心灵危机。

这场危机强烈且漫长,延续至今,像窦唯、张楚都已经“大仙化”,刻意躲避着热闹的人群(生活态度不同,没有对错)。

但也正是如此,作为摇滚乐旗手的崔健,愈发显得弥足珍贵。其实如今已经迈入花甲之年的崔健,本也有足够的资本“仙化”。

他是中国摇滚乐最知名的头部符号,早在80年代,他就因为年收入达480万,上过福布斯名人榜,现如今他的身价更是难以估量,财富名利双自由,早已无生存之忧。

但与其他摇滚“大仙”完全不同,崔健显得更加可亲可近,见过他的人都说他脾气温和,关键他喜欢跟年轻人待一块,依然坚守着最初的摇滚梦想,这些年来,他的新作不多,但持续在出,而且也是各大视频和电视台综艺常客。

应该说,作为摇滚乐头号旗手,他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旗帜。

500

自2020年开始,60岁的崔健玩上了线上直播演唱会。在今年4月的一场线上演唱会中,他依然带着那标准性的红星白帽,依然是简单的装束,依然是一把吉他抱胸前。

那场演唱会,崔健比海报预告的时间推迟了一个小时,但歌迷等他,没有丝毫抱怨,演唱会开始前,就有超过1279万人进入直播间等待,演唱会结束,累积超过4400万人观看。

歌迷说,“崔健宝刀未老”,还有人说,“竖屏容不下崔健的呐喊”,是的,这么多年过去,我们依然爱他,依旧在期待着他。

更有意思的是,在最新的一场直播,他也完全接纳了歌迷发弹幕:

“上一次网上演唱会,我希望大家不要发弹幕。这一次我想,还是尊重网络文化,你们要发就发吧。”

2022年,他告诉记者:

“我没有那么较劲了。”

其实他并非不较劲,他自信、自由、自我,以及不妥协的精神还在,只是多了些“认清时代而依然热爱”的品质。

500

李宁

重回热爱的罗大佑,在接下来的人生里如鱼得水,1988年他发表了第四张个人专辑《爱人同志》,再次引发轰动。同年,崔健以及以他为代表的中国摇滚乐,也处在急速的上升期,风光无限。

但就在罗大佑和崔健双双找准了人生赛道,文艺事业随着时代开放而快步起飞的1988年,中国当年的体育事业,却掉进了至暗时刻。其中,体操运动员李宁,正是这至暗时刻的风暴眼。

李宁,出生于1963年,6岁开始练体操,8岁入选省队,17岁入选国家队。

1982年,第六届世界杯体操赛场上,19岁的李宁一战成名,7个个人项目,全获冠军,史无前例,获誉“体操王子”。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体操王子”再展雄风,获得3金2银1铜的好成绩,占整个中国队金牌的五分之一,奖牌占比也接近五分之一。

一夜间,李宁从迷倒万千少女的“体操王子”,变成人人拥戴的“国家英雄”,从国家到地方,从部队到各类赛事组织,将他结结实实隐没在鲜花的海洋里。

500

李宁1984年载誉而归

可谁能想到呢?

岁月流逝,又一个四年过去,1988年汉城奥运会,却成了李宁,以及整个国家体育代表团的滑铁卢。

这届奥运,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5枚金牌、12枚银牌、13块铜牌,金牌榜排名世界第十一,奖牌榜排名世界第七,相对四年前洛杉矶奥运会金牌榜世界第四的排名,以及后来历届奥运会奖牌榜排名,这一成绩都堪称历史最低点。

那年,一些原本看好的夺金点,仿佛同时遭遇“水逆”,纷纷失利。

比如,洛杉矶奥运会大放异彩的中国女排,在汉城奥运会之前取得史无前例的五连冠,加上最强的竞争对手古巴女排没有参赛,夺冠原本没有太大意外,可却仅获一枚铜牌,与苏联女排对决时,更被人剃了一个0:15的光头,最终以0:3输掉了比赛。

男子跳水,熊倪原本是夺金热门,实际跳得也不错,可美国选手洛加尼斯,因头部重伤参赛大获同情分,结果中国队再失一枚金牌。

再说举重,中国队历来的夺金强项。举重选手何灼强,是52公斤级抓举、挺举和总成绩3项世界纪录保持者,夺金本无悬念,但比赛过程中护掌意外断裂,一下慌了手脚,挺举时教练贸然要了145公斤,导致试举失败,终获铜牌。

类似倒霉的事情,在这届奥运会上层出不穷,非常诡异。除了上述三项外,像上届射击冠军许海峰,以及名将王义夫,也双双发挥失常,预赛即遭淘汰。

最终,夺金的压力全落在赛程后期的中国体操队,尤其夺金“救命稻草”李宁身上。当时有一说法:

“体操最重印象分,李宁名声大,威望高,只要不从马上掉下来,金牌有望。”

可老天偏偏最爱捉弄倒霉蛋。

男子体操团体赛,出现了多达11次失误,马鞍比赛中,李宁更被人一语成谶,真从马鞍上掉了下来,吊环比赛中,他一只脚勾住吊环,导致落地失衡,他奋力站稳,脸朝上那一刻,全世界都看见了他嘴角挤出的令人心碎的微笑,但谁也都知道他的内心在滴血,场下,“体操王子”再也忍不住了,抱着队员嚎啕痛哭。

500

赛前,关于李宁是否应该出战奥运会,队里曾有争论。他因为肩关节伤痛严重,实际已有10个月没系统训练,全靠打封闭勉力支撑。

但没人在乎他背后的辛酸。

结果就是,几乎一夜间,李宁从“国家英雄”变成了“民族罪人”。

喷子们把男子体操队失误,乃至奥运会夺金失利,全都算在李宁头上。

回到国内,刚下飞机的李宁,不敢面对公众炙烤的眼神,落寞地走了一条灰色通道。刚出北京机场,一名工作人员认出他,嘀咕了一句:

“哪里不好摔,跑那摔去了。”

这是拿刀直接扎他心窝。

回到家中,他又收到大量不明信件,其中有人写道:“体操,上吊吧。”信中还附带一条绳子。还有人寄来刀片、子弹,另有人找到他家,用石头砸碎了他家玻璃。

赛场失利,没人比当事人更痛苦,上述所有言行,都是往伤口撒盐,而他的年龄和伤痛,已经不允许他再上赛场,因此也注定了此生无法弥补遗憾。

1989年,李宁带着无限的不甘黯然退役了。

退役晚会上,“体操王子”泪洒当场,一首《难说再见》道不尽心中苦楚。

如果一切顺利,他本不打算离开体委,但各方功利性态度,让他感觉再把体委当成“娘家人”,已经不合时宜。

但未来到底该往哪去?他一时也不知所措。

按常理,为避免“触景伤情”,李宁选择远离体操,远离体育,甚至像罗大佑一样远离故土,都属人之常情。

不过这时,李宁作为一名运动员的坚韧体现出来了。他没有退缩,尽管不能再上赛场,但他毅然决定,继续从事体育相关产业。

在他落寞走出北京机场灰色通道时,据说只有一人捧着鲜花,面带笑容,在隧道的尽头等着他,这人即当时大名鼎鼎的健力宝公司总裁李经纬。

李经纬回忆说:

“1988年,李宁失落了,我感到他比较苦闷,就安慰他、鼓励他,同时启发他今后不要离开体育——他爱过的事业。”

一开始,李宁想在深圳办一所体操学校。李经纬告诉他,运营不能全靠赞助,需要稳定长远的经济来源支撑。

跌入谷底的李宁,最终接受李经纬的建议,加入了当时如日中天的健力宝。

1990年,李经纬再出资1600万,帮助李宁在广东三水市,注册成立了李宁服装公司。

就这样,中国多了一家能与阿迪、耐克等知名品牌抗衡的民族运动服装品牌,也多了一位令人敬畏的企业家。

500

仅用了三年时间,李宁还清了李经纬1600万元借款,用了四年时间,发展成全国服装行业十大名牌之一。

依据《2019胡润中国500强民营企业》,李宁公司市值达到了520亿元,位列第129位。

更值得赞赏的,是这位曾经从高处跌落的“民族罪人”,一扫往日失落,自1990年代开始赞助体育总局下的各项体育训练,并出资2000万成立了运动员退役基金,帮助退役的队友、伙伴和师兄弟。

2008年,北京奥运会,双鬓斑白的李宁手举奥运火炬,以“空中飞人”之姿,脚踩祥云的方式,点燃奥运主火炬。

500

那年,李宁45岁,身体素质早已不复当年,但威亚吊着他时,他的右手需高举火炬,保持一个姿势纹丝不动,而腿脚则要做出奔跑的姿势,整个身躯往前倾,必须看起来矫健而优美,长达数分钟。

为此,李宁再次回到当年做运动员那会的训练状态,据说每天早上都要起来练习深蹲,而为了防止手酸打滑不小心掉落火炬,点火那天,工作人员特意用胶带将火炬牢牢粘在他手上。

这一别开生命的火炬点燃方式,震撼了世界,李宁也因此重新赢得了更多人的尊重。那一刻,这位获得过106枚金牌的“体操王子”,化茧成蝶,成了人生赛场上真正的白马王子。

多年前的那场阴霾,未能打倒李宁,相反,他却用一场空中奔跑,以及成功的事业,感动和征服了全世界,其蓬勃的生命力和逆袭能力,就像那永不熄灭的火炬,也是我们这个飞奔时代的象征。

500

刘翔

2008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一非常特殊的年份。

这一年年初,一场暴雪袭击了鲜少下雪的南方,大量来不及躲避的人们,被堵在火车站,有家难归;

5月12日,四川汶川遭遇百年不遇的大地震,整个国家陷入泪海,无数的鼓励、物资和救助,一次次投入那片不幸的土地;

9月,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成立近百年的雷曼兄弟宣布破产,一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爆发了,危机迅速波及中国,政府果断推出了4万亿救市计划。

这一年,罗大佑也没闲着,7月25日,由他和周华健、李宗盛、张震岳组成的“纵贯线”乐队成立了,一年多时间里,开了数十场演唱会,2009年登上春晚,他们原本想高歌一曲《亡命之徒》,最后正能量有要求,歌名改成《出发》。

这一年最重大的事件,当然还得要说是李宁点燃火炬的北京奥运会。

巧合的是,这次奥运会,有一名运动员,就像20年前的李宁,也遭遇了从“英雄”坠入“罪人”的炼狱折磨,他就是“飞人”刘翔。

2008年8月18日,北京奥运会男子110米栏预赛,“鸟巢”场馆内座无虚席,所有人都在等着“中国飞人”在家门口卫冕。

但在烈日下,人们发现刘翔表情明显不对劲,往日阳光自信的大男孩不见了,表情略显痛苦,举手投足间充满了勉强,还时不时拍打自己的右侧小腿。

发令枪响了,有选手抢跑,按规则应该重新起跑,但就在这时,起步踉跄了几下的刘翔,撕掉身上号码牌,径直走回了运动员通道。

现场广播传来:

“运动员刘翔因伤退出比赛。”

由于跟腱伤势复发,刘翔不得不退赛。赛前,他的前脚痛已经无法忍受,队医给他打了封闭麻醉疼痛部位,甚至使用了以痛制痛的办法,使劲挤压他的脚伤部位,以此让疼痛麻木。

500

上场前,因为着急,刘翔更以用脚踢墙的方式麻痹疼痛,但上场后才发现,别说比赛了,连正常走路都困难。

现场广播宣告他退赛那一刻,“鸟巢”近十万名观众发出巨大的惊呼声。但此时的刘翔,独自坐在通道里,双手掩面痛哭。

据说为掩盖观众席巨大的躁动声,现场刻意播放了beyond的《海阔天空》。

不过这没法阻挡接下来山呼海啸般的批评、质疑、咒骂和愤怒。

“刘跑跑”、“影帝”、“骗子”和“逃兵”等名号不胫而走,其主管教练孙海平泪洒发布会现场,但无人在意。

刘翔,1983年出生于上海普陀,典型的独生子女一代。

他的母亲吉粉花,父亲刘学根,早年为知青,改开初期回到上海,各自顶了父辈职位,一个做了国营食品店的点心师,一个成了自来水公司司机。

吉粉花并不希望儿子练体育,但架不住刘翔天赋异禀,从7岁起走上田径路,一次次取得傲人的成绩。1999年,他与师傅孙海平结缘,同年进入国家队,专攻110米栏。

2000年起,刘翔开始在国际赛事中展露头角。

2004年,日本大阪国际田径联赛,刘翔以13秒06的成绩夺得冠军,击败跨栏名将阿兰·约翰逊,一举成名。

同年8月27日,雅典奥运会,刘翔以12秒91的成绩,打破奥运会纪录,平了英国选手科林·杰克逊创造的世界纪录,夺得金牌。

500

这一历史性的突破,被视为亚洲人的神话。刘翔因此成为中国骄傲,获誉“中国飞人”。

此后数年,刘翔一次次获得夺目的成绩,2006年国际田联洛桑站,更以12秒88的成绩,打破了沉睡13年的世界纪录。

其实一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三个月,刘翔的状态,都还不错,那年5月10日大阪国际田径大奖赛,他以13秒19的成绩摘金。

人们期待并笃定刘翔能在家门口夺冠。

刘翔本人又何尝不想呢?

雅典奥运会后,他几乎天天在外比赛,鲜少回家,他的母亲说,刘翔是“国家的儿子”,希望有一天他完成任务,早点回到她的身边。

可是2008年的失利,让刘翔第一次知道了何谓“人言可畏”。

与李宁在第二次奥运会赛场失利后选择退役不同,08年失利后,刘翔觉得自己还能再坚持到2012年伦敦奥运会。

事实上,在疗伤近1年后,刘翔也确实慢慢恢复了状态,很快又在各项比赛中夺得一个又一个的冠军。

只是他仿佛中了奥运会魔咒。

2012年8月8日,伦敦奥运会男子110米栏预赛,刘翔在跨第一个栏时,意外绊倒在地,小组赛即惨遭淘汰,再次重现鸟巢噩梦。

500

那一天,伦敦气温低,刘翔身着长衣长裤出场,脱去外套后显出一身红衣,赛号为1356,与08年北京奥运会相同,意为卷土重来。

与四年前相比,刘翔这次退赛,更富悲壮性。

受伤后,他坐着轮椅离开赛场,单脚跳着走完全程,亲吻了他钟爱的跨栏,因为他知道,这是他最后一届奥运会,也是他最后一次证明自己,许多人为他流下了苦涩的泪水,长期跟采他的央视记者,几乎哽咽着报道了他的退赛。

但相对少数的同情,更汹涌更恶毒的舆论再次袭来,喷子们继续骂他、黑他。

令人吃惊的是,就像08年那次一样,他对网络暴力从来沉默不语。

伦敦奥运会后,他一度还想重返赛场,奈何跟腱彻底断裂,历经3年挣扎,于2015年宣布退役,结束了自己36枚金牌、2次因伤退赛、历时13年的职业生涯。

沉默不语的刘翔,相信时间会冲淡一切。

大概确因他的忍耐起了作用,最近一些年,时不时就有人说,“我们欠刘翔一个道歉”。有人就此事问他怎么看?他的回答是这样的:

“人都会在成长,有时候在年轻的时候说了一些话,我都理解,可以做到将心比心”。

飞入依旧在,只是容颜改。

500

莫言

悲喜交加的2008年,除了刘翔和李宁外,还有一个人的出场,也很有意思。

这年夏天,作家莫言接受西班牙《国家报》记者采访,当被问及中国本土作家何时能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时,莫言面色凝重地说:

“这个荣耀,我们应该还要等个100年吧。”

与莫言极其不准确的预测相似,2006年,有人问中国GDP何时超过日本。当年日本GDP大约为中国的两倍,有人依据精密的数据推演出:

即使再过20年,中国的GDP也赶不上日本。

但距离2006年仅仅4年时间,2010年,中国GDP赶超日本,16年后的今天,已是日本3倍还多。

经历近代历史100多年的苦难,中国从一个以天下中心自居的民族,逐渐变成了一个开放且格外警惕自大,乃至有点自卑的民族。

它因此常常被外界误解,甚至也被自己误解。它时而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情绪,时而又激烈地反思“不正确”。当年李宁、刘翔被奉为“国家英雄”,接着又被世人贬为“民族罪人”,就与这股自卑又自大在极端处摆荡的情绪有关。

对莫言那一代人来说,自卑再正常不过。因为在他成长的大部分岁月里,中国两字,除了卑微,就是那令人丧胆的饥饿记忆。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出生于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县河涯乡平安庄。莫言的童年,正好赶上“三年困难时期”,那是一场大浩劫,病死饿死者难以计数。

莫言所在的村子,一天居然能饿死18人之多,村里像他那么大的孩子,几乎个个面露菜色,下巴尖,挺着浮肿的大肚子。

为了抵御饥饿,莫言全家只能吃一种叫“七七毛”的野菜。这种野菜,有毛刺,扎嘴,咽下去扎胃,吃饭犹如受刑。

其实人饿急了,什么都吃。

在莫言的作品中,他后来反复描写了小时候吃煤的经历,许多人以为他胡说八道,用了“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手法,但殊不知,那是真实的生存记录:

“他指着煤块中那半透明的、浅黄色的,像琥珀一样的东西说,这种带松香的好吃。”

煤炭主要成分是碳氢化合物,不可能有任何营养,嚼碎咽下去,毒不死算万幸,但确实能暂时缓解饥饿感。

如此困顿的生存环境,人如草芥不足惜,活下去已属困难,遑论梦想。

对于莫言一家来说,更糟的是他们家还被评为中农,处处遭白眼。

他穿着开裆裤走进校园,生来奇异的外表,时常遭同学嘲笑。嘲笑一直持续到小学五年级,因为那一年,他辍学了。

莫言对一切可听可见的文字、戏曲和故事尤为敏感,不知从哪里得来的《新华字典》,成为他识字、自学的起点。

少年时代,莫言认识了一位在山东师范大学念书的学生,对方告诉他学校里有位生活极其腐败的人——

一天居然能吃三顿饺子。

莫言询问此人什么来头?对方告诉他:“是名作家。”自此,他的“作家梦”或叫“温饱梦”,强韧而结实地生根发芽了。

1976年,即高考正式恢复的前一年,21岁的莫言收到入伍通知书——那是农村青年阶层跃升的唯一机会。

500

但这机会,说起来是他“走后门”得来的。

那一年,他还在高密东北乡棉花加工厂当工人,听说了征兵信息,就跑去申请,但因为中农身份,申请多次没结果。直到有一天,他的一位朋友——公社武装部长的儿子,找到莫言说:“你写封信,我交给我爸爸。”

当兵如果无法提干,依旧难以改变命运,莫言非常清楚这点,因此进入部队后,苦干实干,不放过任何表现的机会。

1978年春,部队领导有意让他复习功课考军校,可没想到名额取消,没考成。不过领导看他文化功底扎实,安排他进了部队业余学校任数学兼语文教官。

后来,一位听过他课的保密局领导,调他到训练大队任政治课教员兼保密员。

保密局本也有意给他提干,可命运好像偏偏跟莫言过不去,1979年军委总政治部下发文件,说不再从战士中直接提干了。

这是莫言青年时代最大的一次人生危机,得而复失的恐惧感再次袭来,他想到自己可能又要回到儿时饥饿难耐的日子,几乎夜夜失眠。

那段时间,他的求生意志,被惨烈的饥饿记忆激发出来。

当时部队对有才华的写作者提供了优厚的激励制度,一名士兵如果能在省级报刊发表文章,可记三等功,如能在《解决军报》或《解放军文艺》发表文章,更能全军闻名。

莫言知道,自己并无其他长处,只能埋头不停地写稿、投稿。大概从1978年开始,他拼了命地阅读、写作,不停地写,不停地投,不过大多石沉大海。

命运的转机出现在1981年,此时莫言27岁,是一位有着6年兵龄的老兵,在部队干着没有干部编制的政治教员,每月拿26元工资,年末,河北保定文联办的《莲池》双月刊文学杂志,发表了他的作品《春夜雨霏霏》,第二年又发表了他的短篇小说《丑兵》。

500

正是这两篇发在地方文学杂志的处女作,为他撬开了人生跃升的大门。保密局领导开始重视并注意他,并决意给他提干。

1982年暑假,当了7年兵的莫言,正式提干为一名正排级政治教官。

接下来的人生就顺畅多了。

提干后,莫言被送入干部进修班,专门学习写作。1985年,解放军艺术学院开创文学系,创建人徐怀中对莫言非常赞赏,破格允许他参加入学考试。

1984年,他在《中国作家》发表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一举成名。

1985年,《人民文学》三期发表了他的小说《红高粱》,后来他结合小时候干农活听来的的游击队员故事,把这篇小说改编成《红高粱家族》。

不久,摄影师兼影帝张艺谋,找到了他,表示愿意花800元购买《红高粱》的版权拍成电影。1988年2月,由小说《红高粱》改编的同名电影,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2011年,他的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

第二年,他人生最高光的时刻来了,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这距离他说中国得诺贝尔文学奖还需100年,仅仅过去了4年。

诺贝尔颁奖词这样写道:

“莫言有着无与伦比的想象力。他很好的描绘了自然;他基本知晓所有与饥饿相关的事情;中国20世纪的疾苦从来都没有被如此直白的描写。”

回顾莫言从饥肠辘辘到文学大师的过程,会发现这位文风狂放的作家,在他早期的人生中,几乎每一步都透露着惶恐、自卑和不确定,鲜少有现代成功学鼓吹的自信、选择和阳光。

可他就像阴湿地里的野草一般顽强,没有夜里的残光汲取养分,没有自信便从自卑里生发力量,没有口粮就从饥饿中得来灵感。

今年五四期间,莫言为B站录制过一段视频,名字叫《不被大风吹倒》。

面对“人生中遇到艰难时刻,该怎么办?”这个问题,他讲了两个小故事,一个是他小时候靠一本《新华字典》自学、识字的故事,一个是讲他小时候有一次与爷爷出去割草,回来路上遇到大风,爷爷拼命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双腿在颤抖,小褂子也被风撕破,终于挺到大风过去,草车未能前进,雕塑般的爷爷也没有后退半步。

两个故事看似平实,但不少年轻人却表示,“这老头懂我”。

其实这两个故事,就是莫言人生的象征,弱小卑微,哪有什么胜利可言,坚持就是一切。人生实苦、世道艰难之际,年轻人不被诱惑所腐蚀,不被大风吹倒,已是莫大的成功。

尤其在2022年,我们回味莫言的故事,尤为感觉贴切,而这也充分证明,尽管莫言如今已经功成名就,但他依然懂年轻人,也是能非常透彻地理解这个时代的。

结尾

2022年,是非常“特别”的一年。

今年,是新中国有史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1076万。但因为国际环境、疫情肆虐,也是就业情况非常不乐观的一年。

站在历史的当口,回看那些灯塔式的人物, 我希望我们的年轻人都能汲取一些力量。

过去我们老把毕业想象成离别和眼泪汪汪,但毕业可以小情小爱、“同桌的你”和“睡在上铺的兄弟”,也可以是回望历史、找寻精神支撑的契机。

毕业季,一曲《光阴的故事》奉上,这一次B站显然更希望给予年轻人力量而不仅仅是感动。

在罗大佑与易烊千玺对话中,还有一个问答我也觉得很有意思,易烊千玺问罗大佑:“你毕业之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罗大佑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

“当你开始要去养活自己,就必须要去所谓妥协很多事情。”

罗大佑年轻那会,他最知名的标签,就是怒目圆睁的“抗议”。这种形象,你很难想象他会妥协什么。但近70岁的罗大佑似乎看得更“辽阔”了。

前段时间,看过他的一篇采访,主持人问当初他父亲逼着他做医生,是不是严重干扰了他的音乐创作?我本以为罗大佑会说“是”,没想到他说:

其实做医生也有好处,我当时之所以比其他歌手更大胆,更愿意写‘抗议’歌曲,恰恰因为我除了音乐以外,还有一份可养家活口的稳定工作。

所谓人间清醒,大抵如此。

大部分失去青春的人,都喜欢美化青春,他们巴不得把过去一切成就,都归结于个人,并把过去一切不如意,归结外部环境。所以像罗大佑这种近乎直白的诚实,反倒显得稀缺而可爱。

过去有句话叫“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这话现已是通用鸡汤了,好像每一个说大话的中年人都喜欢引用。

其实人是时代产物,说什么克服时代,根本不存在。时代,于个体而言,有时是负累,但也是唯一的养分来源,无论好坏,只有积极投入和热爱身处的时代,才能找到时代的馈赠而避开时代的陷阱。

罗大佑、崔健、李宁、刘翔和莫言,人生各有不同,但他们都有个共同的点:

即他们都是那种即使受过时代伤害,却依然热爱时代,即使生活对自己苛刻,却依然热情拥抱生活的人。

正如罗曼·罗兰所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莫言,被生活摧残得够深了,但如果他自此愤世嫉俗,不可能成为日后的文学大师;

崔健,做音乐从不委曲求全,但如果市场大潮袭来,他也避世、拧巴,那他成为不了现在的摇滚旗帜;

李宁,遭遇悠悠众口,如果他因此愤恨一生,乃至离开故土,那他成不了企业家,不会成为08年奥运火炬的点燃者;

刘翔,如果人们骂他,他也骂回去,那时间无法成为解药,让自己释然;

罗大佑,如果他当年受挫后,真的一去不返,那他不可能成为音乐大师。

时代催生出这些灯塔式的人物。他们个个功成名就,本可以不理世事,不必担忧年轻人的状态,过好小日子即可。但只要时代召唤,他们也都愿意站出来与年轻人在一起,为他们照亮前路。

这当然也是B站邀请罗大佑与年轻人对谈的原因,在这一刻,他的创作早已超出了文艺作品的范畴,而是B站向年轻人发出的鼓励和指引。时代越艰难,我们越需要这类东西。

生活,会摧毁没有信念的人,也会摧毁太重视自我的人。保持信念,同时手持忍耐、谦卑和平衡,才能安然趟过生活的浑水。

2022年,毕业快乐。年轻人,加油哇。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