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这些不受年轻人喜爱,真正原因是没有新剧本,固步自封、墨守成规

【本文来自《利用京剧、书法、孔孟老庄、传统节日去当文化名片,领导是真的觉得这玩意有用?》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这些传统文化宣传效果不好,不是因为“人其实都是相通的,大多是更喜欢新潮的表现形式和感官刺激的”,真正原因是:故步自封,墨守成规!

举个简单例子:豫剧,当年春晚上,常香玉艺术学校一曲“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技惊全场,然后第二年春晚,“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然后第三年、第四年……敢情中国五千年文化就只有一个花木兰?豫剧发展到现在就只有一个花木兰?秋瑾呢?赵一曼呢?刘胡兰呢?从常香玉艺术学校建立到现在,豫剧出了几个新剧?

说的更直接点,包括京剧在内,这些传统戏剧这几十年来有多少新剧本?从1840到1949,从1949到2020,中华民族筚路蓝缕,有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有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一个都看不到吗?眼中只有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的剧本,吃冷饭吃到这个程度,凭什么要求观众对你感兴趣?

说件真实的事。上课讲作文,讲到“创新”这个话题,我说创新极难,首先难在思想上。学生不同意,于是我问他们:你们学毛笔字的同学很多吧,谁能用毛笔写简体字?全班沉默。看看现在社会上的所有的毛笔书法班,教欧阳洵的,王羲之的,柳公权的,颜真卿的、黄庭坚的……这没问题,问题是,有哪个书法名家会用毛笔写简体字?我就问有谁?

谁规定了毛笔只能写繁体字?是国家法律规定的?是书圣王羲之规定的?是褚遂良规定的?是苏黄米蔡规定的?都不是,是我们这些头脑僵化、思维呆板、故步自封、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所谓“传承者”规定的!!!毛笔只能写繁体,写简体就是大逆不道,这与那些“祖宗之法不可废”的迂腐的封建遗老遗少有何区别?

我们现在很多人一提样板戏,立刻群情激奋,仿佛不打到样板戏中国文化就永无出头之日。恰恰相反,样板戏纵有再多的缺点,一个优点就足以让样板戏永垂史册:与时俱进!!!!!

《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沙家浜》《白毛女》……这些反映新时代的新作品,才是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