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份!上海33816名奥密克戎感染者临床数据被披露……

  给防疫来带什么启示?

  撰文 | 凌骏

  来源 | “医学界”公众号

  2022年6月18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CCDC weekly)上线了一项多中心临床随访研究,披露了上海本轮疫情33816名非重症奥密克戎感染者的临床数据。

  这是国内发布的首份关于奥密克戎感染大型真实世界病例研究,根据披露的数据分析:

  一方面,再次证实了奥密克戎变异株毒力大幅下降,引起的症状更轻,和原始毒株相比,“感染”与“肺炎”的关系也不再密切。

  另一方面,新冠病毒的威胁并未完全消除,风险人群仍面临较大程度的健康威胁。而传播力上升导致的绝对感染人数增加,也使得非风险人群并非“绝对安全”。

  事实上,从原始毒株到如今全球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新冠病毒的感染特性已发生较大幅度改变,详细地了解如今的“对手”,可为我国后续的防疫策略提供更科学的指导。

500

  只有4%的轻症患者出现发烧

  本次研究由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上海市传染病与生物安全应急响应重点实验室,与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共同合作完成。

  2022年3月1日至6月4日,上海本轮新冠疫情累计报告本土奥密克戎感染病例626863例。此次研究选取了其中33816名非重症感染者,他们没有基础疾病,或基础疾病处于稳定期。

  感染病例的具体情况是,3.7%的患者小于18岁,76.7%位于18-59岁间,16.5%的患者为60岁以上长者。在全部33816名感染者中,9260人具有风险因素(高龄、合并症等)。

  风险组和非风险组中,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相当,分别为76.2%和78.6%。对于所有轻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咳嗽和咳痰(19.0%),其次是疲劳(5.2%)。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4%的轻症患者出现发烧,轻症患者的症状持续时间平均为7天。所有感染者核酸转阴天数平均为6天,影响康复时间的因素包括基础疾病情况、疫苗接种程度和年龄等。

  本次研究仅限于入院时非严重疾病的感染者,全队列观察过程中,没有病例出现器官衰竭,普遍存在的是轻症患者中的上呼吸道症状。

  共发现22名重/危重症和99例肺炎病例

  33816名感染者中,22名患者发展为重/危重症感染,占比0.065%,全部在风险组之中。

  高血压是22名重/危重症感染者主要的基础疾病(31.8%),同时他们的年龄相对较大(75.8±10.7),一半以上的人未接种新冠疫苗,与之对比,全队列中疫苗接种率则超过75%。

500

  图说:风险组重/危重和非严重奥密克戎感染患者的比较。

  研究人员还对33816名感染者中的708名疑似肺炎病例进行了胸部CT扫描,最终确诊99例肺炎病例。若假定CT检查前的初诊准确率为100%,那感染后总体的肺炎发生率则为0.29%。

  其中,73%的肺炎病例来自风险组。具体来说,60-79岁,≥80岁的感染者发生肺炎的调整优势比,分别是40岁以下的3.09倍和3.68倍。此外,男性患上肺炎的概率也更高,相较女性调整优势比为1.85。

  虽然肺炎比例不高,且多集中在风险人群,但若感染总数上升,非风险人群也会面临较为严重的健康威胁,这是一个概率问题。

  此次研究中的肺炎病例,还有11.1%小于40岁,最小的为22岁,而在这些年轻的肺炎患者中,72.7%没有基础疾病,且只有1人未接种疫苗。

  研究人员称,这表明年轻、接种疫苗、没有潜在疾病,是防止感染发展成严重疾病的重要因素,但这些因素并不能提供100%的肺炎保护。

  通过进一步分析肺炎的实验室指标,研究人员发现和其他研究报告的相似,淋巴细胞减少、C-反应蛋白升高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与肺炎发展有关,鼓励临床医生对某些奥密克戎感染人群进行CT筛查,早期识别和治疗可能会进一步降低严重疾病进展的风险。

  尽管本次研究只招募了非严重、稳定的奥密克戎感染者,无法描述整体临床谱,但研究人员表示,该研究为完善新冠防疫公共卫生战略,最大程度降低区域医疗资源不堪重负的风险提供了依据。

  今日(19日),公众号“华山感染”发文对本次研究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文中称:

  此次发表的数据提示:如果我们对脆弱人群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包括疫苗的充分覆盖、在流行期对脆弱人群的特殊保护做到位、以及争取脆弱人群在感染后可以第一时间得到药物治疗等,就有可能显著地持续降低脆弱人群的重症率与病死率。

  一旦把医疗资源在脆弱人群中充分精准聚焦,同时给非脆弱人群适度的基础医疗支持,医疗资源的充沛度就会大幅度得以优化和提升,非新冠疾病的诊疗也不会因为新冠暴发而被挤兑。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