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虎没有豹,北京还有哪些吃肉的大佬?

食肉目是充满魅力的一类动物,它们广布于陆地和海洋,从我们熟知的狮子、老虎、北极熊,到海洋里游弋的海豹、海狮,都属于这个庞大的家族。

并不是吃肉的动物就是食肉目。它主要由牙齿的构造而决定:具食肉齿(裂齿),即上颌最后1枚前臼齿和下颌最前1枚臼齿。

上裂齿两个大齿尖和下裂齿外侧的两大齿尖在咬合时齿锋呈半斜位,越咬越紧好似剪刀,可将韧带、软骨剪断。犬齿异常粗大,长而尖,颇锋利,起穿刺作用。

500

食肉目动物系统发育树 图片来源:知乎@动物志

这样的牙齿结构赋予了食肉目“掠食者”的身份,它们或采取跟踪追击、或采取潜伏突袭、或采取挖洞掏巢,捕捉大小不同的各种动物为食。

正因为这个习性,食肉目动物在大自然的营养层级上往往处于较高的位置,它们会成为顶级物种(如狮、虎、狼等)或次级消费者(如豹猫、赤狐等),在生态系统里起到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

中国的陆地上生活着食肉目的8个科:猫科、犬科、灵猫科、熊科、鼬科、獴科、小熊猫科、林狸科。

其中在北京生活着4个科的至少8种食肉目动物,它们分别为:猫科的豹猫,犬科的貉与赤狐,灵猫科的花面狸(果子狸),鼬科的亚洲狗獾、猪獾、黄鼬、香鼬。

这些动物生活在北京的山地、平原甚至城市里,它们的存在,为我们的首都增添了几分野性和生动。

500

在北京山区拍到的动物们

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豹猫是北京目前仅存的野生猫科动物。北京的豹猫属于北方亚种(P.b.euptailura),相比于分布于南方毛色艳丽的指名亚种(P.b.bengalensis),其特点是毛色暗淡,斑点不清晰,特别是冬毛状态下,几乎看不清它们的斑点。

豹猫体型与家猫相仿,但北方亚种的豹猫较大,成年体重可达8kg或更重。冬季它们换上厚厚的冬毛,加上一条粗大的尾巴,使得它们看上去跟兔狲有几分相像。夏季豹猫会换上短一点的夏毛,此时它们的斑点看上去更加清晰一些。

500

北京的豹猫,十分帅气

北京的豹猫主要生活在山区。昌平、延庆、怀柔、密云、房山、平谷、门头沟等有山区的区均有不少记录,甚至繁华的海淀区也有豹猫的行踪,就在香山、八大处、国家植物园等游人如织的地方,豹猫也会在人们晚上离开后出来悄悄活动。

但其实过去豹猫可以一直分布到远离山区的平原地带,只是今天由于栖息地的丧失和人类的干扰,豹猫已经基本从北京的平原地带消失,仅在近山的一些地方,如野鸭湖公园、密云水库还有分布。

500

豹猫大踏步穿过北京山区的树林

山区的豹猫以各种鼠类为食,棕背䶄、社鼠、岩松鼠等都是豹猫喜欢的猎物,而在迁徙季,鸟类也成为豹猫捕猎的选择。

而生活在野鸭湖的豹猫则学会了靠水吃水,生活在湿地的鸟类,如雁鸭类、黑水鸡等都会成为豹猫的猎物,甚至它们还可能会捉鱼吃。

500

野鸭湖,豹猫躲在草丛里 ©大猫

豹猫由于经常靠近农舍偷鸡而被打死,这种报复性杀害是北京地区豹猫面临的重要威胁。

不过由于北京已经实行了多年的封山育林,因此豹猫在北京的栖息地相对稳定,并且由于没有豹、狼等大型食肉动物的压制,豹猫的种群在一些局部地区呈现出兴旺发达的态势。

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

一丘之貉,这种面貌呆萌的小型犬科动物早就出现在中国文化里。

我曾经在北京不同的山区见过貉,都是在晚上。据山民们说,过去很少见到貉(念“豪”)子,自打狐狸少了以后,这东西就多了。

在北京,貉目前主要分布在山区。但是实际上这种动物的适应能力较强,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里也生活着貉。

500

上海城市中公园里的貉 图片来源:纪录片《一个长江,貉以为家》(纪录片可戳:野生动物进城,如何与它们和平共处?

事实上北京貉的来源颇值得探究:很多地方的人认为貉是从养殖厂里跑出来的,因为过去看不到这种动物。不过跟豹猫一样,在一些近山的平原湿地环境里,貉的数量也不少。

貉的大小大约和小型犬类似,比如京巴狗。它们的体重大约在3-6千克,夏毛短而冬毛长。貉的面部宛若浣熊,因此它的英文名字叫做“Racoon Dog”,就是浣熊狗的意思。貉的身上有纵向的深色条纹,夏季的时候更清晰一些。

貉经常以家庭为单位活动,红外相机往往会拍到两只貉结伴而行。但其实貉的繁殖并非一夫一妻制,而是一夫多妻制。一窝幼崽的数量可能是5-12只,但在北京的红外相机通常只能拍到1、2只幼崽跟着妈妈活动。

500

独自出现在红外相机前的貉

犬科动物通常为杂食性,貉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北京貉的粪便里,我们既能看到不少兽类的毛发、鸟类的骨头,也能看到一些植物的种子和昆虫的残片。

貉是犬科里面唯一会冬眠的物种。不过它们的冬眠比较浅,即便是在隆冬时节,在天气好的日子里貉有时候也会出来晒晒太阳。

貉过去由于毛皮收购而被捕猎,但近年来这种非法的毛皮收购已经越来越少,养殖的貉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野生貉,因此在北京的山区,貉的数量可能是在增加的。

赤狐(Vulpes vulpes

赤狐是食肉目中分布最广泛的物种,但是在北京,它们的分布和数量都已大不如从前。

事实上这种几十年前在农田里都经常能看到的非常适应人类环境的犬科动物,今天的分布区已经龟缩至北京西部山区很小的区域里。

在北京最西边与河北交界的小龙门林场、以及东灵山-黄草梁等地,红外相机曾经记录到少量赤狐。它们可能是北京赤狐种群的残存后代,也可能是从河北那边扩散过来的。

500

在小龙门南沟拍到的小狐狸 图片来源:夜来香 可戳:赤狐:“带犬回家”?这还真不是山寨货!

赤狐的样子大家都熟悉,它们的体重大约在5-7千克,与豹猫接近。北京赤狐的夏毛黄色而发红,而冬毛厚实为浅灰褐色,尾巴尖上有个明显的白尾梢。

赤狐的食性较为复杂,植物性的食物和动物的肉它都会吃。不过赤狐还是更倾向于吃肉,鼠类、野兔、雉类都是它喜欢的菜。

赤狐在北京消失的原因是个迷,据推测可能和过去大量猎杀有关,因为赤狐的毛皮比较值钱。今天在大的保护背景下,或许北京的赤狐可以再度兴旺发达起来。

花面狸(Paguma larvata

花面狸就是果子狸,这是中国唯一一种能够分布在长江以北的灵猫科动物,北京可能是果子狸分布的最北界。

果子狸并不是只吃果子,作为食肉目的一员,其实它也能够吃各种动物性的食物,比如鸟、鸟蛋、鼠类等。不过北京的果农表示,在果树上结满了果子的时候,经常会有果子狸来偷吃。

500

喜欢吃果子的花面狸

花面狸的外表是一只典型的树栖型灵猫:它的四肢较短、身体修长,拖着一根长而灵活的尾巴,因此它在树上的攀爬和平衡能力非常好。花面狸的体型与一只猫相仿,体重大约3-7公斤。

我对于花面狸在北京如何过冬一直存在疑问。这种吃植物性食物非常多的动物现在在冬季是缺乏食物来源的。不过北方的果子狸有冬眠的习性,它们可以通过冬眠来应付食物匮乏的冬季。

500

花面狸喜欢夜间活动

我第一次在北京怀柔的一户农民家的墙上看到一张挂着的花面狸皮的时候,并不能确认这是什么动物。直到后来才确认这是一只花面狸,并且通过红外相机发现,其实北京的花面狸分布比较广泛。

看起来在昌平、延庆、怀柔等地花面狸在山里并不罕见,在门头沟、房山的太行山主脉,花面狸也偶有记录。

或许随着气候不断变暖,北京的山林会更加符合花面狸的生存需求,它们的数量也会越来越多。

亚洲狗獾 (Meles leucurus) & 猪獾 (Arctonyx collaris)

亚洲狗獾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狗獾。这是一种在山间公路上碰巧会偶遇的食肉动物,也是鼬科家族中体型比较大的一种,它的体重约5-10千克。猪獾的模样和狗獾很像,但是其实它们俩的血缘关系差得比较远,狗獾属于鼬科狗獾属,猪獾则为鼬科猪獾属。

顾名思义,狗獾就是长得比较像狗,而猪獾则比较像猪。这个“像”主要体现在它们的鼻子:狗獾通常为黑色的狗鼻子,猪獾则为红色的猪鼻子。

500

群体活动的狗獾 图片来源:小蚊子

实际上,猪獾和狗獾的差别并不止这一点,它们脖子下面的黑白色斑块的形状也不一样。此外,通常来说猪獾的个子要比狗獾略小一点,身体上的毛色更黑一些,而狗獾则整体呈现出灰色。

相比较而言,狗獾的身材更加苗条匀称一些——这意味着狗獾的奔跑能力更强,它们的掠食性也比猪獾更明显一些。

狗獾会捕捉小型的兽类、两栖爬行类等动物为食物。猪獾虽然同为食肉目成员,但它们更倾向于在泥土里翻拱,就像野猪一样,去寻找里面的食物,包括掉落的种子和虫子。

当然它们都会吃大量的植物,特别是农田里的作物成熟时,狗獾和猪獾都会来到农田里大快朵颐,并因此遭到农民的记恨。

500

猪獾长个猪鼻子估计就是为了拱拱拱

在生境选择上,猪獾和狗獾虽然都主要生活在山林里,但狗獾相对而言也可以选择在平原上的农田里生活。

过去北京的通州、大兴等地有不少狗獾,只是如今大都已经消失了。在河北、山西等地,农田里依然可以找到狗獾活动的踪迹。

猪獾和狗獾有很多相近的习性,比如它们都很擅长挖洞。它们的地下洞穴非常复杂,往往有不止一个洞口。在冬季,它们会在洞穴里冬眠长达4个月以上。

黄鼬(Mustela sibirica

黄鼬就是黄鼠狼,它可能是大家最熟悉的一种北京的野生食肉目动物。

相比于在山林里讨生活,黄鼬似乎更加喜欢伴人而居。在老城区的胡同里,经常会看到黄鼬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到处溜达,垃圾箱是它们喜欢的场所,这里不但有它们喜欢的老鼠,人类的一些食物残余也是它们获取能量的来源。

由于它们与人的关系这么近,因此也成了北京传说中四大仙之一的黄大仙。

500

野鸭湖,抓到一条肥鱼的黄大仙儿(可戳:40天,野鸭湖的黄大仙逮了15条鱼!

黄鼬个子虽小,但却是个不折不扣的猛兽。它们敢于捕猎一些比它们体型还大的猎物,从老鼠到水鸟,无不在其狩猎菜单上。

不过黄鼬最喜欢的猎物还是老鼠,它们细长的身体可以让它们钻进洞里去捕捉老鼠。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些办公楼里也会出现黄鼬的原因:它们根本不用走大门就能在楼宇里来去自如。

我曾经在一个池塘边观鸟的时候遇到过两只顽皮的小黄鼬。当我走到那里的时候它们迅速藏了起来,但当我站立不动几分钟后,它们觉得我没有危险,于是又开始玩起来。我看着它们互相追逐打闹,从草丛里一直追到树上,甚至有几次还从我脚面上跑过去。

我一动不动生怕惊扰到它们,后来我听到不知哪里传来了几声短促的叫声,两只小黄鼬立刻就消失在草丛里不见了,估计是它们的妈妈在警告两个不谙世事的小家伙:人类是危险的,快躲起来。

香鼬(Mustela altaica

在第一次确认北京确实存在香鼬之前,我一直认为这东西应该分布在青藏高原,因为在青藏高原上香鼬确实是一种相对常见的小动物。

直到近年来,一些来自于北京高海拔山区的香鼬记录陆续出现,才让人相信,北京的山区确实生活着这种漂亮的小型鼬科动物——香鼬。

500

北京最早的香鼬影像记录 ©Terry

香鼬的体型大约只有黄鼬的一半大,尾长约为体长的一半。与黄鼬形成明显区别的是:香鼬的腹部与身体形成明显的色差,腹面的颜色很淡,特别是在夏季这种色差更加明显。这是个非常典型的识别特征。

500

细溜高挑的香鼬(可戳:原以为是普通的北京黄大仙,谁知道你居然这么香?

与适应城市的黄鼬不同,香鼬对于环境非常挑剔,截至目前,只在北京西部海拔超过1800米的山上有所发现。

其中在北京最高峰东灵山有过几次记录,在海坨山有过一次记录。仿佛是它们倔强地坚持着来自高原的高傲,一定要在这些最高的山峰上生活。

这可能和它们对气候(温度)和食物的适应有关。然而这种习性决定了香鼬在北京的分布范围是非常有限的,并且很容易受到高海拔山地开发利用的影响。

虽然个子小,但香鼬也是捕鼠能手,它们同样能够钻到鼠洞里去把老鼠拖出来吃掉。

北京的食肉目动物暂时就总结到这里。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实际上也是一个拥有非常高的生物多样性的国际化大城市,而这一点往往为人们所忽略。

今天我们看到的远非北京生态系统的全貌,在过去,北京市食肉目家族中还存在豹、狼、豺等大型食肉动物,那时候北京拥有比现在更具魅力的野性世界。

不止一次的,我从山里村民的口中听到过去曾经存在的一些动物比如黄喉貂、以及传说中的“黑虎”。

500

北京的大型食肉动物失落已久,希望当栖息地恢复得足够好之后,能再次见到它们的身影

随着北京提出“迎豹回家”,北京的生态即将迎来围绕生物多样性恢复的新保护阶段。

我们希望在这个宏伟工程开始的时候,先让大家对北京的山野进行更加细致的了解,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我们却对它们依然陌生的物种。

食肉目是这系列推文的第一篇,接下来我们会陆续推出“食草动物”、“七种松鼠”、“北京的蛙”、“爬行类”等多篇推文。

也欢迎对北京野生动物感兴趣或有所积累的朋友踊跃投稿,我们一起来给大家介绍北京的生物多样性。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