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丨精于工、匠于心、践于行,《知否》等剧解锁古装剧的正确打开方式

放眼2019年的电视剧市场,古装剧可谓是大咖云集的一块阵地,有汤唯、朱亚文《大明皇妃》,也有章子怡搭档周一围演出的《帝王业》,还有刘涛主演的《大宋歌词》。

实际上,不管是高举高打的台网联播大制作,还是短小精悍的网剧,可以说,一直以来古装剧都是电视剧市场的硬通货,但纵观近年来市场上的古装剧,许多都是徒有其名,披着古装剧的外衣却谈着偶像剧的恋爱,服装场景也经不起推敲,精品少之又少。一部古装剧要想成功,除了剧情立意、演员演技等需要合格以外,服化道、场景布局、摄影画面等细节也同样重要。然而,现在许多古装剧,往往只注重前者,却很容易忽视后者。

2011年《甄嬛传》之所以能够掀起全民追剧狂潮,其实就是因为兼顾了这两者。不仅剧情千回百转、环环相扣,每一个细节都值得一品再品。

500

而且剧中的服装、发饰、妆容、美食等,皆非凭空捏造,而是有史可寻。比如剧中波斯国进贡的妃嫔们用来画眉的“螺子黛”,还有甄嬛爱吃的藕粉桂花糕等等。

500

500

2015年正午阳光出品的《琅琊榜》亦是如此,剧情的精彩自是不用多言,最让观众直呼良心的是该剧精良的制作,从剧中人物的服饰纹理、佩玉品种,到角色行礼的方式,均有章法可循。

500

500

甚至拍摄时的画面构图都分别采用了花样对称、黄金分割、黄金螺旋框架式构图等手法,仿若一本行走的摄影教科书,随便一帧图都如画一般。

500

500

最近热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能够口碑收视双丰收其实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观众在看剧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制作方的良心与用心。它虽然是架空小说翻拍的电视剧,却在剧版的改编下真实地还原了北宋人民的生活,其中许多地方甚至都能够在《清明上河图》中找到对应的场景。

500

500

这种从细节处展现出的对历史的尊重是《知否》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衣食住行,窥北宋生活一景

首先说“衣”,《知否》一剧的背景是北宋,在那个时代,不论皇亲国戚,还是平民百姓,都爱穿着褙子,既舒适得体,又典雅大方。

500

褙子的领型,有直领对襟式、斜领交襟式、盘领交襟式,一般直领最多。女性角色往往喜欢在褙子里面穿一件抹胸和腹围。

500

500

而在颜色上,由于受到“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和对外政策的妥协退让,宋代政治上虽然开放民主, 但服饰文化却开始崇尚简洁质朴,颜色也较为素净淡雅

此外,不同身份的角色所着衣衫的颜色不同,一般来说长辈用深色系,小辈用浅色系

500

500


同一角色在不同时间段服装颜色也有区别。以明兰为例,根据她的性格及身份的变化,她的服装颜色的深浅也在变化,少女时多以淡粉、素白等浅色为主,嫁入侯府当了主母之后,慢慢转向了优雅高贵的紫色。

500

大家还会发现,在《知否》中,姑娘公子们打马球时,丫鬟们劳作时,颈项间都绑有臂绳,这根绳子称作“襻膊”,就是为把衣袖搂起方便做事

500

500

除了常服以外,官服也有讲究。在《知否》中,只要看角色在朝堂上所着官服的颜色,就能看出其官位等级。一般四品以上着紫色朝服,六品以上着绯色朝服,九品以上着绿色,颜色区分与史实相差不大。

500

还有盛明兰和顾廷烨成婚时的“红绿婚服”,初看时可能有观众不理解,但实际上“红绿配”礼服是符合古代的规矩的,因为在宋朝以前,男女成亲向来都是“红男绿女”,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全红的礼服,实际上是明朝之后的习俗

500

其次是“食”,《知否》作为一部生活题材的古装剧,“吃”的部分贯穿全剧,不少观众甚至戏称这是“吃否吃否”。剧中所提到的琉球糖、樱桃煎、顶皮酥、七宝擂茶、玫瑰酥饼、菱角、琼叶糕、火腿莲子豆腐羹、莼菜鲈鱼羹等等,只要有画面出现的都是真实的美食,而且也有史实可以考证。

500

剧中人物们常说的“去樊楼吃酒去”,这个樊楼,正是北宋东京七十二家酒楼之首。宋代诗人刘子翚也曾留下过“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承平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的赞美诗句。

500

在宋代,食物讲究一个花样繁多,但在住宅、家居方面,却以“极简”为美,圆、方、素色、质感这几个元素为其关键,美得克制而规整。《知否》中的场景布局以及家具设计摆放等正是遵循了这一要义,给人一种典雅平正、沉静含蓄的感觉。

剧中夜晚使用蜡烛来打光也使得白天黑夜之感非常分明,光影交错中的中式风格场景,颇有宋代美学意境。

500

至于“行”则无需多言,宋代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就是马车,其次就是轿子和骑马。这一点在《知否》中也有体现,行色匆匆的路人,街道上穿行的马车,路边忙碌的商贩,一张图就完美展现了宋代的市井风貌,和《清明上河图》一般无二。

500

500

“花茶香画”,学北宋娱乐活动

有历史研究者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精致、最绚烂、最成熟的时代,都会的繁华富饶、物产的阜盛华贵、文学艺术的绮靡雅丽,皆令人怀想至今,尤其对于文化人而言,堪称是最想‘穿越’回去的朝代,与苏东坡把盏言欢,听姜夔自度新曲,饱览清明上河图式的盛景。”

500

这样的形容,足以看出宋代的开放与繁荣,那时候的文人也有着他们的风雅生活。在琴棋书画之外,宋代文人还有“四般闲事“——点茶、焚香、插花、挂画。这一风潮,小公爷齐衡在给郡主母亲过生日时曾有提到,剧中许多场景也都有体现。

在宋代,斗茶是一种浪漫的风潮,斗茶的方法就是点茶。宋徽宗曾有诗描写斗茶,“上春精择建溪芽,携向云窗力斗茶。点处未荣分品格,捧瓯相近比琼花”,可见点茶在宋代的兴盛与普及。在剧中,盛老太太请来了宫中的孙嬷嬷教三个孙女规矩和技艺,第一课学的就是点茶。

500


方法是先将饼茶碾碎,置于碗中,以少量沸水冲点入碗,将茶末调成膏状,然后执壶往茶盏中点水,同时以茶筅快速搅拌茶汤,使之泛起汤花。

看得出来,点茶的过程繁复,操作不易,演员需一边说台词一边进行手上的活动,难度着实不小。因此在片场,剧组还专门请了老师来传授点茶技艺。

500

点茶法使人们品尝到了茶叶本身的味道,使唐朝饮茶而不知茶味的煮茶法随时代渐渐远去,茶事活动从重于技艺转变为重于意境,建盏也是由此盛行。从下面的砖雕仕女像中可以看出来,剧中人物建盏的姿势,也是符合史实的。

500

宋代是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亦是中国香文化发展的高峰。最初香是用来计时的,后来便成为了文人们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通常贵客登门,主人便会拿出珍藏香材,慢慢煎烤沉香、奇楠、檀香、香丸等香料,在见香不见的意境里,品茗雅谈。

剧中,主要采用了两种焚香的方式,一种是隔火焚香,一种是香篆

隔火焚香的步骤是:烧炭-捣松香灰-入碳-抹灰-扫灰-开孔-放置隔火片-放置香材。

500

500

香篆则与隔火焚香不同,它是先在香炉中把香灰铺平,然后放入篆模,再把香粉倒入篆模中慢慢推平,使香灰变成篆模上的字或者形状,颇具艺术感。

 在《风雅[知否]》中,大家可以看到礼仪指导刘雨眠手把手教演员如何焚香的全过程。

500

500

此外,剧中孔嬷嬷教学的插花也是宋代大户女子最喜爱的娱乐项目之一,“插花不但讲究造型意境,还要注意色彩搭配,浓淡相宜”、“花艺讲究外师造化,内发心源,不但要美,更要有趣。若还能说出几番哲理来,那便是化境了。”

500

挂画亦是风潮之一,文人士大夫都爱收藏名家字画,挂于厅堂房阁,文友来时互相交流鉴赏,乐此不疲。 

剧中盛明兰拿到了管家之权后,墨兰送来一幅画示好,明兰特地命人将它与亲娘留给自己的画挂在一起,这一情节也从侧面展现了宋人的挂画风潮。

500

除了“四般闲事”,剧中的投壶打马球的场面也让观众印象深刻。

投壶是从先秦延续至清末的中国传统礼仪和宴饮游戏,投壶礼来源于射礼,而射乃“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

500

在《左传》、《礼记》中,便有关于投壶的记载——“壶中满盛红小豆,使箭不能跃出,每投一次,不得重复,可以轮回”。在欧阳修所作的《醉翁亭记》中,亦有“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的描述。可见,当时投壶已经成为文人雅士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

500

剧中明兰与顾廷烨第一次见面就是在投壶之时。在大姐华兰的聘礼上,三哥长枫拿华兰的聘雁和别人投壶,眼看就要输了,小明兰挺身而出连中两次,这才给盛家争回脸面。

500

500


​马球在中国古代叫“击鞠”、“打毬”等,始于汉代,盛行于唐宋元三代。宋徽宗还曾组建出一支球技高超的宫廷女子马球队,这也说明了宋代时女子打马球并不稀奇。

500

这些在剧中各个阶段出现的娱乐活动,让观众具体生动地感受到了宋代文人的日常生活。《知否》的编剧吴桐也曾坦言:“因为我们也不是生活在那个时代,古代人的生活方式现在只能根据史料来猜测,史料里写的当时贵族阶级文人生活的情趣有比如品香、插花、做茶,打马球、下棋等。把这些加到剧本中可能就会让剧集更有生活气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知否》也可以称得上是一本宋代生活的百科全书了。

礼仪婚恋,看北宋风土人情

《琅琊榜》中严谨的礼仪是观众称赞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点,《知否》中也有延续。

明兰看见小公爷行的礼,是女子万福礼。双腿微屈,微俯首,两手互握在腰侧叫,一般在见面和告别的时候使用。

500

除了女子万福礼外,知否中最常见的就是拱手礼,也称类揖手。做法是左右手四指并拢,男士左掌抚托右掌背交叉或平叠,女士右掌抚托左掌背交叉或平叠,掌心朝内,左右拇指相扣,两手合抱,拱手为礼。

500

在称呼上,《知否》也是格外讲究,与别的剧不同,本剧称一家之主为“主君”,当家的大娘子为“主母”,皇帝为“官家”,私塾先生为“学究”。这样得称呼看似有些奇怪,其实也是有史可考的。

500

500

最初,“主君”一词大多指国君,《史记·三十世家·鲁周公世家》记载,“齐景公使人赐昭公书,自谓‘主君’”;后来“主君”变为一个小家庭的老爷的代称,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风操》里就有说:“失教之家,阍寺无礼,或以主君寝食嗔怒,拒客未通”。“主母”则是和”主君“相对应。

非要说有些争议的,大概是剧中小辈称呼“庶母”为“小娘”了,根据史实,应该叫“支婆”更合适。但整体来说,瑕不掩瑜。

500

其实从这些称呼也可以看出来,宋代虽十分开放,却也是等级分明,嫡庶有别,且“士、农、工、商”地位依次下降。在剧中,顾廷烨的祖父家财万贯,却仍费尽心思给女儿陪送了价值50万两白银的嫁妆嫁于宁远侯,只为改变后人“商”的身份;孙家母子吃穿用度皆要依赖盛家大房,却在盛家大房面前趾高气昂,只因一个小小的秀才身份压倒了盛家大房的商人身份。

从剧中的种种细节也能体现宋代重文轻武的思想,比如“不杀言官”、通过科考就是一家人最大的荣耀等等。

除此之外,《知否》中对于古代婚嫁聘礼等风俗,也有详尽的展现。比如第一集中盛家嫡长女华兰出嫁就展现了古代繁复的聘嫁礼仪。

500

之后剧中也有大量情节是关于小辈们的婚姻大事的,这些事件的处理中,无一不体现了古代的婚恋风俗。比如官宦人家婚配时除了考虑对方门第是否相对,还要看嫡庶、是否属于“清流人家”;林噙霜虽然得宠,但侍妾的身份在大娘子王氏面前身份不过是个下人;一个家族里若有一个人出了有辱门楣的事,整个家族的女儿都会受到牵连,比如“淑兰和离”那段;明兰祖母为了明兰的归宿到处托人打听,这才寻得贺弘文这个在当时看来相对合适的的人选;永昌伯爵府娘子举办的马球会,其实实际上更像是一场“大型相亲会”......

在这些鸡毛零碎的小事中,古代婚嫁的规矩习惯和门第观念一一蕴含其中, 也让人看到了古代女性的整体悲哀,卑微的社会地位、无奈的男权“附属品”、一生只有“嫁得高门、生出贵子”这一条路。

500

500

500

这样的剧,或许看起来没有玛丽苏剧那样的“爽感”,但其中的治家之道、为人处世的方式却依旧能够引起观众共鸣,而且还最大程度地尊重了历史,将北宋生活的画卷缓缓摊开在大家眼前。

对于观众来说,一部剧的剧情、演员等是其最直观的地方,而像场景、服饰、风俗、礼仪等这种比较细节的地方往往较难引起观众的注意,做得好是锦上添花,做不好也不会有过大的影响,因此才很容易被剧方所忽视。

然而,影视行业的从业者,不应该只注重剧集的收视和热度,更应该在创作的时候存有几分对于时代的尊重和对剧集精心打磨的匠人精神,须知一部细节处经得起推敲的影视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只有抱着精益求精的态度才能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影视作品来。相信有《甄嬛传》、《琅琊榜》、《知否》这样的珠玉在前,应该能给之后的制作方一些启示和好的指引。

(作者:舆情官)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