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都在说和弦,难道不该是主旋律更重要吗?

500

  如题。

  其实经常看音综的朋友们应该会有类似的感受,评委导师们在评价歌曲的时候,就会提到和弦,而在判断一首歌是否抄袭的时候,和弦也是重要的判断标准之一。

  长此以往,可能就有人会疑惑:和弦不是伴奏吗?主旋律才是比较重要的吧?

500

  知乎上就有朋友提出了自己的疑惑,问题和描述虽然不长,但是提出了几个关键的点还是挺值得讨论的。

500

  对一首歌来说

  旋律与和弦究竟哪个更重要?

  首先我们要知道作曲三要素:旋律、节奏、和弦,没有哪个是不重要的。

  但如果非要说哪个相对更重要一些,那在流行音乐这个领域,在大部分情况下,确实还是旋律更重要一些。

  最简单一个例子,同样是4536251和弦写出来的曲子,你更愿意听《青花瓷》、《北京欢迎你》还是《离人愁》、《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

500

  有的朋友这时候就会说了,虽然同样是万能和弦,但周董、小柯他们的和弦本身更精巧,《青花瓷》和《北京欢迎你》中一些七和弦、九和弦乃至更高叠和弦的运用、转位、低音处理等等,不是这几首网络口水歌的单调三和弦可以比拟的。

  这当然也没错。但如果仅仅是“把和弦改造的更高级”就有这么大的加成,那么是不是说,把《学猫叫》这类歌曲配上同样的高级和弦,这些歌就能从网络快餐歌变成媲美上述经典的佳作了?

  显然也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陈雪凝那首《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就是这么做的。它的和弦其实比一般的网络口水歌还要复杂一点,但得到的评价依然不高,原因就是旋律实在太拉了。

  流行音乐本就是给大多数人听的,在这个范畴里,一段好听、悦耳的旋律才是抓住人耳朵的关键。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歌都如此。也有少数以和弦作为核心亮点的作品,也可以成为经典。

  比如周杰伦的《娘子》,几乎是摒弃了旋律性,主要依靠高难度的节奏,以及经典的两个九和弦反复循环,把音乐性把玩得淋漓尽致。

  这类歌曲就属于展现创作人创作底蕴、提升深度的作品,很好,但不可避免地也会显得小众一些。

  同理很多说唱也是。很多说唱几乎舍弃了旋律要素,专注节奏性,也有很强的音乐性。

  但无论是对于歌手个人,还是整个市场,这样的作品毕竟还是少数且小众的。

  周杰伦能够在大范围内引起重大反响的歌曲,还是《青花瓷》、《一路向北》、《星晴》之类以优美旋律为核心的作品。

  再举个例子。

视频连接请戳

  这是2005年的60首爆火的歌曲,几乎所有歌曲都拥有朗朗上口的旋律。还有历年的金曲榜,大家如果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无论到什么时候,永远都是得优质旋律者得天下。

  所以说,在流行音乐这个领域,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漂亮悦耳的旋律更容易博得听众的喜爱,是作曲三要素中相对更重要的一环。

500

  为什么评判歌曲的时候

  关注点更侧重于和弦而非旋律?

  那大家可能就会有疑问了:既然旋律这么重要,那为什么很多乐评人、评委还是把关注点更多的放在和弦上,而不评价旋律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很多情况下,只能去评价旋律的完成度,但旋律的好听与否很难用好坏来衡量。

  旋律这个东西其实很抽象。它的优劣更多的是体现在技术层面。技术运用越纯熟的,一般歌曲的完成度就越高。

  比方说去年《明日之子》上,邓紫棋曾经评价过要不要买菜的《卑微小调》没有变化,缺乏惊喜,歌曲从头到尾节奏单调,主副歌又没有什么层次对比,更像是未经打磨的半成品,这是技术层面的确出现了不足,是可以评判一下的。

视频连接请戳

  再往前倒,华晨宇撕李袁杰的名场面里,也明确指出了他的旋律是套作套出来的四不像,好东西全是人家的,跟原创俩字基本就八竿子打不着。

  这都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也就可以说一说。

  但很多歌曲的旋律从完成度上来讲是成熟的,技术层面上也找不出这种特别明显的硬伤,也没有明显的套作别人的痕迹,整体也很完整、主副歌的对比起伏也都没问题……可能只是听上去不够抓耳,听完没太大感觉。

  但你能管这叫问题吗?

  好听不好听本身就是个人的主观感受,而且每个人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有的旋律不惊艳但新颖、别致,旋律设计得别出心裁但也不生硬;

  有的旋律第一耳朵十分抓人,但几遍之后索然无味;

  有的旋律第一遍感觉平平无奇,但越品越有味道;

  有的旋律本身一般,但和歌词结合到一起,又意外地很好听;

  ……

  你说上面几种情况,哪个算好旋律?哪个都可以算,哪个也都可以不算,这完全就是看个人的口味来进行取舍。

  既然标准都十分模糊了,那又该怎么评价呢?

  也正是因为旋律的界定有时候很模糊,很多人干脆就回避这个问题,更多的转向去评判一些技术层面的东西,而刚好,和弦就是更侧重技术层面的东西,评判起来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标准。

  以前的《中国好歌曲》上,很多选手的原创歌曲就是这种情况。当时的刘欢、羽泉、陶喆等评审也的确较少提及旋律如何,更多的是讲和弦的运用。

  这就是因为和声是有一套相对系统的理论体系支持的,但旋律没有,也没法有。所以作曲教人的更多是写旋律的技法,教不了人如何写得好听,否则周杰伦、朴树、林俊杰这些大神早就量产了。

500

  和弦对于旋律有什么样的加成?

  旋律需要好的和弦衬托,才能从一副皮囊变得真正有血有肉。除非是那种特别入耳的,单拎一条主旋律出来就足够能打了,哪怕不要和弦伴唱直接清唱都好听。

  这种属于是屈指可数的佳作,金字塔尖上极少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大部分的旋律都是依靠着和弦的渲染,把70分的底子加成80分的成品,80分加成90分。

  和弦用好了是可以让旋律活起来的。

  金玟岐的《新娘阿花》,本身的旋律性已经很不错,配置的和弦有相当多的六和弦与挂留和弦,色彩上比较朦胧、怀旧,时而有些走进回忆又迅速出来,迟疑不定的感觉,和这首歌所表达的主题是契合的。

  李健的《贝加尔湖畔》——当然这首歌本身的旋律已经足够出色了,和弦更多的是为它赋予更浓厚的风格。

  大七和属七和弦的交替,小七变大七的处理,很容易让人想到一些经典的俄罗斯民歌,这就是在曲子本身已经足够优秀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将其风格化,也可以叫个性化。

  这都是和弦为旋律起到的增色作用。

  事实上不仅是和弦与旋律,节奏也对旋律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作曲三要素从来都是相互依存的,彼此都在互相影响。

  和弦可以让旋律变得更加突出,节奏就是好旋律的正确打开方式。

  以前说过周杰伦的《默》为什么比那英版好听,原因就在于周杰伦用切分的方式调整了节奏,让原本四平八稳的呆板节奏流动了起来。

视频连接请戳

  再比如说林俊杰的《江南》,主歌开头旋律是经典的6715316;曹方也有一首歌叫《珊瑚》,中间有一句“也只是睡了一刻”也是这个旋律,两首歌速度都很相近,这句也都是连续16分音符为主。

  那为什么《江南》比《珊瑚》要更经典、更好听呢?关键就在于这句旋律在这两首歌里的节奏上的细微差别。

  《江南》是这样子的:

500

  《珊瑚》是这样子的:

500

  一个第一拍的反拍进,另一个是正拍直接进。这一点细微的节奏变化,听感上却是大相径庭的。

  如果大家写歌的时候发现旋律不好听,先别慌,也许只需要稍微变下节奏律动,就可能变成了一句非常优美的旋律。

  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旋律需要依托和弦、节奏来实现它自身美感的最大化。

  最后,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上,其实答案已经很明了了。

  由于旋律需要依靠和弦等因素为它增色,而且本身存在着评价上的困难,所以很多乐评者才会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和弦上,这就出现了“和弦似乎比旋律更受关注”的现象。

  但对于音乐创作者来说,比起难以捉摸的旋律爆火玄学,还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和弦技巧来得更实在些。

  毕竟,能靠努力解决的事情,那都不叫事儿!

500

  (完)

  文中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