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问的是,为什么普通人都想买房?为什么要买房才能结婚?

【本文来自《赵燕菁:在十字路口的房地产》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有志竟成
  • 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是“炒房”是“信用产生的源头”。但我认为信用应该来自于真正的优质资产,就是那些通过实体经济、科技创新能带来长期稳定现金流的权益资产。房地产的涨价说到底是一个击鼓传花的过程。当整个国家未来的金融安全都依赖于这种庞氏骗局不崩时。等于为这个国家安装了一枚自我毁灭的定时炸弹。

问题就在于,以中国的经济体量,很难有那么多“真正的优质资产”来支撑,要不然很多人怎么会觉得现在找不到好的投资方向?

土地看上去不像科技创新那么酷炫,但这个底子才是关键性的,国家信用很大一部分都建立在这个上面,有地比什么都强。

至于涨价,不要妖魔化涨价,涨价不必然等于击鼓传花,什么东西不涨价?哪个社会不涨价?不涨就要通缩。

应该反对的是过度涨价,但用力过猛的话,房地产业收缩过度,上下游一起收缩,影响极大。特别是在整体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应该说时机很不理想。

而且加强住的工作,和抑制炒的工作,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产业停滞了,普通人并没见刚需有多么容易解决了。

不反对让地产企业死掉一些,少数特别差的被淘汰,对金融系统的影响也是可控的。毕竟,正常的市场就是有生死的,整个行业谁都活得特别滋润当然不正常。(其实后来地产也不完全是这样全面滋润的情况了,对吧?)

但治理这么关键的产业,同时必须要保持它的活力。现在这种情况,就是应该把保障房工作更多地加上去,房地产行业的投资和开工不能掉太多,上下游都争取托住。

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话其实很有道理,你盐多了也要一点点兑水试试,哗地一大碗水倒下去……那你再不情愿,也得重新加盐。

对于“炒”,也没有很好的定义,城市中产有了自住房,还想买一套投资房,算不算“炒”?有了小孩,想买第三套房,未来换新给小孩用,提前买好第三套房就有保底了,追求之后的心态放松,算不算“炒”?

需要问的是,为什么普通人都想买房?为什么要买房才能结婚?

真正要改变的观念是“住”,要让普通人接受保障房才是普通收入水平的“正常选择”。抑制炒,需要抑制所谓的“刚需”,刚需只要有房子可以稳定居住就可以了,包括长期公租,而不是家家都必须有一套商品房,同时希望有第二、第三套商品房。

那样或许相当于重新换一道口味更清淡的菜,可以摆脱原有的加水加盐的放收循环,当然未来必定还会有新的问题产生,那就是之后要解决的事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问题。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