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经济学 14:教育和就业

现在中国的问题是出生人口断崖下跌,而人口是国家第一指标,没有人口没有未来。年轻父母们现在的抱怨是在儿童教育上花时间太多花钱太多,以至于没想法再生第二个孩子,更别提第三个了。所以要解决人口问题就要减少父母在育儿上花费的时间和金钱,减的越多,生育热情越大。

教育和就业必须在一起讨论。因为教育是就业的供给方,就业是教育产品的需求方。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自古如此,春秋战国时期,还百家争鸣,到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因为帝王需要的是儒家,于是其后教育通常只有儒家一家了。到明清八股取士,改革了科举考试形式,于是那些秀才们开始对应八股的题海战,连四书五经都不多看,其他杂书看的更少。取消科举后四书五经到现在就没多少人懂了,“国学”已经低到了弟子规的水平了。所以教育完全是受就业引导,怎么有好工作就怎么学习。如果要解决教育问题就离不开就业。

市场经济下,企业肯定给不足个人的劳动报酬,因为企业是追求利润的,个人的服务产品也是产品成本的一部分,能省则省。反之如果企业给了超过行业水平的工资,利润就低了,企业就会被淘汰。如何要让普通人接受一个乏味的工作以及毫无吸引力的工资,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劳动力供大于求。那些低利润的企业倒闭,大量岗位就消失了,劳动力就不得不去做那些乏味的低工资工作了。而悲剧的是,这些岗位还是不稳定的。社会上认为如果有一个比较高的文凭,就可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可以争取那些供小于求的工作岗位。这就是教育花费暴增的原因。有吸引力的工作岗位就这么点,必须通过科举来取材。科举经过上千年的实践有了成熟的模式,成功不仅需要个人才智,更是比谁更卷。花费大量时间金钱是必然的事情。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化学系学习;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读机械制造专业;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就真打破了科举模式。按劳分配下因为知道每个人的劳动时间都能获取相差不大的报酬,读书读到拔尖的小学,拔尖的中学,拔尖的高中,拔尖的大学,一路顺风读到博士这唯一的科举路就并不那么有吸引力。大多数人并不喜欢学习尤其是内卷的学习,遇到好的机会基本都毫不犹豫抛弃专业改行,极大浪费了学习的时间以及培养的专业经费。

教育产业化和教培能不能扩大就业,必然不能。国家真发达到那个地步了,除了教育上烧钱就没地方用了?当然不是,起码房贷还没还完呢。同样花钱,20万买了电动车和20万拿去教培哪个更有效率。买下一辆车,电动车有多少产业链,采矿的,做电池的,做汽车电机,汽车内饰,轮胎,4S店等等都能获益。而钱给了教培,收益的是平台和培训老师。两者相比哪个对生产力更有益一望而知。为啥教育产业化那么好赚,废除好像钱损失很大。这当然是废话,如果有本事让人买空气,这产业更大赚的更多。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