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移交乌克兰,赫鲁晓夫在甩包袱

1922年苏联刚刚挂牌成立的时候,只有4个共和国,但是继承了沙皇扩张基因的苏联人后来用各种方式扩大了它版图,在23年时间里吸收了另外11个共和国加入,因此在苏联鼎盛时期共有15个加盟共和国,版图面积达到2240万平方公里。

从1917年成立到1991年的圣诞节解体,苏联先后经历过7位领导人,分别是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列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和戈尔巴乔夫。其中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可以忽略不计,他们的在位时间都只有1年,影响小到我们几乎不知道他俩是谁。那么在整个苏联时期,克里米亚的遭遇和命运,就跟剩下的5位领导人密切相关,更确切地说是前三位。

苏联需要发展经济,而且是快速地发展经济;苏联需要工业化,当然也是快速地工业化,赶英超美的那种工业化。为此东乌克兰地区就被重点关照了,那边的煤矿和铁矿被大量开采,沿着第聂伯河修建了水电站,然后拉电线修钢铁厂、造船厂、机电厂、化工厂,还有乌克兰的天然气被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修建管道输送到俄罗斯或者被卖到欧洲。

500

(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州的铁路)

 

在有些年份,每到冬天乌克兰人自己都没有足够的煤炭和天然气取暖,因为这些东西都被用于炼钢或者出口创汇了。在列宁和斯大林时代,乌克兰多少有点像是被人当殖民地那样对待了,以至于现在乌克兰自己都没有天然气可用,还得从俄罗斯进口。

当然被疯狂开发的过程,也是乌克兰工业化最快的时期。工业化伴随着伤害,毕竟也留下了东西,还勉强可以接受,无法让乌克兰人接受的伤害是工业化过程中的征粮行动。无论在列宁时期还是斯大林时期,斯大林都是征粮队的总负责人。征粮不过是打着国家的旗号进行的一种抢劫行为,斯大林一边派出武装人员,一边派出“契卡”这个情报机关,两支队伍一明一暗一起发力,就可以达到掘地三尺,连农民的种子都搜刮干净的效果。

当1932年前后乌克兰大饥荒爆发的时候,征粮队的工作强度并没有减弱,他们的征粮指标也没有下降,毕竟大量非农业人口比如军队、工人、党政干部都需要口粮。在1932年和1933年之间,乌克兰有将近500多万人被活活饿死。有了这一段残酷历史,那么苏联解体时乌克兰的果断离开,以及至今两国之间敌视的态度就有了合理的感情解释。

在此期间的克里米亚的发展也不好,这是当时苏联的发展重心和克里米亚的客观条件决定的。后来二战爆发的时候,斯大林担心克里米亚的鞑靼人跟希特勒勾结协助进攻莫斯科,将他们集体判刑并动用军队强制迁移到中亚和遥远的西伯利亚。为了补充人口的空缺又把很多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移民过去,这一次彻底改变了克里米亚的人口结构,俄罗斯人占了多数。

500

(克里米亚一个著名的疗养院)

 

当时的克里米亚远不及现在这样繁华和漂亮。作为一个差点就变成岛屿的地方,克里米亚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淡水也缺乏电力资源。克里米亚和乌克兰之间毕竟是陆地相连的,但是跟俄罗斯之间却隔着海,如果调配一批物资过去的话,从乌克兰发货就又快又容易,要是从俄罗斯发货的话,就需要火车长途跋涉数千公里。

可是克里米亚和乌克兰是同等的地位,塞瓦斯托波又是一个直辖市。因此当苏联高层想让乌克兰掏钱掏物支持克里米亚的时候,乌克兰方面就不太乐意或者消极应对,大家的生活都过得如此艰难,凭什么要帮助对方呢?因此在支持克里米亚这件事儿上,乌克兰给苏联高层的感觉就是非常皮非常肉,指挥不动。

早在列宁和斯大林时期,就有人提出过建议:把克里米亚划归到乌克兰那边去,这样有什么事儿一个红头文件发给乌克兰当局就搞定了。但是提意见的人显然没有体会到领袖的心思,无论是列宁还是斯大林,他们都放不下克里米亚这个重要的地方,更放不下塞瓦斯托波尔这个军港,这里只有牢牢抓在自己手里他俩心里才踏实。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掌握了最高权力,他是把克里米亚划归给乌克兰的最执着的推动者。以前斯大林不听他的,现在终于熬死了斯大林自己成了克里姆林宫的老大,于是赫鲁晓夫开始推动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这件事儿。其实权力拥有者都不喜欢亲力亲为,他们喜欢指使别人替自己办事儿,这难道不是权力的核心意义所在吗!

500

(在战舰上的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先带着随从到克里米亚那边做思想工作,他召集了当时克里米亚州的主要负责人聊这个事儿。克里米亚的第一书记表示反对,跟着苏联还说得过去跟着乌克兰算哪门子事儿呢?而克里米亚的第二书记比较会察言观色,他表示坚决拥护组织的决定,组织说归谁管就归谁管,绝无二话。

在不久召开的讨论会上,赫鲁晓夫把克里米亚第一书记轰出了会场,把会说话的第二书记提拔为第一书记,让他主持工作,会开完后也就意味着克里米亚那边的思想工作做完了。当然乌克兰那边最好解决,剩下的阻力是俄罗斯那边需要统一口径,因此赫鲁晓夫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把这个事情在苏联高层给挑明。

在一次苏共高层聚会的间隙,赫鲁晓夫举着酒杯挨个走了一圈,边喝酒边跟这些人轻松拉家常,说我想着把克里米亚划归到乌克兰那边管理,你意下如何啊?当时肯定有人同意有人反对,但是这个事儿在管理层之间传开以后,大伙儿也就领悟了领导的意思。如果想在组织里继续混的话,领导的意思只能先领会、然后试着接受、最后再表示支持。

眼看消息也贯彻的差不多了,1954年的1月底,赫鲁晓夫给苏共中央主席团写了一份草案,大致内容就两句话,第一句是请批准把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第二句是召集俄罗斯共和国和乌克兰共和国的负责人一起开个会,论证这种划归是合理的。与其说这是个提案,不如说这是个透着霸道总裁气息的手谕。

500

(克里米亚的地理位置)

 

经过了两个礼拜的商量和准备,苏共高层召开了一次专门会议,会议的目的就是要讨论和表决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这事儿。这次会议邀请了苏联的党政军、司法机关和经济部门的一把手,还召集了克里米亚、塞瓦斯托波尔市以及乌克兰那边的一把手。开会的流程其实很简单,大家先挨个念稿子发言,完事后再举手表决。

参会者不管来自乌克兰、还是克里米亚、或者来自俄罗斯本地,大家稿子的内容都大同小异,基本上是以赫鲁晓夫当初的草案为蓝本,然后发挥想象力进行二次扩写和完善,基本上都表示介于克里米亚和乌克兰之间的地里位置、民族关系和克里米亚的前途,坚决同意把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管理,这是非常英明的决策。

一圈儿稿子念完主持人反复追问没人想继续发言之后,主持人最后做了总结性的发言,依然是从农业、工业、管理等不同角度论证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的合理性。完事后主持人宣布进入最重要的环节,那就是举手表决,表决的结果是毫无悬念地全票通过。这就意味着克里米亚归乌克兰走完了当时苏联的完整法律流程。

在那个时候,苏联高层的眼里和心里还没有什么民意调查和全民公投的习惯,他们要做一个决策的流程就是内部先敲定,然后慢慢地从上往下由内到外贯彻下去,当高层普遍接受并且把分歧彻底解决完以后,才会召集大家坐下来发言表决,走完法律流程。因此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是一个合法合规的行为,不是外界传言说是赫鲁晓夫的私人馈赠。

500

(苏联曾经开大会的场景)

 

只是当初遗留了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直辖市塞瓦斯托波尔的归属问题会上没人提起,克里米亚归了乌克兰,但是塞瓦斯托波尔是不是也买一送一归了乌克兰一直没闹清楚。大概赫鲁晓夫那帮人的想法是顺便借助乌克兰的帮忙发展塞瓦斯托波尔,但是那个地方依然归俄罗斯共和国所有。这个不清不楚的决定,给后来的俄乌两国带来了一系列的麻烦。

虽然法律上的流程走完了,但是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这么大的事情不能悄无声息地进行,在那个时代仪式感是非常重要的,仪式感整得热闹了那么糊里糊涂的老百姓也就跟着开心了。交接仪式被选在了1954年5月的某一天,因为这一年的这一天被认为是乌克兰加入俄罗斯300周年的纪念日。

300年前是1654年,那时候乌克兰西部的哥萨克人想要反抗当时的波兰统治者,但是他们自己又干不过对方,于是就向隔壁的俄国沙皇求助。当时的俄国沙皇面对波兰人时心里也没底,所以这个忙他不太想帮。哥萨克人等的心里着急,干脆派人过去表示愿意臣服于俄国,沙皇一听觉得这个不错,势力范围就扩展到西乌克兰去了,于是这才出兵帮忙收拾波兰人。

事后沙皇才发现上了当,向它求助的那个名叫“盖特曼”的哥萨克组织在乌克兰控制的地盘很有限,而且它也不是一个政权,不过是当地一个反政府武装,根本就代表不了乌克兰,因此这件事儿一直在俄罗斯宏大的历史当中毫不起眼。直到赫鲁晓夫想给克里米亚进入乌克兰挑日子的时候,才让人把这事翻出来大肆炒作,用来证明“乌克兰自古以来就是俄罗斯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国感情既深又远不分彼此,克里米亚划过去大家就不要胡思乱想。

500

(一处乌克兰的城市风光)

 

当克里米亚划归过去之后,一系列发展克里米亚的经济工程就开搞了,比如铁路扩建了,水产品加工厂和罐头厂出现了;后来还修建了北克里米亚运河,把第聂伯河的水引入到了克里米亚的草原,既解决了吃水问题又解决了灌溉问题;还有各种疗养院得到了重新恢复和扩建,欧洲的游客络绎不绝,克里米亚的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

某个国家把一个行政区划归给另一个行政区管辖,这种事情恐怕全世界一直在发生,因此当时没有人觉得这种划归是有问题的,只是有些人心里会觉得别扭而已。但是谁能想到强大的苏联后来会不惜代价跟美国玩冷战,以至于联盟内部生活质量下降严重矛盾重重,更没有人想到庞大的苏联有朝一日会解体。

当那一天真正到来的时候,属于乌克兰管辖的克里米亚自然也就随着乌克兰的独立而离开了俄罗斯。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