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死机3》,一场「后人类主义」的赛博狂欢?

公众号:动画学术趴/babblers

“它的成功之处既在于立足于后人类主义的前卫思考视角,又在于以‘短平快’的短篇剧集形式推出的头脑风暴”

“静夜静心聆听,天堂仙乐入耳,那是机器的脉搏。”

——迈克尔·斯万维克《机器的脉搏》

丁尼生的叙事诗《夏洛特少女》描写了一个凄婉的故事:受诅咒的少女被囚禁在高塔,只能透过镜子观察窗外,并且把所看到的一切都织在挂毯上,偶然有一天,兰斯洛特骑士骑马路过,少女没忍住扭头看向窗外,于是镜子碎裂,诅咒降临于她,她只得坐上死亡的小船,驶向未知的命运。这个故事被画家沃特豪斯描绘得动人无比。

500

沃特豪斯的名画《夏洛特少女》

笔者认为这个故事中带有柏拉图洞穴寓言一样的隐喻,如果洞穴中的囚徒可以转头环视,窥见事物本身,反而可能变得更加痛苦,夏洛特少女的诅咒何尝不曾施加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呢?

人类从镜子里窥见倒影,以为以人类为中心不断发展而来的世界才是真正的世界,而窥见真实就会招致诅咒。那么囚禁我们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自己。

《爱、死亡与机器人》第三季已于五月二十号上线。与前两季一样,这部剧集是由风格各异的动画短篇故事构成的,围绕着“爱”、“死亡”、“机器人”三个主题展开的阐述,体现导演对这三个命题的不同理解。

500

播出后,这季“爱死机”果然不负所望,《糟糕之旅》《机器的脉动》《虫群》《吉巴罗》等都被网友评论为本季的高水平发挥,成为了网络的热门讨论话题。“爱死机”为什么吸引人,也许正与它主动“打碎镜子”,重新反思人类存在的后人类视角有关。

01

后人类主义的赛博狂欢

提起“后人类主义”(Posthuamnism),大家可能不知道这个概念具体指什么,但是大家多半都看过探讨后人类主义的文艺作品。

500

后人类主义电影代表:《攻壳机动队》

后人类主义是在现当代背景下对“人”这一概念的重新定义,是对人文主义的一种反叛,它对人的本质,人存在的状态都提出了反思。

人文主义假定人类的智慧是人类成功的关键,保罗·克鲁岑提出“自1784年瓦特发明蒸汽机以来,人类的作用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地质营力;全新世已经结束,当今的地球已进入一个人类主导的新的地球地质时代——人类世。”

500

保罗·克鲁岑

这种观点就是一种典型的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以人为核心,很容易走向人类中心主义。在一些哲学家们看来,人文主义的科学只不过是启蒙运动以来思想家们所打造的一个理论框架,成为塑造现代社会的模板,简而言之,人文主义为其自身的人类构造规定了价值,人是万物的尺度,剥夺了那些非人类的权利。

福柯《词与物》中所说的“人是近期的发明,并且正接近其终点......人将被抹去,如同大海边沙地上的一张脸。”也可理解为人是由人文主义的规范性社会所塑造出来的,规则看似坚实,实则很脆弱,正如沙滩上画出来的一张脸一样易于抹去,后人类主义要求走出古老的人文主义话语,打破启蒙运动长期以来的人文主义的规范性社会,为人的概念寻找新的存在可能性。

从这个角度来说,《爱、死亡与机器人》能在短时间内引爆讨论的关键,或许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人文主义的多元视角,通过每集十几分钟的剧情,为我们打开了无数“如果”的窗口。我们不仅仅在观看,剧中世界还会引发我们对我们身处的世界的思考,包括人类的未来,人类在宇宙中的定位,以及人类存在的本质。

500

每集LOGO的“爱”、“死亡”、“机器人”都有图标的不同,传达每集不同的主题

“爱、死亡与机器人”爱是探讨人的情感,死亡是探讨人的状态,而机器人则是探讨人的身体。每一集开篇三个代表爱、死亡与机器人的符标,切中每集所想表达的命题。

02

对人类身体和灵魂的探讨

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所述的“赛博格”(cyborg)描述了后人类主义视角下“技术的身体”。赛博格这个词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人类和机器的拼接。1984年发表的《赛博格宣言》中提到,赛博格并不像它最初看起来那样只存在于构想中。它洞察当代世界,在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和社会环境允许各种界限的打破。

《爱、死亡与机器人》第三季第三集《机器的脉动》,就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本质。这集改编自迈克尔·斯旺维克的短篇小说,讲述了两名宇航员在探索木木星的卫星“艾奥”时遇到了事故,其中名为波顿的宇航员当场丧生,由于缺失氧气补给,宇航员玛莎不得不拖着波顿的遗体走上求生之路,在艾奥星的环境与兴奋剂的影响下,玛莎眼前渐渐出现幻觉,听到了死去的波顿对她朗诵诗歌的声音,仿佛星球正在试着与她对话。

对于玛莎来说,这段旅程是一个“被唤醒”的过程——她对自己的认知不断被颠覆,从星球对她的低吟“我即我行走与所见的世界,听闻与感受唯出自自我”开始,随着玛莎的不断前行,也许是真的觉醒,或许是药物的作用,她对身体“相”的认知逐渐被抹去,也逐渐接受了“艾奥”所说的星球运转原理:“硫黄摩擦起静电,滑橇起了作用。波顿的大脑未受损伤,语言就是数据。无线电就是媒介。我是机器。“星球”“艾奥”既是机器,同时也是会呼吸的生命体,“我”在这里可以得以由另一种光怪陆离的形式存在,和整个星球融合为一片思想的海洋。

500

500

最终,玛莎的氧气即将耗尽之时,她也被星球所说服,从悬崖上跳下之前,她说:“或许我会永生不死,或许这只是临死前最后一场梦”。

后人类主义强调身体是可变,且可塑的,对身体的强调打破了古老人文主义身心二元论的窠臼,而现在连身体也即将被后人类主义的观念所挑战。在《爱、死亡与机器人》中,生命可以是另一个视角下的星球,也可以是集群,而衡量生命的价值高低也不仅仅以人,或者智慧作为唯一的尺度。

在第六集《虫群》中就抛出这样一种观念的碰撞:那些能更长时间生存的物种并不是高智慧生物,人类想要利用没有智慧的虫群时,反而被母虫反杀。“智慧并不是生存下来的决定性因素”,虫群正是靠舍弃过剩的智力来得到物种的繁衍,这和人类等其他追求智慧的宇宙生物截然不同,进化不一定是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或者说何谓进化,标准根本不同。 

500

第六集虫群中的母虫

03

《爱、死亡与机器人》展现的去人类中心主义倾向

“去人类中心”也是后人类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后人类主义中体现出大量对人文主义的反思,实际上也具有强烈的去人类中心意识,事实上对技术化身体的讨论不仅限于对后人类主义的讨论,还涉及到对超人类(trans-humanism)的讨论,他们认为人类通过发展以及利用技术,从而提升自我的心智、身体和潜能,从根本上改变和设计人的条件,这种做法是合理的,超人类主义实际上仍然占据人类中心的意识,只不过是认为技术是为人类这一中心服务的。

学者Simon Zoltan提出:“后人类主义的目的不是要把人去中心化之后,用更加特殊的非人类的他者来取代。相反,批判性后人类主义希望消除人类对非人类的不公正,以及人类对非人类的压迫和沉默的做法。”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许多后人类主义的文艺作品中,“非人类”都以受害者的形象出现。

《爱、死亡与机器人》的第七集《梅森的老鼠》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一个农夫只是想要简单地为农场消灭鼠害,这在农场经营中是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对鼠类文明却是灭族之灾,农夫无意间目睹了一个鼠族的“反侵略战争”,当人类的高科技武器对还处于冷兵器时代的鼠族展开无情杀戮的时候,观众也会跟随主角农夫一起转变心态,重新审视人类与鼠族的关系。在本集结尾农夫反杀人类的高科技除鼠机器之后,人类改变傲慢的态度,人鼠两族终于有了对话的机会。

500

后人类中心主义仍然是由人类来思考的,因此仍然是一个具体的人类问题,只不过人类不再是衡量万物的尺度。与批判性后人类主义不同,技术性后人类主义坚持应当有一个中心地位,然而,中心地位不是为人类保留的,而是为比人类更好的“人”保留的。

第一集《退场策略》承接第一季的《三个机器人》,机器人来到人类的末日遗迹,通过种种遗留的惨状来倒推在末日中人类经历了什么。在第三季,这三个机器人继续探究人类在末日中的生存策略——在末日之前,人类对自然进行各种污染和破坏,肆意改变生物基因,甚至使猫咪拥有了灵活的手指;在末日环境下,留在陆地的底层人为了资源自相残杀,躲在海上的科技精英遭遇了他们所发明的机器人起义,而躲进地下的政界精英因为粮食短缺最终“人相食”;纵有一些富豪精英想逃到火星上,最终也只有一个飞船成功发射,但逃出地球的并不是人类,而是被人类基因改造过的、拥有灵活手指的猫咪。

500

但同时,是否一直有必要把“非人类”置于受害者的角度仍然有待于讨论,我们与“非人类”共享生命,就需要改变对他们的傲慢和不公正的对待,但也有人提出技术性后人类并不往往以非人类受害者的形象出现,“TA”还有可能是人类社会新形式的不平等的潜在来源。电影《机械姬》中的人工智能不像人类想象的那样是个纯洁的受害者,就像《吉巴罗》中的女妖可以同时展现出天真和残忍的一面一样。

500

第九集《吉巴罗》可以说是本季呼声最高的一集,很多人被它瑰丽诡谲的风格所吸引,全篇没有一句台词,讲述的是水池中的女妖通过声音蛊惑骑士们溺水,但她的能力却无法对其中一个失聪的骑士产生影响,女妖对他产生好奇并想要逐渐接近他,没想到聋骑士并非善类,他也在打着女妖身上金银珠宝的主意,两者就这样走上了一场悲剧:女妖失去了她的金片鳞甲,接触过她的血的聋骑士恢复了听觉,反而因福生祸,重被女妖的声音引向死亡。

虽然导演阿尔贝托·米尔戈在阐述影片为“这是两个捕食者之间的争斗”,但观众仍然尝试从各种角度挖掘吉罗巴背后的隐喻,豆瓣网友@Lily将《吉巴罗》与拉美殖民联系起来,骑士隐喻殖民者,而女妖身上的财富是美洲丰饶大地的象征。虽然导演本人在采访中说过殖民主义是一种过度解读,但也不失为一种视角,《吉巴罗》的迷人之处是它是权力双方的博弈,无论是女妖和骑士,都是集加害者与受害者的形象于一身,最终两败俱伤。

04

网飞做了什么?

探讨后人类主义的作品有许多经典,电影类的经典代表就有著名的《攻壳机动队》《攻壳机动队2:无罪》《银翼杀手》《机械姬》《机械战警》等等。

500

《机械姬》

在这些作品中,对后人类主义思考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爱死机”很难单凭优秀的剧本吸引人们视线,它单集时间有限,只能在有限的时间为观众打开一个窗口,不能展开充分讨论。

而很多人提到的短篇合集类作品,也有很多经典案例,比如《回忆三部曲》《黑客帝国动画版》《机器人嘉年华》,“爱死机”在形式上并非首创。

500

《回忆三部曲》封面

然而,《爱、死亡与机器人》为什么能让人感到新鲜感,成为讨论度和评价俱佳的作品呢?“爱死机”是多方面因素综合造就的成功案例。而它成为现象还有一个关键,就是它促进了观众的“狂欢式观看”。而这种观看的方式,也其恰恰与《爱、死亡与机器人》在后人类主题上的探讨相得益彰。

发行了《爱、死亡与机器人》的网飞(Netflix)创立自1997年,在近几年越来越为大众所知,它最早只是一个提供光碟租赁服务的企业,在2007年开始提供网络影片串流服务,对影视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500

网飞至今仍然提供单一费率的DVD和蓝光光盘租赁

在如今的世界上,流媒体服务已经是一个常见现象,比如Disney+,HBO now,Youtube Premium都是体量巨大的流媒体市场参与者。但网飞始终是特殊的,因为它是这种模式的开创者,在提升自己影响力的过程中,改变了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塑造了流媒体的商业运作模式和消费者行为,网飞发行的内容极大促成了网络狂欢式观看的形成。《爱、死亡与机器人》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狂欢式观看(binge-watching),指的是长时间观看娱乐或信息内容的行为,通常是指长时间观看多集电视或网络节目的行为,它有时候也会被称之为马拉松式观看,但与之不同的是,马拉松式观看强调的是耐力,而狂欢式观看则强调沉迷。

500

“再来一集”

一方面,狂欢式观看与“常规电视观看”相同的方式进行,一方面由于观众更加沉浸在其中,需要更多的注意力来理解叙述的内容,所以狂欢观看可能会刺激更长的观看时间。并且,狂欢式观看会激发观众的与亲朋好友的分享活动,进一步刺激观看。

网飞在2014年通过市场研究公司Harris Interactive进行了一次在线调查,调查对象是3078名18岁以上的美国成年人,以及1496部每周至少播放一次的流媒体电视节目,调查结果显示,狂欢式观看不是一种新兴趋势,而是主流和一种新常态——有61%的人定期进行狂欢式观看,有73%的人认为狂欢式观看是积极的。观众普遍认为狂欢观看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狂欢式观看行为使电视剧集的质量在感受上都有所提高。在高度碎片化的当今世界,观众自身也在寻找体验更好、更复杂的故事。

网飞对这些数据的分享,固然有支持、宣传它所推出的服务的原因,但不管怎样,这种狂欢式观看正在成为网络时代观众的一个主要观看方式。

关于人们为什么喜欢以狂欢式观看的形式追剧,有很多学者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艾米尔·斯坦纳(Emil Steiner) 提出了狂欢式观看的六种动机,分别是:观看体验的改善、完成感、文化融合、便携、“追进度”和放松。

其中,手机等智能设备的普及为我们狂欢式观看提供了物质基础,文化融合表达的正是狂欢式观看的社交属性——很多人狂欢式观看某些节目,因为他们希望可以和亲人、朋友、同事谈论它,也很适合他们在公共场合迅速找到话题,快速融入某个群体或者社区。

500

而这,我认为正是《爱、死亡与机器人》的独特之处——它的成功之处既在于立足于后人类主义的前卫思考视角,又在于以“短平快”的短篇剧集形式推出的头脑风暴,每一集都留有极大的空白,而这巨大的空白正是留待观众填补的部分。

从《爱、死亡与机器人》第一季开始,网飞就致力于在网络上推动“爱死机”式狂欢,精心制作的剧集置于流媒体上,引发观众的狂欢式观看和全民讨论,完成了“爱死机”这一后人类主义赛博狂欢的最后一步。

参考文献:

[1] Lina Breidokiene. Posthumanizmas kaip mokslinė fantastika Netflix serialų Altered Carbon ir Love, Death & Robots kontekste

[2] Simon Zoltan.TWO CULTURES OF THE POSTHUMAN FUTURE.History and Theory 58, no.2

[3] Dimph de Feijter, Vassilis-Javed Khan, Marnix S. van Gisbergen. Confessions of A "Guilty" Couch Potato-Understanding and Using Context to Optimize Binge-watching Behavior.

[4]https://www.cinemablend.com/television/Unsurprising-Netflix-Survey-Indicates-People-Like-Binge-Watch-TV-61045.html

[5]https://www.phillyvoice.com/infrequently-asked-questions-why-do-we-binge-watch/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