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生开脑洞尝试倒推《流浪地球》电影版人文社会设定

1、前言

    首先声明,我只是一名普通观众,大年初一晚上看完的电影,电影里头对科学幻想的展示非常充足,但限于篇幅资金等限制,电影里对于地球流浪背景下的人类社会形态没有过多的展示,最多通过主角刘启在电影开头的经历有了些许展示。那么本文就尝试从电影已有设定,来倒推一下当时的人类生存状况。

    警告!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请勿对号入座。本文存在剧透,影响观影体验。

2、地下城人口结构和社会阶层

    对地下城人口组成的唯一表面线索,仅有电影一开头的一句台词:“所有人靠抽签获得进入地下城的资格,抽签结果不得转让。”以及刘培强把铭牌交给韩子昂,保证他和刘启能进入地下城的承诺。但根据整个电影的背景设定和逻辑,结合小说原著,我们依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500

(1)地下城的人口年龄结构

    “流浪地球”计划将持续2500年,跨越100代人,那么为了防止出现真航行到目的地,却没有人的悲惨结局,那么至少要保证整个社会的年龄结构可以维持人口规模,那么整个年龄结构椎体,应该至少保持稳定型椎体,或者更好的情况是增长型椎体。

    并且从电影来看,最终进入地下城的人口只有三十五亿人,相当于全球有一半人口被宣告了“死亡”(灭霸:蛤??)。而且从电影中的现实需求可以看出,人类必须集中一切人力和资源,维持行星发动机正常运转,那么整个人口中占据大部分的应该是青壮年劳动力,所以抽签进入地下城的老年人,尤其是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人比例,应该被控制在接近于零的状态(当然韩子昂这种领航员家属可能会有例外,以及联合政府的领导者年龄应该可以放宽,实际上在电影中我们能看见的老年人也只有韩子昂一个。)

    那么最后我们得到的结论就很明显了,抽签进入地下城的人口结构,在向下部分应该呈现静止型人口金字塔结构,保持青壮年劳动力和婴幼儿比例的协调,同时在人口结构的上半部分,应该呈现扩张型人口金字塔结构。形象点说,就是上面一个尖尖的三角形,配合下面一个长方形。

500

当然这里有一个和原著矛盾的地方,大刘在原著小说里说婚姻是要抽签的,我不知道这是控制地下城人口规模的意思还是啥,但这样做,除非鼓励婚外造人,否则将导致人口老龄化和工业人口规模难以维持,导致产业衰落的,所以这里大家自行斟酌。

 

(2)地下城的种族状况

    (警告!政治不正确预警)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得出,要维持巨大的行星发动机运转,必须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和高素质产业工人,并且全球人口只有一半能进入地下城,就必须优先保障进入者的劳动力素质。其中,第二产业工业从业者比例应该最高,其次是第一产业农业从业者,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从业者比例必将极大压缩。那么可以肯定的是,全球所有国家中,工业人口比例最多的国家种族,将会获得优先进入地下城的权利,而没有经历过工业化的人口,必将被抛弃。那么,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我们在电影里几乎见不到,非洲国家及其黑人了。

    所以简而言之,在抽签进入地下城之时,种族和肤色将完全失去任何用处,决定你能否优先进入的最重要条件,就是你的劳动力素质,和对“流浪地球”计划相关产业的关联程度。

(3)地下城的社会阶层

    从电影中现有的资讯判断,地下城应该可以分为六个阶层:

        领导者阶层(未露面的联合政府官员)、

        领航者阶层(刘培强所代表的空间站人员)、

        警卫阶层(蓝黑色防护服、动力甲,王磊、周倩代表的)、

        技术阶层(身着白色防护服,李一一、何连科所代表的)、

        劳工阶层(红色防护服,韩子昂所代表的)

        地下城阶层(穿灰色工作服,只能在地下城工作的人)

    当然,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当时的社会阶层,应该只是单纯的社会分工,没有血缘继承性,只是单纯的按照能力来决定你能成为什么阶层。(比如片中刘培强是领航者阶层,而韩子昂只是个高级驾驶员,刘启只是个修车工)

500

    不过,如果用阶级分析法,那么在当时人类社会中,领导者阶层和领航者阶层,共同组成了整个社会的统治阶级,而警卫、技术、劳工、地下城阶层,都属于被统治阶级。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哪怕是在统治阶级里头,领航者阶层的存活级别应该是最优先级的。(moss执行的任务,其实应该是保证以刘培强为代表阶层,最优先存活,毕竟他们是人类灭亡时最后的希望。)

    当然这么分析就很煞风景了,毕竟在全球共同面对大灾难众志成城面前,强调阶级也没啥意义了,最多理解下moss和联合政府一些智障行为的思路。或者我们合理胡诌一下,正是因为刘培强及其他领航员,背叛了自身阶级的行为,才拯救了全人类。(其实从这个意义上说的话,moss并不是什么叛乱人工智能,而是统治阶级意识的化身,灾难面前,统治者肯定是优先保障资产的安全,而不会去管下面的人的。)

3、地下城产业状况和经济模式

    从电影中可以看出,所有的地下城,都是围绕行星发动机布置的,这样部署的合理性我认为有两个,一是就近有足够的人员和产业,方便对行星发动机进行维护,二是行星发动机产生的部分能源,能够有效维持地下城的生产生活。

    (用一个形象的例子来说明的话,波兰11bit工作室制作的《冰汽时代》里头,也是一座城市围绕着一台蒸汽炉子。)

 

500

(1)地下城的三大产业状况

    为了维持行星发动机的正常运转,第二产业工业应该是地下城比例最大的产业,而这一产业中,大量的产业工人应该是围绕着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重型装载车生产和维护,重型运输机的生产和维护,重物质聚变燃料加工处理,地下城建设,等产业链展开的。同时因为人类已经不可能再开战了,所以武器装备的研发应该陷入停滞,只为了维持治安使用改进的火药武器,而动力甲更多应该还是用于工作和救援需要。

    第一产业农业应该处于第二的位置,当然,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应该是集中在地下人工农业仓中,利用行星发动机带来的强大能源,通过无土水培,盆栽植物等形式,在人工阳光下进行农作物的培育。这样主食和蔬菜的问题就解决了。肉类的问题相对不好解决,因为地下城肯定是非常狭小的,寸土寸金,没有那么大的地方来建设牲畜养殖场,所以其实富含蛋白质的昆虫,是一种非常好的养殖对象。(朵朵:蓝莓味的蚯蚓)

    第三产业因为对行星发动机的维持作用不大,应该是尽可能压缩的,并且大部分这类从业者都是地下城阶层,几乎不可能上到地表。那么除了影片中韩朵朵的老师这种固定在地下城的教育行业从业者外,就是酒吧服务生(兔女郎)这种服务业从业者了,而且从影片中可以看出,服务的对象,很大一部分是地下城设施维护工作者,以及从地表轮休下来的工程人员。娱乐设施的稀缺(玩红白机)也可以看出娱乐产业是被极大压缩了的。(还有珍藏了五十年的VR老婆)

    综上所述,如果你是地下城的一位家长,你要尽可能让自己的孩子往上爬(字面意思),因为只有爬到了警卫、技术、劳工阶层,你的孩子才有可能见到外面的世界。

(2)地下城的经济状况

    既然行星发动机的维持是第一要务,那么地下城自然是绝对的计划经济,生产资料全部归联合政府所有,生活资料实行供给制。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地表环境非常恶劣,没有铁路,海洋基本上结冰,而地下城之间显然也不存在地道这种东西,所以不同地下城之间的市场交易应该主要是通过陆地车辆运输和空运的形式,这就意味着,运力的限制,导致全球市场应该基本上属于名存实亡的状态了,跨区域交易基本由联合政府垄断。

    而这也就是说,各个地下城,必须自己建立一套自给自足的生产体系,来维持自身运转,而以剧中的杭州地下城为例,一座地下城最多只有三十几万人口,那么地下城靠这么一点人口,来维持自身运转和行星发动机运转,必将是捉襟见肘的。

    而这也引发了一个问题,既然全球市场被联合政府垄断,那么自发的全球性分工体系也就不可能维持,各个地下城的人口全部用于应付自身的运行,那么除非有个别地下城被政府指定作为科研城市,大部分的城市都将陷入到技术停滞中,那么人工智能的研究最多也就只用于简单维持地下城自动化运转,以及辅助驾驶等等。

    在这个世界中,因为全球科研协作应该还是依托无线电传输得以在网络空间延续,但离开了全球分工的产业体系支持,以及资源优先供应给行星发动机和地下城维持,哪怕有新的创意,也很难通过产业化得以普及,所以高智能ai应该只是空间站这种特供品。

    还有你说金融和互联网创新?别逗,全球市场都完了,都供给制了,你跟我玩金融?

4、地下城的社会生活

    任何的生活水平都要适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根据上述分析,在大部分生产能力都供应行星发动机和地下城维持的情况下,社会生活水平必然是极低的,顺带的也会带来很多为维持这一水平带来的规范。

(1)地下城社会基本状况

    维持人口增长,保持人口规模是第一要务,所以在进入地下城时,同性恋和性取向不正常的人应该是要求强制改过来的,或者干脆不允许入城。同时在地下城内,因为物资匮乏,节约应该是普遍的道德要求,当然因为使用供给制,贫富差距问题应该几乎不存在。

    同时,在地下城,家庭应该还是存在的,也没有明确提到是否有社会化抚养。但可以确定的是,人才的培养模式必然是强制性的,工作安排也应该是强制的,否则就会被开除,个人对制度是依附性的。

(2)地下城的社会制度

    所有生产资料实行绝对的公有制,并由联合政府垄断和分配,其他阶层只享有它们的使用权,所以当联合政府紧急征用时,所有人必须无条件服从。

    失去劳动能力者电影中没有细说,那么无非有两种处理方法,要么是完全无法恢复的劳动能力丧失,那应该就是流放,或者安乐死。如果是可恢复的,那么就通过义肢或者生物技术进行修复。(从电影中基本是年轻的健全人,可以猜测)

    居民在管辖不严的地方可有相对活动自由和犯罪,比如酒吧打牌、黑市交易、伪造铭牌。因为资源限制,警卫不可能充足,监控摄像头这些过于浪费。(这也是为什么最后地震了大家都开始疯狂打砸抢,因为酒吧附近本身就是潜在犯罪者集中区)

(3)地下城的社会意识

    如果你只是地下城阶层,那么你几乎只能永远生活在暗无天日的地下,这一阶层也应该是潜在犯罪高发的阶层。

    而能上到地上工作的警卫、技术、劳工阶层,肯定是经过大规模的选拔、培养和教育的,他们的个人利益是和联合政府、行星发动机一致的,并且他们的组织中会有一整套的理想、信念、价值观、荣誉感教育。所以当救援任务到来的时候,他们会优先选择保证救援任务的进行,而不顾个人安危。(所以也不要吐槽什么人均救世主思想了,有这种想法的连上地表权利都没有。)

    而领航员阶层更应该是千万中挑一的人,每一个放到地面上都应该是可以独当一面的,所以他们可能不是成功的父亲,不是好的女婿,但大概率会是有非常强的责任感和主观能动性,能做出正确选择的人。(所以刘培强的选择并不是什么个人英雄主义)

500

5、结语

    《流浪地球》电影版,在原著基础上进行了充分和必要的改编,展现了一种宏大的新中国叙事,以及新时代的民族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但可能是理工科生的固有毛病,以及时间限制,对剧中人物的很多行为,为什么他们会这么选择,他们这一选择背后的心路历程展示过于简单,所以才有人会对主角刘启从一个叛逆少年,突然成长为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青年的转变,感到错愕。

但实际上,如果能充分推敲这些设定背后的社会因素,就可以做出很好的解释。刘启的叛逆,根源还是来自对父亲选择的不理解,或者更进一步说,是来源于自身所处的地下城阶层,对其他阶层的不理解上。而当他机缘巧合,能够上到地表,并且在王磊、周倩、韩子昂、何连科、李一一等人的协作下,经历了完整的他们这些阶层的生活和价值选择后,他也就明白了,上到地表并不是一项简单的权利,而更是一种担当,正如同姥爷死后,他要承担对妹妹韩朵朵的担当一样。也许在那一刻,在拯救了李一一、照顾了韩朵朵后,见证了无数人的牺牲后,明白了自己的父亲一样,刘启在社会实践中,改变了自己的个人意识,理解了集体的含义,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这个青年长大了。

    也不要吐槽为什么没有小说后半段的人类叛军等黑暗人性的描述了,咱不说大过年的,就说从整部电影的立意来看,这部电影除了讲述人类面对灾难时的努力和智慧外,围绕的还是主角的内心成长历程,所有的观众,在看电影中,也随着刘启成长了,这才是最好的。

    以及吴京也确实通过此篇实现了角色转型。人们并不需要个人主义的英雄,人们需要的,是一个可以学习的榜样。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