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贸易谈判的真实内幕

2月2日的晚上,观察者网风闻社区转载了“饭桶戴老板”的《1999,中美逆转的48小时》一文,引发了读者的热议。

 WTO 谈判的历史,说明中国领导人考虑的是国家主要产业的统筹兼顾,美国领导人考虑的一是最大程度地为美国垄断利益集团进入中国,谋取控制权的地位。

二是在国内政治竞争中获取短期的媒体效应,为个人突破政治困境制造舆论基础。美国政治家从不平等对待发展中国家,更没有长期的世界发展视角。记得中国签字之初,西方和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都认为中国加入WTO必败,因为农业,金融,汽车三大产业无法和美国竞争。不少人甚至谴责朱卖国。今天看来,九十年代的中国谈判代表对产业链的理解高人一筹。

中国保持住化肥国家采购权,才能控制农业生产的成本。中国保持保险业的控股权,才能保持金融不被外资控制。中国开放汽车市场的条件是合资,才让汽车业有学习空间。对比东欧俄国的单方面开放和自由化,把经济主权交给西方跨国资本,大开国有资本流失之门。

制造业全盘瓦解,成为西方的依赖经济。中国竟然有人把东欧自废武功的自由化美化为高人权增长。可以借鉴的是,美国内斗造成的特朗普困境,必然需要在美中贸易谈判时,制造政绩光环。中国的谈判代表能否审时度势,将接受历史的考验。希望这一代的中国经济官员,能理解美国谈判的高压策略和背后的内斗机制。见招拆招,把握机遇。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