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中国最古老的摇滚乐”,它凭什么让人心服口服?

500

  一张板凳,一把月琴,两把胡琴 ,几个伙计,气沉丹田一声喊。

  2015年,谭维维用《给你一点颜色》把华阴老腔带上了《中国之星》的舞台,接着,在2016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华阴老腔又向全国人民展示了自己的魅力。

视频链接请戳

  在上世纪陕西华阴县的小村庄里,无论是在刚打完麦的塬上,还是在自家四合院的门口,随时随地都能听到老腔的慷慨酣歌。

  当这个古老的艺术走向绚丽的舞台,它粗朴直接的唱腔和演奏方式击中了不少人,“中国最古老的摇滚乐”这个名号它当之无愧!

500

  黄色的土地,农民的声音

  把华阴老腔和摇滚乐联系起来的最显而易见的一点,就是它激情高昂的唱腔,不信,你可以试试诵读一下这些词(用标注的音调):

  将令一声震山川,→→↗↘→↗↘

  人披衣甲马上鞍,↘↗↗↘→↗↘

  大小儿郎齐呐喊,→↘↗↗↗↗↘

  催动人马到阵前。↗→↗↘→→↗

  关中方言会把普通话中的三声发成四声,四声发成一声,读起来平仄音更清晰,也更铿锵有力,而且关中方言发声位置靠后,听起来浑浊有力。你会发现,读这段词的时候,腰杆会不自觉地挺直,声音会不自觉地放大。

  此外,华阴老腔的唱词大多以开口呼,尤其是a韵结尾。

  开口呼,顾名思义,就是那些让你张大嘴发音的韵母,有a、o、e等,这就完全和其他咿咿呀呀的戏曲区分开来。吼华阴老腔,就是需要惊天动地的气势,需要无所畏惧的态度。

  即使发音方式、唱词已经很能让老腔激昂澎湃了,老腔独特的演唱技巧,又增加了老腔的外放的特色——基本上每一首老腔歌曲,开头总是“伙计们,抄家伙咧!”。

  一个人吼还不够,还需要众人来“帮腔”。于是,我们常常能听到主唱和其他乐器演奏者的互动和合唱,在华阴老腔中,这种合唱叫做“拉坡”。

  当主唱唱到唱词末句的后半句时,全舞台的人,无论是打惊堂木的,打铜镲的,拉板胡的,都要合唱托腔,把唱段的情感进一步地延续下去,就像江河上的纤夫拉船时喊的劳动号子,绵延不绝。

视频链接请戳

  在演唱老腔时,表演者的嘴型要极其浑圆,大开大合,发音十分用力,常常能听见怒音和嘶吼。

  因此,老腔的演唱技巧和摇滚乐不谋而合,都是激烈的、张扬的、外放的。

  西方的摇滚乐,是民间的叛逆,养分来自乡村音乐、节奏布鲁斯等民间音乐,华阴老腔同样如此,它从未成为官方雅乐,而是彻彻底底的民间艺术。

  华阴老腔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一说起源于西汉,那时华阴市有京师粮仓和漕运,老腔的雏形便是由漕运船工号子演化而来;二说起源于明清,是华阴县双泉村张姓户族的家族单传戏曲;还有一说,是清朝一位逃难至陕西的长工孟儿发明,被华阴县张氏家族欣赏且传承。

  无论是哪种说法,都证明了华阴老腔的乡土性。更重要的是,早年间华阴老腔除了在陕西渭南一带有传播,并没有广为人知,且它作为张氏家族的“家戏”,也有很强的封闭性,因此能保留得原汁原味。

  但摇滚乐完成了从乡土性到社会性的跨越。我们在意的摇滚精神,来自于摇滚乐中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抗。

  这两者不同的是:西方的摇滚乐是城市底层的声音,大多是青春叛逆的声音;而华阴老腔,唱的是乡村农民的声音,是先辈的也是当代人的声音,是带有中国味道的声音。

  在史书上,中国的农民向来是沉默的。我们漫长的封建农业社会历史,没有给它的主体——农民写过一部专门史。

  农民用多余的粮食养起了皇帝、贵族、官员、将士,宫廷里豢养着歌女舞妓乐师,但没有人为农民歌唱,于是农民们自己当自己的艺术家。

  华阴老腔用的乐器是自己做的:打击乐里的惊堂木是说书人常用的;长板凳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低音二胡、老腔月琴都是自己发明的......

500

  华阴老腔不仅唱着过去的传统戏本,也有现代化的改良。

  在过去,华阴老腔只是华阴皮影戏的伴奏,他们藏在白色的亮子后面,跟随幕布上的影人演唱,幕布背后的波涛汹涌,观众全然不知,每一本戏长达数十小时,皆是帝王将相、历史传说等过去的戏曲故事。

  2001年,陕西省华阴市文化局干部党安华偶遇张喜民——即后来和谭维维同台的华阴老腔主唱,在表演皮影戏。

  他惊叹于老腔的魅力远远大于皮影表演,于是主张让艺人们从皮影幕后走向台前,把皮影表演变革为“人影”表演。

500

  彼时,皮影戏的市场越来越狭小。在80年代,张喜民一年能演上百场老腔皮影戏,有的年份甚至能达到200场。但到了90年代后期,电视、电影等各类娱乐方式日益丰富,皮影表演渐渐落寞。

  因此,不仅张喜民,当年华阴老腔最有名的角儿,白毛王振中(在张艺谋电影《活着》中为葛优配唱腔的老艺人)也渐渐放弃了自己的皮影表演,转而加入党安华的戏班。

500

  既然要把老腔从皮影亮子后解放出来,就需要对表演形式进行一系列改革。

  古老的皮影戏曲冗长,不适合现代舞台,于是,艺人们便摘取过去戏本中最精彩、最吸引人的唱段,排演出了新剧《古韵乡趣》,在渭南市大获成功,拿奖无数。

  和摇滚乐一样,老腔在进行自我革命。

  过去,华阴老腔传男不传女,只传张家人,但为了老腔的存续和发展,女性角色已经成了老腔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亮色,如今在当地也出现了女性为主唱的老腔剧团,教授给外姓人也是常有之事。

  如果说党安华是华阴老腔自我革命的奠基人,那陈忠实就是让华阴老腔走向全国的推动者。

  不少人是通过王全安的电影《白鹿原》中的老腔片段《将令一声震山川》和华阴老腔初相识的。

500

  但其实,早在2006年,话剧《白鹿原》就已经和华阴老腔结缘。

  陈忠实把华阴老腔推荐给话剧《白鹿原》导演林兆华,并为老腔创作了《太阳圆 月亮弯 都在天上》等经典唱词。2006年6月,一场濮存昕主持的专场演出《老腔·秦腔〈白鹿原〉原生态作品音乐会》在北京中山音乐堂上演,十分火爆。

视频链接请戳

  过去,老腔唱着“威风凛凛震八方,韬略胜过张子房”,“一颗明珠卧沧海,浮云遮盖栋梁材”这些传统戏本里文学性极高的唱词。

  但陈忠实创作的《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却让老腔更加接地气,直接狠狠刻进陕西人甚至全国人民的DNA里。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男人笑女人哭都在炕上。男人下了塬,女人做了饭,男人下了种,女人生了产。娃娃一片片,都在塬上转。”

  前两句民谚看似废话文学,实际上表达了人民的豁达与知足常乐精神,而后几句则极简地勾勒了塬上人的生活图景:农作、吃饭、做爱、生娃,老腔毫不羞赧地唱出了“下种”和“生产”,在原始的乡野中国,对生命力的崇拜的向往是自然且常见的,而非禁锢在道德枷锁中。

  在巍峨峻拔的华山脚下,这些农民在告诉天下,农民不是沉默的,而可以是顶天立地,永不服输的,也是乐观向上,血性十足的。

500

  中国摇滚,离不开民间音乐

  中国摇滚乐的兴起和发展,和西北民间音乐是紧紧相连的。

  八十年代,在中国摇滚刮起的,是一股名叫“西北”的旋风。最流行的是范琳琳的《黄土高坡》《信天游》,胡月的《走西口》,第一代流行歌手们不约而同地唱起了黄土风情,用摇滚的节奏抒发对故土的眷恋和对民族的认同。

视频链接请戳

  这股“西北风”吹来了崔健,也唤醒了一大批生长于西北的摇滚音乐人。

  崔健的《一无所有》吹响了中国摇滚的号角,后来的魔岩三杰稳稳接上了接力棒,西北的音乐人郑钧、许巍、赵牧阳成为了中国摇滚音乐史上最耀眼的几个名字。

视频链接请戳

  郑钧2007年的歌《长安长安》采样了“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做为前奏;苏阳的音乐一直以青海甘肃一带的民歌花儿为灵感;前端时间崔健的线上演唱会,赵牧阳突然出现,一边弹三弦,一边吼着秦腔《三滴血》选段“祖籍陕西韩城县”。

  郑钧发表于97年的歌曲《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采样了佤族音乐,《灰姑娘》前奏的巴乌颇具傣族风情;谢天笑小时候学过京剧,后来喜欢弹古筝,还搞了一张《古筝雷鬼》专辑。

  没有人能忘记窦唯在红磡演唱《噢!乖》时那把惊艳的竹笛,也没有人在听到九连真人、二手玫瑰、假假條这些乐队出现唢呐和民族锣鼓时,不为之一振。

  某种程度上,中国摇滚乐的高光,是由民族音乐点缀的。

500

  是,但也不完全是

  诚然,摇滚乐和民间音乐的勾连万千,其中有不少共性值得我们探索和借鉴,但是作为传统文化,华阴老腔亦不能完全被“摇滚”一词概括,它所蕴含的,是一个民族、一段历史沉淀出的魅力。

  在面对这门古朴粗犷的民族音乐,我们首先用摇滚乐去界定和阐释,这背后是现代社会中民族音乐的传播和再创作的缺位。

  中国是戏曲大国,全国各地都有独特的声腔和剧种,然而,戏曲的现状正如京剧《锁麟囊》的唱段:“回首繁华如梦渺,残生一线付惊涛“。目前,每两三年都要消失一个地方剧种,近六十年已经消失了一百余个地方戏曲。

  不可置否,这是全球化进程中,民族文化都要面对的阵痛期。

  你可能只有去陕西旅游时,才有机会听一听秦腔和老腔,如今我们民族音乐的市场运营和当代流行音乐产业是完全脱节的,养活大部分民间戏曲艺术家和地方剧种的,仅仅是各大景区的小剧场。

  不过老腔出现在舞台上所引起的反响如此热烈,也证明了民族音乐有着无限的生命力,传统文化的锋芒蓄势待发,正如它的唱词里写得那样:

  “锦云灿光出东海,晴游宇宙常在空。

  玉盘悬在碧天上,展放光辉彩浮萍。”

  (完)

  文中图片视频均来自于网络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