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润现象”?

最近一段时间,看见了一些关于润的话题,内心有点复杂,求个解吧。

还有,为什么这个社会喜欢发明词汇,譬如“屌丝”“内卷”“润”等。

俞敏洪知道吧?

80年代的北大学生有多金贵都懂吧?

那俞敏洪是怎么留在北大当老师的?原因很简单,比他厉害的都出国了。

在上世纪80年代到2000年初,很多文学、影视作品里也常有这样的情节——一对大学情侣,因为一方要出国留学,所以双方不得不分手。在当时根本没有异国恋这个选项,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人只要一旦出去,几乎是不会再回来的。除非双方都能出国留学,否则出国即分手。

在20年前就没什么人说润,学习成绩好,出国留学挣大钱,这是个极为理性的选择。看看当年的新闻报道:

2001年一个周六的晚上,留学美国的小陈参加了一次很特别的聚会。这是一次再简单不过的聚会,二十几个人分坐在一间不算太吵的小酒吧里随意地聊着天。但这绝对是一个不同寻常的聚会,因为这是来自中国同一所大学、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遥远的大洋彼岸——美利坚合众国举办的一次同学会。这不是天方夜谭,也不是子虚乌有,如果看一看下面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肯定,这样的事情绝不仅仅是一个特例。……这一年北京大学物理化学专业毕业32人,直接出国留学的达28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毕业15人,出国人数达13人,比例接近90%。

再看看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对于出国留学人员的统计数据讳莫如深,记者曾多次向清华有关部门索要相关数据,得到的回复是:这些数据没有得到教育部批准,不能随便向外界公布。但是来自新华社的数据表明:1998年,清华大学毕业生直接申请出国留学的为760多人;1999年为960多人;2000年更是突破千人大关,达1120多人;2001年继续保持在千人以上,而且每年都是持续增长的势头。……《中国青年报》曾经在清华校园做了一个随机采访,被采访的18位清华学生中,明确表示希望出国深造的有14位,另外4位视情况而定。在被问到是否会回国时,表态坚决回国的只有3位;还有3位说现在是倾向于回国的,但不敢保证以后会有什么变化;表示要看情况再作决定和不打算回国的各有4位。

这个数据意味着什么?

根据清华大学2019年发布的就业报告,当年清华大学出国深造的人数为1035人。也就是说,时间过去了近20年,清华大学出国的人数反而还更少了。

当年的网络上,甚至有句回帖专用句式:楼主好人,下辈子美利坚。

再看看当年的数据。根据教育部2000年发布的数据,截至1999年,我国留学生总人数34万,归国11万,归国率不到1/3。而到2018年,我国留学生(已毕业)总人数432万,归国人数365万,占比85%。

这个数据的变化,往好听里说,相比于20年前的中外差距,如今润的性价比无疑在降低,往难听里说,那80%以上的留学生为什么回来,心理就没点数么?

当年润之所以难,一方面是因为互联网尚不发达,绝大多数人很难进行外语和专业学习、了解移民的流程;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国民收入普遍较低,留学的高昂费用一般人难以承担。当年的大多数人,都是想润而不得润。但如今,普通一二线城市的家庭,即便承担不了英美留学的费用,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总还是不会有太多压力的。只是,如今有意思的是,现在有能力出去的人多了,真正润出去的反而少了。

类似的数据还反映在移民人数上。我之前看过相关部门的统计,若以5年为周期来看,2001~2005、2006~2010年是移民人数最多的时间段,1990年代是移民增速最快的时间段,而自2011~2015年间,移民的增速与数量都是在下降的。而这个数据更直观的反映,就是前面说的清北等高校的留学人数变化——在本硕人数扩招了近3倍的情况下,清华大学的留学生数量反而还不如20年前。

对了,另外再说一句,当年清北一多半的学生,都是走国家留学基金出的国,或者说是公费留学。假如当年国家真想控制规模,直接砍掉留学基金的资助名额就行了。毕竟,以当时的经济状况,能自费留学的人真没几个。但即便如此,国家也没有限制出国留学,更没有限制人润出去。

说直白点,真正能润的早就走了,而润能在今天的互联网形成一股潮流,足以证明两点:第一,绝大多数都是口嗨;第二,润能成为讨论的话题,本身证明中国的整体已经比当年好了很多,以至于润需要争论而不是默认有点本事都应该出国。

我对润的态度,当然是支持的。如果你真觉得自己有能力,润了正好给我们腾点位子。如果你觉得是国家限制了你的能力,润到国外就能轻松躺平,那么你能过得更好,我也到没什么好说的。

至于很多人担心的润掉了之后,中国是不是人才流失——2000年清北80%的理工科专业学生留学,70%的人不回国的时候,跟现在比“人才流失”算不算严重?

前段时间重新看了一遍《北京人在纽约》,这部30年前的电视剧至少在片头就会告诉你:

500

但到了如今,却某些人眼里却变成了只要润出去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既然如此,那就应润尽润,于国于民都好。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