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空军大部分竟然是高射炮手?

500

NO.1689 - 德军高射炮

作者:斌哥 / 编辑:冷小军

投稿,转载与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potereio

提起二战中的德国空军,军迷们会想起梅塞施米特-109式战斗机、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或者开创人类历史的梅塞施米特-262喷气式战斗机。但令人惊讶的是,二战后期德国空军中的高射炮部队迅速扩大,以至于名为空军却有超过一半人员在操作高射炮。消耗了巨量的钢铁和弹药,却根本无法挽救德国。

500

攻守兼备掌握制空权

一战中德国研制了多款先进战机,并涌现出如“红男爵”那样的王牌飞行员。故而《凡尔赛和约》中,战胜国规定德国不得拥有空军。然而1926年《巴黎协定》废除了对德国发展民用航空的限制,德国就秘密发展军用航空工业、培养飞行员后备人才。在1935年德国扩军之后,只用了四年时间就打造出了一支战力超强的空军部队。

1939年战争爆发之时,德国空军共拥有1191架轰炸机,361架俯冲轰炸机,788架战斗机,431双发重型战斗机和488架运输机。虽然当时英美航空科技发达,但由于大萧条的影响,其一线装备的战机性能已经落后。而苏联本身技术落后又急于扩军,导致其空军规模庞大但战机普遍性能落后。这是为何德国在1939年到1941年,其空军在欧洲罕有对手的原因。

500

斯图卡俯冲轰炸机

但要注意的是德国空军掌握制空权,和闪电战的整体优势是一脉相承的。无论是对波兰、对法国还是苏联,德军都是不宣而战。在短时间内出动大批轰炸机攻击敌方机场,直接消灭敌方战斗机和地面设施。

接下来坦克部队狂飙突进直接占领机场,或切断敌空军后勤补给线。这样德军战斗机所面对的,是仓促应战、缺乏有效指挥和后勤保障、性能又落后的敌战斗机;如此不公平的空战自然会取得很好战果,并涌现出众多双料王牌。可一旦陷入拉锯战德国空军后劲不足,就会导致战局被逆转。

高射炮本是补充

一战中随着空军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德国克虏伯公司在舰炮基础上研制了性能优良的88毫米高射炮。在二战之前德国又研制了新的Flak 36/37型88毫米高射炮,并成为了野战部队的重要防空手段。

500

88炮和炮组

88毫米高射炮的价格还是昂贵,所以德国还研制了众多20毫米和37毫米的小口径速射炮。由于空军司令戈林独断专行,二战中绝大多数德军高炮部队也都属于空军序列。在1939年9月时德国空军拥有657个重型高炮连和560个轻型高炮连,而德国陆军仅有8个高炮连。虽然重型高炮连主要负责要地防空,但轻型高炮连一般下放执行野战防空任务。

总体来说,在二战前期德国空军就能掌握战场制空权,其后方城市很少能遭到敌方轰炸机群的攻击。同时处在进攻阶段的德军部队,依靠少量的高射炮也能对漏网之鱼形成足够的威胁。到了战争后期德军才被迫增加野战部队的防空炮数量,比如党卫军装甲师编制内装备有20毫米高射炮114门,37毫米高射炮8门和88毫米高射炮12门。

500

掩护坦克的高射炮

高射炮喧宾夺主

二战前期德国的胜利带来了占领区的迅速扩大,导致德国空军的需要保卫的面积翻番。可是德国的工业产能却无法短时间内生产出足够多的战斗机,德国战前的精英训练模式也没有足够的飞行员储备。此外在二战爆发之后,德国的雷达技术开始被美英反超,这都为后来的国土防空作战埋下巨大隐患。

1940年的不列颠空战,证明了当时德国与闪电战高度配合的空军部队,并没有单独进行战略轰炸逼迫强大对手投降的能力。而接下来希特勒又错误地发动了巴巴罗萨计划,导致空军主力转向东线战场。从1941年开始英国空军既是支援苏联又是出于报复心理,开始对法国等占领区展开轰炸。美国加入二战之后将战略轰炸机放在英国,从而让德国开始经历无休止的国土防空作战。

500

防空作战的262喷气战斗机

面对越来越多的盟军轰炸机,德国开始大量生产88毫米,105毫米和128毫米高射炮。单纯从资源配置角度来看,似乎生产高射炮更划算。毕竟火炮只需要德国比较充足的钢铁而不需要铝,运输高射炮也只需要烧煤的蒸汽机车。同时培养高射炮手所需要的时间和成本,也比训练战斗机驾驶员更少。

就这样在客观现实和主观误判下,德国空军高射炮部队开始迅速膨胀。至战争结束德国空军陆续组建了31 个高炮师和6个高炮军,最高峰时期拥有6387门重型及9333门轻型高炮,还配备多达5360台探照灯设备。防空部队数量占到二战后期国防军现役部队总人数的25%,远远超过了德国空军中空勤人员的数量。

500

夜间开火的高射炮

当然负责本土防御的高射炮很多是由希特勒青年团的志愿者、老年人和女性辅助人员操纵,据估计仅参与本土防空作战的人员超过100 万之众。

过犹不及。如果说在1943年。美军轰炸机最开始光临德国,时因为战斗机不足而生产高射炮,二者并肩作战尚属于正常选择。可之后高射炮兵规模的迅速膨胀,不可避免地占用德国已经越来越紧张的工业产能。

德国当时不仅是面临着飞机数量不如对手,而且坦克和潜艇的产量也和战争的需求存在巨大差距。可德国生产了超过6万门各式高射炮,而战斗机的产量却只有5万多架。高射炮单位需要大量的雷达和通信设备,相关需求消耗了德国一半的军用电子产品。

500

更加对德国不利的是,后期美英战斗机和轰炸机都拥有高空优势。这一方面让德国被迫改进战斗机的高空性能,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只有88毫米以上口径的高射炮才能承担国土防空任务。可德国人却并没有研发出VT引信,其雷达也经常被盟军的电子干扰装置所压制。这样每一次迎战盟军轰炸机群,德军只能拼命发射炮弹在空中制造拦阻线,试图用“弹海”来淹没盟军的“机海”。

1944年后期,德军每个月就要消耗300万发大口径高射炮弹,总发射量相当于德国弹药生产总量的12%。每击落一架四发轰炸机德军要消耗2000发以上的大口径高射炮炮弹,这已经能够打退苏军一次团级规模的进攻了。而能够直瞄攻击的德军战斗机,只需要几发20毫米炮弹就能达到相同的效果。

500

德军防空塔

被动防御难以成功

虽然遭到了很多的批评,但也有人认为在国土防空作战中德军高射炮战果更好。德军高射炮在1944年击落了3500架敌机,而战斗机却只有1000架。但这数字是建立在1943年后,德国用于国土防空战斗机数量严重不足这一基础上。以至于难免产生这样的联想:如果德军把用于生产高射炮的产能用于生产战斗机上,或许其实际战果会更加理想。

当然有人会说一门高射炮比一架轰炸机或战斗机便宜太多,可战争中的经济帐不能看单件兵器。比如在反坦克导弹出现之后也产生过“反坦克导弹淘汰坦克”的论调,这实际上与二战中德国大造高射炮来试图夺回制空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二战时期德国受制于资源不足,陷入了另类的以小搏大的误区结果最后得不偿失。

500

被德军重型高炮直接命中的B-17G轰炸机

回顾德国在二战后期的对空战斗,会发现即使德国能够将高射炮的生产数量再翻一倍;给盟军造成的损失增加一倍,也不足以抵消盟军的轰炸机优势。而高射炮最大的问题,在于其既不能将敌人消灭在机场和飞机制造厂,也很难在敌机投弹之前就将其击落。

盟军虽然遭受了一定损失却牢牢掌握着主动权,从而将更多的德军飞机和高炮消灭在工厂里。这样在可投入兵器数量上的此消彼长,德国根本不可能在国土防空战中取得胜利。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