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只东德的金属乐队,怎么就成了中国的“网红乐队”?

500

  金属在我国并不算大众的音乐类型,然而对于金属再陌生的人,也能脱口而出这么几个乐队名:林肯公园、玛丽莲曼森、夜愿、活结、德国战车。

  久而久之,“金属五小强”的外号便不胫而走。

  然而某些深度的金属乐迷认为,有些乐队压根不能代表整个金属界,顶多算是在我国大范围流行的“网红乐队”。

  尤其是其中一只来自德国的乐队——德国战车,一旦讨论到德国战车的地位究竟如何?玩的是不是纯正的金属乐?往往都会激起双方巨大的争辩。

500

  所以德国战车究竟在金属界是怎样一个水平?他们真的被过誉了吗?

500

  德国战车是怎么火遍全球的?

  德国战车并非对于Rammstein的直译,而是中国乐迷的爱称,Rammstein一词来源于1988年发生在西德Ramstein镇的一场空难。

  但通过德国战车这一名称,你也大概能感受到这只乐队的风格:像战车一般突进,勇猛。

  Rammstein一共由六名成员组成,他们都出生于柏林墙还未倒塌前的东德。

500

  从左到右分别是节奏吉他手Paul Landers、鼓手Christoph Schneider、键盘手Christian“Flake”lorenz、主唱兼词作者Till Lindermann、贝斯手Oliver Riedel、主吉他手Richard Kruspe

  值得一提的是,从建队至今,乐队成员就没有更换过,这在历史上任何一只乐队都非常罕见。

  这几位哥们大多都是60后,最小的贝斯手Oliver也是71年的,在推出首张专辑时(1995年)相比其他乐队,已经算不上年轻了,而这与他们成长的环境有关。

  共产主义时期的东德,物质条件并不算匮乏,乐队成员们也都有各自的工作,大多是工人,值得一提的是,主唱Till曾经是一名游泳运动员,差一点代表东德参加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

500

  年轻时的Till Lindermann

  然而,东德的社会自由度极低,不仅不能出国旅游,就连做音乐也需要经过相当严格的审查。

  恰巧,他们六个人从小就开始练习乐器,尽管审查严格,但东德的地下音乐场景却相当繁荣——有各种朋克、硬摇滚、金属乐队。业余时间,他们就在地下乐队里演奏。

500

  东德的地下乐队

  你或许会疑惑,假如东德公民如此缺乏自由,又是怎么跟上国外音乐流行趋势的?

  这就要说到一个许多极权统治下常见的听音乐方式,那就是所谓的收听“敌台”:他们通过收听西德的音乐电台,吸取了许多音乐养分,其中,美国重摇滚乐队KISS对他们的影响可以说最为深远。

500

  Kiss的舞台表演

  1989年,柏林墙倒塌,东德的高压政治也随即消失,地下乐队突然可以光明正大地出专辑、开演唱会了,新乐队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当时,鼓手Christoph 、键盘手Flake、节奏吉他手Paul是著名的朋克乐队The Feeling B的团员,他们在一次表演后结识了主唱Till和其他人,就开始在业余时间一起JAM,创作歌曲,但并没有想过成立一只新乐队。

500

  The Feeling B

  1993年,他们兵分两路,一同踏上了自由美利坚的探索之旅。

500

  纪录片《Rammstein - In Amerika》

  旅途中,他们都为美国乐队演出时所表现出的力量所震撼,思考假如成立一只新的乐队,这种力量感是不可或缺的。但他们也不愿一味模仿而丢失了民族元素,这一理念构成了Rammstein的核心——那就是只用德语演唱。

  键盘手Flake曾在采访中表示:“德语适合重金属音乐。法语可能是爱的语言,但德语是愤怒的语言。”主唱Till则称:“Rammstein永远不会用英语创作歌曲,这就像让佛陀杀猪一样。”

  1994年,柏林举办了一场乐队比赛,获胜者可以免费使用专业录音棚一个星期,Rammstein寄送了他们的4首Demo,一举拿下冠军,并且引起了唱片公司的注意,与一家名叫Motor Music的厂牌签下了合约,乐队从此正式成立。

  1995年,他们与挪威制作人Jacob Hellner合作,推出首张专辑《Herzeleid》。

500

  《Herzeleid》


  关于制作人,有一个有趣的小插曲,那就是一开始唱片公司询问Rammstein,希望找谁来担任专辑制作人时,他们表示:那最好是能找Bob Rock(Metallica的制作人)或者Rick Rubin(Slayer的制作人)。

  唱片公司听完回答:你们想多了,做梦都不带这么大胆的。

  一开始,乐队碰到的难题是如何构建Rammstein的音色。

  乐队成员不会讲英语,因此和制作人的沟通十分费劲,双方关系一度十分紧张,后来,唱片公司找到了能说双语的荷兰录音工程师Ronald Prent,由他来作为沟通桥梁。

500

  Ronald Prent

  Prent按照乐队的要求,反复调试,最终成功缩混出一种干燥、冷峻、直扑听者面门的“战车专用”效果。

  首张专辑发行后,虽商业成绩平平,但Rammstein获得了一些演出机会,凭借现场大胆的焰火表演,所到之处都俘获了一大票乐迷。

  焰火表演的创意起源于有一回乐队为跨年派对买了许多烟花,结果没用完,就有人提议在之后的演唱会上燃放,结果大受欢迎,此后,焰火就成为了Rammstein演唱会上不可或缺的元素。

500

  1997年发生了两件事,让Rammstein火遍欧洲大陆的同时,第一次将触角伸向金属乐的重地——美国。

  第一件事是二专《Sehnsucht》的发表,专辑贡献了两首大金曲《Du hast》,《Engel》——这也是许多国内战车迷的入坑之作。专辑不仅在德国拿下排行榜冠军,还在多个欧洲国家拿下白金销量。

500

  《Sehnsucht》

  第二件事是美国导演大卫林奇1997年的电影《妖夜慌踪》中,收录了两首Rammstein的歌曲作为配乐,林奇诡魅的剧情和冷酷的战车式音乐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深深烙印在美国观众的心里。

500

  《妖夜慌踪》

  同年,乐队开启了在美国的第一次巡演。

500

  一开始,Rammstein只是KMFDM的暖场乐队

  此时,Rammstein在欧洲已经是著名乐队,但到了美国就是个Nobody,只能从小场馆一步步做起,而且他们惊讶地发现:因为没有经过消防部门的审批,焰火在许多场馆都不能燃放。逼得这群德国人都开始抱怨美国人工作太较真。

500

  纪录片《Rammstein - In Amerika》

  但在有限能够完全展示演出效果的场次里,美国观众们还是受到了震撼教育:这辈子没见过这么疯狂的演出。

  最有名的段子是:在一场演出中,主唱Till要求团员用灯管敲他的背,岂料美国产的灯管比德国要坚实多了,所以愣是怎么敲都敲不碎,结果灯管只是断成两截,而飞溅的碎片扎在团员的身上,现场一片血腥。

500

  纪录片《Rammstein - In Amerika》

  1998年,Rammstein在柏林举办了一场16000名观众的演唱会,不仅大获成功,还出版了现场专辑。年末,乐队再次前往美国巡演,次年2月,获得格莱美最佳金属表演奖的提名。

500

  或许是许多国内乐迷看的第一场Rammstein演唱会

  2001年,Rammstein出版了第三张专辑《Mutter》,不仅收录了《Mein Herz brennt》、《Rein raus》这样的大金曲,也被粉丝普遍认为是乐队最好的专辑。专辑虽然只在美国公告榜上排名77位,但有乐评家认为,《Mutter》是金属乐众多子流派中最重要的专辑之一。

500

  《Mutter》

  此后,有很长一段时间,Rammstein都只在欧洲范围内巡演,然而他们推出的专辑一直受到全球乐迷的关注。

  2010年,Rammstein时隔九年重返美国,将演出场馆定于篮球、也是演唱会的“麦加圣地”纽约麦迪逊广场花园,所有门票在不到20分钟内就全部售罄,从此奠定了世界顶尖金属乐队的地位。

500


500

  Rammstein究竟有什么魅力?

  在回答“Rammstein为什么能够吸引这么多乐迷,是不是过誉”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要探讨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Rammstein究竟属于金属乐里的哪个流派?

  由于Rammstein的音乐听起来很“带劲”,许多人往往会将其归类于重金属,或者压根不存在此种分类的“工业重金属”。

500

500

  很明显,这是将Rammstein在国外普遍的分类工业金属和重金属人为组合了起来,重点还是为了突出“重”这回事。

  事实上,重金属(Heavy Metal)一词起源于1960到1970年的音乐杂志,形容的是当时一众具有强烈的节拍、吉他失真以及颇具大男子主义歌词的乐队,比如Black Sabbath、Deep Purple等。

500

  1970年Black Sabbath的首张同名专辑

  而Rammstein所被划分到的工业金属,以及乐评界专门为其设立的“Neue Deutsche Harte”(新德式硬派),实际上反映了当时金属乐的一个潮流:那就是融合更多的曲风,比如工业音乐、电子舞曲等。

  加上Rammstein编写动听旋律的能力,因此他们的音乐其实相当“亲民”,意味着更加容易受到金属“萌新”们的喜爱。

  也正由于曲风的跨界,他们不仅能在金属音乐节亮相,也能出现在摇滚音乐节的名单上,90年代末,他们甚至曾跟嘻哈歌手Ice Cube一起巡演,这也是他们能够迅速走红的一大原因。

500

  1998年著名的家庭价值演唱会

  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毫无疑问是他们震撼人心的现场表演。

  假如你是一个此前对Rammstein毫无了解的萌新,一开始打开的是他们的演唱会实况,首先印入眼帘的,是六个一头金发的日耳曼俊男,其中主唱人高马大,极具压迫感,往往还是半裸着出现,一身腱子肉。

500

  而且演唱时往往面无表情,站在原地一动不动,灯光一打如同一座希腊雕塑。

500

  虽然俗话说始于颜值,陷于才华(这种台风也一度带来不小的麻烦,后面会提到)但说没有人被这六个大老爷们掰弯过,我是不信的。

  再者是高分贝,这个可能需要在现场才能深刻体会,Rammstein‍现场音墙之猛烈,连燥了一辈子的Iggy Pop去现场都得戴上耳塞。

500

  纪录片《Rammstein - In Amerika》

  最后,就是Rammstein标志性的喷火环节:

500

500

500

  看到这些,哪个观众不喊一声牛B。

  乐队很早就意识到了这点能够吸引观众,吉他手Richard说:“你必须明白,99%的观众都听不懂歌词,所以你得想出一些东西来保持演出的戏剧性。”

  为了场场都能呈现惊人的效果,乐队从最初的草台班子,到雇佣专业团队,主唱Till更是亲自考取了消防员证,据他在采访中自称,这么多年来为了玩火受过最轻的伤,也是中度烫伤。

  Rammstein是极为纯粹的表演者,就冲这一点,你也得表示敬意。

500

  最后一个原因,也是我个人的看法,那就是Rammstein常常表现出矛盾且统一的奇妙混合,

  比如德国人的严谨和美国式的狂放,你都能在他们身上看见,

  无论是音乐里紧凑简洁的编排,还是演唱会上无数次精准施放的焰火,都能体现出乐队对于秩序的执着。

500

  Rammstein的舞台远景

  然而转个头的功夫,这群德国大叔们可能就突然肆无忌惮了起来,令人毫无防备。

  比如1998年的万圣节演唱会上,他们集体换上尿布和泳装上台。

500

  键盘手Flake的迷之舞步,是每场演唱会的固定节目,有一次他和主唱在舞台上互相玩脱了,还因为公开猥亵罪被警察关进了局子。

500

  2009年发行的单曲《Pxssy》,乐队听说德国当局禁播了这只MV,立刻将它上架到某个黄色网站,结果点击量更高了。


500

  第二个矛盾,是乐队的某些作品表面上常常会让人联想到民族主义甚至纳粹,但更多属于反讽以及戏仿的手法。实际上,他们是真正的左翼斗士。

500

  1998年,科伦拜校园枪击案凶手是Rammstein的粉丝,引发巨大争议

  在滚石杂志的采访中,乐队团员称直到现在还在使用东德的身份证,并且怀念童年美好的社会主义生活氛围:民众互帮互助、且不需要为教育和医疗买单、城市也不存在污染问题。

  但对于曾经在二战犯下滔天罪行的祖国,乐队的感情是复杂的,正如《DEUTSCHLAND》(德意志)这首歌里所唱:我会爱着你/正如我诅咒你。

  直到现在,他们也没有主动学习过英语,并且常常在作品里抨击资本主义和美国霸权。

  比如他们最著名的歌曲之一《Amerika》的歌词和MV,就讽刺了美国在文化和政治上的全球霸权。

500

  《Amerika》MV

  We're all living in Amerika

  我们都生活在美利坚

  Amerika ist wunderbar

  多牛逼的国家

  We're all living in Amerika, Amerika, Amerika and

  我们都生活在美利坚

  We're all living in Amerika, Coca-Cola, sometimes war

  我们都生活在美利坚,可口可乐,有时欺负欺负小国家

  与此同时,环保、腐败、乃至对LGBT群体的支持,都在乐队的作品或表演中有所体现。

  《Donaukinder》提到了2000年发生巴亚海氰化物泄漏事件,歌词里写道:“鱼不能呼吸/所有的天鹅都死了”

  《ZEIG DICH》里,背景是波澜壮阔的教堂合唱,然而主唱Till所写的歌词确是在怒斥天主教的伪善,直指神父猥亵儿童丑闻,“他们迫害/繁殖,以主之名。”

  2019年,在莫斯科的一场演出中,乐队吉他手Paul和Richard在舞台上接吻,以示对俄罗斯具有歧视性质的《同性恋宣传法》表示抗议。

500

  所以,在我看来,Rammstein在国内不仅没有过誉,也是我们时时观照国际顶尖乐队的风向标:一个本土的乐队,要在欧美市场都能打出名堂,既要有高超的现场演出技巧,也得有深刻的人文思想表达。

  2022年4月29日,Rammstein在无预警的情况下发布了他们的第八张专辑《Zeit》,在新冠疫情导致演出暂停的情况下,乐队成员们静下心来,以一种更具反思的姿态创作歌曲,谈论了家庭、生命、死亡。

500

  《Zeit》

  但在某些歌里,乐队仍然会时不时地“挑逗”一下听众,比如在《Lugen》里,高潮人声大段使用了金属乐里相当罕见的Auto Tune效果。

  或许这正是他们的目的:“嘿,在这么糟糕的年代,Why so serious?”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