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金成立 公司自购竟占90%以上 投资者不“陪玩”了?

作者:涟漪

500

年初以来,基金公司的自购消息从未停止,自购金额也一度创历史新高。然而,市场大幅调整之下,投资者信心却时常遭遇极大冲击。

在此情况之下,自购行为也呈现出新的变化。

公募基金行业:基金公司上演“独角戏”

自购,一向被理解为是基金公司与投资者利益绑定,振奋投资者信心的方法。市场震荡之下,2022年的基金公司似乎比2021年更加难过,自购似乎成为“独角戏”。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现象对于发起式基金来说并不是个例,并在4月下旬频繁上演。

上银基金在4月20日成立了上银新能源产业精选混合发起式基金,募集份额分别为1982.06万份。

其中,上银基金自购了A类1000.05万份,分别占上述基金A类份额的93.11%,占基金总份额的50.45%。

基金公司自购份额过高之下,背后是新发基金的“遇冷”。

Wind数据显示,2022年4月新发基金数量降至47只,较2021年同期下降60%。从新发基金规模来看,4月份新发基金平均发行份额为7.56亿份,同比下降约50%。

与此同时,4月份新发基金中,不少为发起式基金,而在骤然下降的基金发行份额中,上述基金公司自购就占了很大部分。

据悉,发起式基金奉行“宽进严出”原则,没有成立规模限制,但更注重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利益捆绑、风险共担。发起式基金要求发起人认购新基金的金额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有期限不少于3年。

与此同时,如果发起式基金基金合同生效3年后,基金资产规模低于2亿元,基金合同自动终止。

有业内人士表示,“新基金卖不动,发起式基金募集门槛低,先保底成立,有了业绩之后再做持营,估计各家公司都是想播个种子。不过,基金公司把自己的资金与基金业绩绑定了,普通持有人可以先观察一下它的业绩表现再决定是否申购。”

与此同时,也有业内人士表示,面对发起式基金的发行,较为积极的观点是,“可以理解为基金公司对未来市场的看法相对积极”。

“冰火两重天”

年初以来,“自购潮”再次来袭,各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都通过自购表达对市场的信心。

首当其冲的是公募基金。

Wind数据显示,截止5月6日,2022年共有66家公募基金公司实施自购,自购资金已接近20亿元。自购涉及122只产品,15家基金公司自购3次以上,10家基金公司的自购金额超过5000万元。

私募基金紧随其后。

私募排排网不完全统计,截止5月6日,2022年来私募合计有18家私募管理人自购旗下基金超27.36亿元,其中,一共有14家百亿私募自购旗下基金超26.08亿元。

近期,引起市场广泛关注的非董承非莫属。

5月6日盘后,“顶流”基金经理董承非的新东家百亿私募睿郡资产发布公告表示,“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信心,以及同持有人共进退的初心,公司管理合伙人、首席研究官董承非将运用不少于4000万元人民币的个人资金,认购即将于2022年5月9日开始募集的睿郡承非系列产品”。 

据悉,本次发行的新产品将是董承非的首只私募基金产品。业内人士认为,董承非的大手笔跟投,一方面表明其对自己产品的信心,另一方面也表示出他对当前股市投资价值的认可。

睿郡资产还表示,“截至目前,睿郡资产及其员工合计持有公司旗下管理的基金超过2亿元”。

基金公司的自购消息风风火火,资本市场却时常“偃旗息鼓”。

就连2021年的公募“双料冠军”,前海开源基金经理崔宸龙都曾表示,其自购也亏了不少钱。

数据显示,截至4月30日,2022年前4月新成立基金共480只,总发行份额达3573.41亿份,较2021年同期的1.21万亿份减少8502.57亿份,同比减少70%。

与此同时,基金募集失败的消息也频繁传来。

具体来看,2022年以来,2月份宣布发行失败的基金最多,共有5只,分别为中银证券国证新能源车电池ETF、平安中证港股通消费主题ETF、同泰同享混合A、宝盈鸿翔债券、德邦锐丰债券A。

与此同时,3月份宣布发行失败的基金有2只,分别为创金合信甄选回报、华富中证银行AH价格优选ETF;4月份宣布发行失败的基金有3只,分别为金元顺安泓泉纯债3个月定开、长江丰益6个月持有、同泰自主创新混合。

基金行业未来将如何发展?IPO参考将持续关注。

(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