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中美少用瀑布模型,就是因为中美市场多样性很丰富,日欧市场单一

【本文来自《屡战屡败:德国汽车工业的软件危机》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洪流平推
  • IT行业可真是太熟悉大众的软件危机了……有多少项目死在用deadline来“倒推”开发软件呀?

    有时候,往往在章程还在规划,软件开发就已经上马了

    开发人员在无整体计划的状态下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做些“能做的”

    只要在推进,中层就敢给高层拍胸脯说到时间肯定能交付,因为这关系到整个团队的KPI

    至于交付的是什么,反正高层自己没想清楚给不出来定义,只能照单全收

    然后开发人员就为了在deadline时给出来能看的过去的玩意鸡飞狗跳,至于里面埋了多少坑,那只有天知道了,为了赶进度,什么“邪术”用不出来呀?

    如果是不涉及硬件的纯软件,最后或许还能圆回来,搞敏捷,小步快跑的迭代,一周三更新的爆肝

    但涉及硬件还这么玩,那是找死。软硬结合只有瀑布和迭代两种选择。中美选的都是迭代,饼先画出去,然后OTA解决;德日好像玩的还是瀑布,那可不就凉了吗。

说白了就是高层也没有想好做啥,这时候写需求的才是最重要的。他们要搞清楚2件事:一是老板要什么,二是客户要什么。这个事最好要对业务精通,从业经验丰富的IT出身的项目经理牵头做。如果没有,优先业务精通表达能力强的人,因为他能帮助老板搞清楚他要什么,能把老板需求与客户需求的坑提前填上,不至于死于起步。

至于技术与需求的坑,可以靠经验丰富的IT项目经理来做,一般成品完成度能到7成。如果项目太大,还要找个靠谱的架构师,保证项目具备不错的伸缩性应付客户随时变更的需求。

之所以中美少用瀑布模型,就是因为中美市场多样性很丰富,日欧市场单一,特别是中国作为世界供应链主体和人口大国,各种需求千奇百怪。美国作为英语区市场消费终端,需求也是千奇百怪,反而美国工业软件需求被垄断,迭代不快。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