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局:欢迎“吹哨人”,虚心接受各界批评

近日,在民航局召开月度安全运行形势分析会上,民航局长冯正霖强调,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切实抓好当前民航安全工作。看形势、做分析,要勇于直面问题吹哨。

冯正霖指出,不管是“灰犀牛”事件,还是“黑天鹅”事件,发生前都有细微的征兆和迹象。发现事件征兆迹象后,能在第一时间为大家预警的人就是吹哨人。一线员工要敢做“吹哨人”,要看到安全工作的隐患短板,自己给自己吹哨,增强安全“主人翁”意识,及时报告发现的安全生产中的风险隐患,敢于对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建议。

冯正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欢迎“吹哨人”,把外部的“哨声”当作改进提升自身工作的命令和动力,虚心听取一线职工意见、听取安全管理专家的批评意见,虚心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批评,认真抓好安全隐患的整改落实,切实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哪里不稳,哪里就吹哨。

有分析认为,民航高层要求全行业各级领导对“吹哨人”持欢迎态度的要求尚属首次,这个重要表态释放了重磅信号。

为什么要专门提到欢迎“吹哨人”,为什么要专门强调“虚心听取一线职工意见、听取安全管理专家的批评意见,虚心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批评?”

大家都明白,哪方面工作做得不尽如人意,高层自然要特别强调哪个方面。

先说说关于“虚心听取一线职工意见”的问题。

要知道,近年来,在不少航企里存在着一种不良管理风气——谁敢提出问题,就先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航企里面许许多多涉及民航安全的问题隐患其实就摆在面前,员工反映了,一旦发现要投入资金了,涉及到利益了,处理起来麻烦了,涉及到人情世故了,就先把隐患放在一边,反正还没酿成不安全事件,任凭其雨打风吹,不了了之。

甚至个别单位根本就不给员工提供反映问题的渠道,或提供了所谓渠道却不做有效的处理反馈。个别一边口口声声喊着安全第一,一边乐此不疲打着安全政策法规擦边球,光图面子上好看的领导,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安全裕度距离危险事故的边缘越来越近。

当一些民航员工们迫不得已,纷纷把一些诟病已久的安全隐患、引起民怨的安全管理顽疾向我倾诉,我决定发出来和大家一起研究讨论的时候,他们的个别领导便板起脸来,大会小会要求不准转发停机坪文章,不许参与评论,甚至查起大家的手机,忙着处理那些发表评论的员工,丝毫不考虑自身是不是应该先去及时整改这些安全隐患。

对待员工的心声,他们往往只当做没有价值的牢骚抱怨,然后约谈员工;

对待问题曝光,他们往往除了说“不信谣、不传谣”,然后想尽办法施压删帖,处理曝光问题的员工。

但隐患,依旧在那里。

许多人可能发现了一个趋势,那就是近年来行业内部的许多问题越来越频繁地被网上曝光。

员工的意见在公司得不到尊重和反馈,员工反映的问题得不到领导解决,员工的压力得不到内部疏导,久而久之,有些人就不得不冒着被追究责任乃至失业的风险到网上曝光。

都说“家丑不可外扬”,这种风气的形成对行业健康发展、对企业树立形象来说,都并不见得是个好事。但当越来越多人都热衷于到自媒体自爆“家丑”,到外界“吹哨”的时候,作为“家长”是不是更应该反思自身的问题?

500

再聊聊关于“听取安全管理专家的批评意见”这一话题。

“外行管内行”也是这个行业近年来的一个通病。

举一个比较近的事例。

2022年1月29日,据江苏省纪委监委消息,东部机场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冯军,违反工作纪律,在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疫情防控工作中失职失责,给党、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损失,对疫情发生和扩散负有重要领导责任,此外还违反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给予其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

2021年8月份,南京禄口机场疫情失守,南京破防,疫情扩大至14省29市,本被全民航寄于厚望的生产旺季彻底报废,学生们的暑假被拦腰砍断,全国多地陷入一片紧张焦虑的防控工作中,教训深刻惨痛。

500

江苏省委指出冯军在机场管理与改革中的不专业问题,《中国纪检监察报》第7906期第二版“今日锐评”栏目撰文指出以下几点严重问题:

在境外疫情形势依旧不容乐观的情况下,禄口机场存在监管缺位、管理不专业等问题,疫情防控的各项措施没有落细落实。

在工作程序、流程上,机场没有将负责境外和境内的保洁人员区分开,日常监管严重缺位。

更严重的是,机场还存在管理不专业的问题,把国际航班与国内航班由原来的分开运营变为统一混合运营,造成境外疫情流入,导致疫情扩散。

此外,在发现阳性样本之后,禄口机场对相关人员的防控管理也不到位,造成疫情蔓延。

据网上透露的消息,冯军自2020年7月从无锡组织部长空降东部机场集团,终于官至正厅,摇身一变成为资产数百亿下辖6个机场的大型机场集团一把手,随即大刀阔斧推行一系列改革,诸如中层干部大换血,调整国际与国内航班分开运营模式进行混合运营等。

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但对于专业度要求极高的民航业来说,在安全领域其实并不适用“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一改,或许在财报账目上变得好看了些,但这一改,也出了大事,直接导致了机场全面关闭和疫情扩散,让人追悔莫及。

这个行业的许多部门,多少行政出身的领导,多少从来没有在民航一线打拼过的“空降”领导,热衷于对他一窍不通的安全工作指指点点,而底下的人们为了讨好领导,一次次背离安全规律,把本该扎扎实实开展的安全工作搞成了面子工作、搞成了形式主义,安全工作不按客观规律开展,反而以一些外行领导的个人意志为转移。

多少安全管理机构成了航企给某些人解决领导岗位待遇的跳板,有的单位频频安排外行领导主管安全类业务,安全专家人才没有了上升渠道和话语权,外行领导在岗位上又不愿投入过多精力研究业务,安全管理队伍梯队建设断层,管理手段守旧滞后,部分单位整体安全管理水平下降,各类问题积攒严重,虽表面上隐而不发,但距离发生不安全事件只差一根导火索…

多少懂安全、精业务、埋头苦干的安全管理专家得不到重用,专业的意见进入不了决策层视野,某些高层一心只盯着经营业绩,在安全投入上能省则省,在安全岗位设置上最大化精简,仿佛只要不出事,账上好看,他这个外行就已经做的很好了。

“冯军”们这些“外行领导”落马的前车之鉴,不知会不会给他们一点警醒。

500

最后聊聊关于“虚心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批评”这个话题。

许多航司对网上新闻媒体曝光的所谓“负面舆论”唯恐避之不及。但一个合格的航司公关或航司宣传部或航司舆情管理部门,必须明白:不是所有的“负面舆论”,带来的都是“负面影响”。

比如我,只是个公众号作者,从不以媒体自居。但作为一个离职多年的老民航人,凭着对民航的那份热爱,愿意为自己的一线伙伴们说说话,愿意把这个行业真实的故事讲给社会上听。

某航总部客舱部某次会议上有一条内容很有意思:不要把公司的任何信息告诉停机坪。

500

对于这家航司客舱部来说,在网上看到所谓负面信息曝光,第一时间不是去深入调查处理,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复,而是告诫员工不信谣、不传谣,禁止转发评论。但究竟是不是“谣”,其实大家心知肚明。

以前在文章中写过,我是一个民航的批评者。而现在对航企的批评,似乎变得越来越危险。

你竟敢说我的不对?你居然敢议论我的不对?员工给你的都是不实信息!我们不存在这个隐患!你知道我代表的是谁吗?你这是污蔑!网络不是不法之地,你是损害我的商业信誉!我要投诉你!你要负全部法律责任!

诸如此类,大帽子扣的,虎虎生威。

他们解决完内部提出问题的人,又开始解决网上曝光问题的平台。

就是不想解决自己的问题。

如果个别领导担心来自内部不同的声音传到网上会对公司产生影响,会对他个人的仕途产生影响,那领导是不是应该先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声音?

一位老前辈曾劝我:就是份工作,别热爱,不值得。

我没听,爱上了,累了,也倦了。

500

其实,这些来自外部的“哨声”背后,哪一个不是积攒着众多的民意民怨?哪一个不是代表一线的呼声和期待?

拒绝“哨声”,就是拒绝沟通,就是在把一线群众越推越远,而自己,则会离着万丈深渊越来越近。

冯正霖局长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欢迎'吹哨人',把外部的“哨声”当作改进提升自身工作的命令和动力,虚心听取一线职工意见、听取安全管理专家的批评意见,虚心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批评,认真抓好安全隐患的整改落实,切实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哪里不稳,哪里就吹哨。”可谓抓住了一个行业痛点难点,找到了一个制约民航安全发展的顽结,如果局方下决心治理这个病灶,或许意味着民航改革即将踏入“深水区”。

哪里不稳,哪里就吹哨。实现这个过程必将充满坎坷,想要形成这种尊重“吹哨人”的安全文化,让行业各级领导真正能够虚心接受各界的批评和意见,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我们要保持的,是对民航安全“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更要让中国民航继续成为“最让人民放心的人民航空”。

来源:微信公众号“停机坪”(id:tingjiping789),作者:停机坪大表哥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