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城后你花了多少钱?

作者: 小林 公众号:为你写一个故事 / raistlin2017

01.

之前我们发起过一个微博话题征集:

“上海隔离以来你平均每天花多少钱?和隔离前比是多了还是少了?”

500

话题下,网友们畅所欲言。

有人说现在需要支出更多钱了,因为公司不再管饭。

500

相反,也有人觉得自己的支出减小。

500

这些评论都是直接给出一个结论。

500

500

所以我觉得需要一份账单,来详细说明一下问题。

比如网友这样的花销表。

500

他写得很明白,甚至给出每日油、盐的用量。

大米140克:3元蔬菜500克:11元猪肉150克:10元牛奶250克:6元小苹果一只:4元油25克:0.6元盐5克:0.1元菜包2个:6元鸡蛋1个:1.5元卫生纸10张:0.2元抽取纸10张:0.5元保鲜膜1张:0.1元保鲜袋1个:0.1元垃圾袋1个:0.5元一天43.6元*30天=1308元

根据别人的评论,他追加了通讯费、水电费的数据。

500

总的来说,上海隔离期间,他花在团购的价格达到了1300元。

一眼扫过去,就知道节俭了。

他一天使用一个垃圾袋,我为了防止杂物渗漏,会多套一个。

我为了补充营养,鸡蛋放两个。为了保持“长高”的奢望,牛奶也尽量早晚各一盒。

但其实花销表里最省的还不是这些,而是“卫生纸10张、抽取纸10张”的纸巾用量。

根据网络信息:

一卷卫生纸约150克-200克;

一卷卫生纸约300张。

500

500

我们可以简单地推算上海网友一年的用纸量了。

假设他隔离一年,他将非常客气地使用7300张卫生纸,也就是24卷的卫生纸。

2提卫生纸。

往大了算也就3提卫生纸,总共五六千克的量,低于我国平均7千克一年的人均卫生纸用量。

500

为了不拖大家的后腿,这位网友每天得再多用10张纸!

当然谁也不希望被隔离这么久和上那么多次厕所。

不过这位网友还是给大家做出了贡献,像他一样做支出账单,能一目了然知道自己的消费数据和生活方式。

你也可以算算疫情期间自己的开销,看看花钱更多,还是更少了。

02.

网上这些现身说法的资料很丰富。

从疫情收窄了自己的支出而言,很多人窃喜自己少花钱。

一位苏州网友详细记录后知道,家庭开销比去年同期下降了三四成,主要省在饮食、健身私教、医美上。

500

一位上海网友因为男朋友公司派发的免费物资,同样省下了许多钱。

500

像她们一样的网友其实不少。

一家子一个月能省2000元。

500

一家子一个月能省3000元。

500

更有甚者,像这位江苏网友说的,因为3月的疫情,自己在家里待了半个月,支出变少。

通过一个APP的账单显示,她最多省14000元,最少也能省4000元。

500

这还不算她其他App上的数据,但数额已经够惊人了。

简单看下来,疫情的出现,让他们没地方花钱,于是变相省钱了。

与之相对,很多人痛惜自己的破费。

一位上海网友的微信支付数据显示,4月他环比多花了9000元,主要集中在群里团购的转账上。

500

一位上海网友吐槽,仅仅吃喝上就花了好几千。

500

一位吉林市的网友也用自己的账单证明,疫情期间要每月多消费2000元左右。

500

他们共同提到了隔离期间的团购费用。

大家肯定有所耳闻,买菜价格一度在上海非常离谱。

我刷美团的时候发现一家兰州拉面店还开着,点进去里面不卖牛肉面了只卖洋葱,255块钱15斤。

500

我发群里,大家都希望我把链接同步给他们,他们要抢。

反正已经没有人在乎255块钱15斤的洋葱价格是否合理了。

那两天加了很多团购群,说实话团购的价格挺贵的,五斤猪肉两百块、四斤牛肉三百块、十斤米158是常有的事情。但只要有人敢卖,几乎都是被疯抢。

大家已经基本不去挑菜或是挑价格了,心态都是“这家还能买到猪肉,快来抢。”、“这家牛奶还能团,快去买。”。

500

以前上经济课的时候,有同学开玩笑说自己的恩格尔系数是一。而现在,很多人的恩格尔系数真的变成一了。

因为团购高价,因为这钱好赚,我们也就看到了上海疫情期间的倒卖物资现象。

500

就算没有违法现象出现,封控期间经济成本也在加大。

清华大学等高校联合发表了题为《封控的经济成本有多大》的论文,学者们研究认为,全面封锁会使城市之间和城市内部的工商业成本分别增加67%和144%。

500

突增的成本肯定是要落在普通居民身上的,结果就是他们花钱如流水,事后自我宽慰:

“觉得应该勒紧裤腰带啦,才发现要买不起裤腰带了。”

那段时间谁也看不懂当时上海的物价。

500

当然,疫情期间令人痛彻心扉的开销不只是如此,还有股票、基金。

500

以上就是两股花钱走向的对撞,有人欢喜有人愁,就算如此南辕北辙,它俩也有共同点:

1,恩格尔系数膨胀;

2,不吃肯德基、不喝碳酸饮料、不买新衣服,并不会让天塌下来;

3,隔离启发了人们的省钱意识;

4,上证指数分布于3000点附近。

03.

疫情封城期间有人花销变多了,有人变少了,这取决于你平时的消费如何。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封城期间绝大部分人的收入都变少了。

“4月1日起日起,职能类70%底薪发放,业务类60%底薪发放。”

500

“职能人员、业务管理人员及业务线职能人员,薪资总和(底薪+绩效)4折”

500

想必你也听说过降薪传闻了。

在微博等平台上,随便一搜“工资打折”这四个字,直接出现了大量的打工人的无奈和感慨。

然而,能追讨回来的又有几人。

500

这可能并不是个例。

根据上述论文的研究显示,如果封控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一个月,将使这些城市的当月收入减少61%。

500

这意味着居民们所能挣到的钱自然少了很多。

比之更甚的恐怕就是裁员了。

比如,互联网大厂里的年轻人们开年以来便被裁员消息笼罩。

500

当然为了让他们少点痛苦,一些企业将裁员美其名曰“毕业”。

500

或者“重生”。

500

内卷严重的大厂之外,普通年轻人的谋生也不容易。

4月27日,权威部门对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进行了通报。截至4月27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为23.6%,低收入家庭等重点群体去向落实率为21.47%。

报道指出,(重庆市)33%的落实率在中西部居于前列。

500

也就是说,截至2022年4月17日,1000多万高校毕业生里,75%以上的还没落实就业。

暂时不落实就业,不代表他们最终不会签下三方协议。

特别要注意的是,低收入家庭等重点群体毕业求职更难,如此说来,应届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复杂了。

那么,年纪大的、富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处境怎么样呢?

看看两个新闻。

一个是,

上海的一名女子在找工作时,因年纪偏大屡屡被拒,后来她将自己年纪“改小”11岁。但被人发现了。

女子被处以行政拘留五日的处罚。

500

一个是,

各地建筑业发布清退令,不允许年纪大的男性女性进入施工现场从事建筑施工作业。后来又说,不让超龄员工不能从事建筑施工作业,而工地其他辅助性岗位,保洁、保安、仓管等不受影响。

但工地的保洁、保安、仓管的岗位数量实在太低,可以忽略不计。

500

当然,年纪大也不是篡改身份证年龄的理由,年纪大也不是久留在工地进行高危工作的理由。

这些都在印证了焦虑文学里的那些话:“每个人都活得那么枯燥, 可每个人又都在那么拼命地活着。”

“每个人”指的是普通人。

每个普通人越来越难挣钱,疫情的到来、封控的降临更是加剧。

道理其实很多人都懂。

与之相对,富裕者的情况比较难说,希望不要发生其他国家里的诡异“财富流动”。

根据国际发展及救援的非政府组织“乐施会”一份新的媒体简报,福布斯的数据显示,美国亿万富翁的财富在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增长了62%。 

与此同时,根据劳工统计局的平均时薪数据,工人的工资仅上涨了10%,从2020年3月的28.79美元上涨到2022年3月的31.73美元。

04.

形势逼人,那么,我们不如想一些办法,来避免自己的财富缩水。

这些方法其实挺多,包括但不限于:

记账,存钱,掌握一份能远程工作的兼职,不要轻易辞职,也不要轻易去创业。

500

知乎上,省钱的技巧则更加具体:

有人突发奇想,认为自己借助疫情的生活方式,一年能抠出2平米房产来。

500

有人尝试通过自家阳台自留地种鸡毛菜,来改善伙食,改变消费结构。

500

有人被逼无奈,用起了过期的洗发水。

500

能省点就省点,反正省下的是里子,豁出去的不过是面子。

要知道,疫情中也只有自己能想到照顾自己,而生活本身并不会给出“我要怎么办”“谁可以救救这个生活”的答案。

500

兰小欢教授著有经济学畅销书《置身事内》,此书雄踞豆瓣读书TOP250。

经过洋洋洒洒23万字科普分析后,他在结束语里也不过是深情地写下最后一句话:

“生活过得好一点,比大多数宏伟更宏伟。”

作为脆弱而平凡的我们何尝不该如此呢?

毕竟能做的也只是把生活过得好一点,稍微好一点。

500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