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来,他们从当年的幸存者,活成了生命的强者

5月的汶川,阳光正好,万物生长。红彤彤的樱桃挂满了枝头,垅间的小麦带来了丰收的喜悦,高山花海的缤纷景象更是令人向往。

汶川,一个曾令无数人心痛的地方,如今却让无数人为之震撼。错层的地面、一半倒塌一半残留的大楼、指针永远停留在14点28分的钟表雕像……虽然这里仍保留着部分灾后残垣的印记,但废墟上的家园重建、人们迎接新生活的开始,让我们切实感受到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磅礴力量。

500

14年,弹指一挥间,关于汶川有太多的记忆,伤痛与离别、救援和希望、反思与前行。除了不定期有前来纪念的游客,每逢地震周年,人们常常用文字和照片记录这里的点滴变化。

翻开影像志,我们忘不了那一次“万米高空的飞跃”,忘不了每一次“废墟之间的穿梭”,忘不了每一个“护佑生命的托举”,忘不了无数次“义无反顾的逆行”……回忆,对于巴蜀大地而言,并不意味着揭开伤疤,而是让人铭记,至暗时刻已经过去,希望和光明就在前方。

500

500

还记得纪录片《川流不息》中的那6个孩子吗?14年前,在汶川地震中,他们与其他600多个孩子一同失去了父母。年幼的他们心灵创伤有多大,我们无法用具体的语言来形容。对于从小就失去父母的他们来说,就如同一株幼苗在破土之后失去了大树的庇护,是努力向阳生长还是选择自暴自弃?那段日子,是他们最难捱的时光,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拐点。

500

特殊的人生经历给这些孩子的性格增添了一抹敏感的色彩。面对镜头时,他们会突然情绪失控;吐露心声时,他们会在纸条上写下“你多可怜”的字眼;想念亲人时,他们会写上一封信:“别人说人走了就会变成一颗星星,那我希望天上永远没有星星。”

但也正是这段不平常的经历赋予了他们坚强勇敢的个性。通过自我心理调节,他们渐渐有了自信,积极向上地拥抱生活,并对未来有了美好的憧憬。这6个孩子渐渐长大,酷爱摄影的刘明富拍摄的纪录片拿下了最佳导演奖,从小学习就好的王晰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妹妹王海奕则不甘示弱考上了重点中学,善良懂事的廖岑考上了四川传媒学院,何文东、何美君兄妹一个考上了护校,一个做起了小生意……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从废墟中成长起来的6个孩子,他们比任何人都更深刻地懂得生活的真相是什么,目睹灾难后,也让他们更清楚地知道,今后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纵使天灾面目狰狞,但经历不幸的人依旧要保持乐观和造梦的能力。他们的成长史可谓是汶川重获新生的一个缩影,是巴蜀大地一心向阳、生生不息的生动写照。

相比于高楼大厦的重建,心灵楼宇的重建更趋复杂,如何对抗无常的命运,唯有自己不言败、不言弃,才能真正迎来曙光。就像习主席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的那样,“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走出阴影、点燃希望、收获幸福靠的正是不懈的奋斗与拼搏。

曾在地震废墟中被埋3天3夜、不幸失去右腿的“钢腿女孩”牛钰,面对生活始终乐观开朗,不仅受邀参加上海时装周,靠着一条机械小钢腿,惊艳了所有人,还荣获了第25届“四川青年五四奖章”,她的励志故事点亮了所有残障人士心中的光芒;

500

当年高举“长大我要当空降兵”的小男孩程强,凭借过硬的军事素质走上了天安门阅兵场,并成为了第38任“黄继光班”班长;

500

同样在地震中致残的女孩王睿,凭着一股倔劲和拼劲,奋力挥拍、与命运搏击,勇夺残奥会乒乓球比赛金牌……

500

无论是那6个孩子,还是牛钰、程强、王睿以及无数个地震中的亲历者、见证者们,他们都在努力生活,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记录人生的每一个高光时刻,以积极向上的人生姿态创造一个新的人生记录。

对于苦难,我们不会选择遗忘,对于伤疤,我们也不会刻意掩盖。铭记过去、记录当下,为的是缅怀每一个不屈的灵魂、尊重每一个顽强的生命。

14年过去了,巴蜀大地早已焕然一新,这里的人们也都过上了红火的日子,但“汶川”这个词里所记录的那些人、那些事将会永远成为弥足珍贵的民族记忆,熔铸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中,激扬起砥砺奋进的磅礴力量。正如有句话说的,“我们见证了废墟上的重新站立,也见证了中国力量勇毅前行”。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