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江西,看鄱阳湖!

500

中国

湖泊成千上万

却有一个大湖如此神奇

夏季的它

碧波万顷、烟波浩渺

好似宽阔大海

(请横屏观看,永吴公路大湖池段,堪称“最美水上公路”,摄影师@廖昊)

500

冬季的它

湖面萎缩、蜿蜒细长

宛若一条长河

(鄱阳湖1月与7月湖面大小对比,“高水是湖,低水似河”;一般鄱阳湖最低水位在1月,最高水位在7或8月,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500

这便是坐落于江西的

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也是中国最“善变”的超级大湖

鄱阳湖

它的变化

为万千生灵创造出得天独厚的家园

孕育出中国最繁茂的候鸟天堂

甚至还深刻影响着

千万江西人民的生活

以及亿万长江中下游人民的安危

(头颈白、身体灰的几只白头鹤混在灰鹤群中,拍摄于南昌新建区,摄影师@刘璐)

500

谁创造了

千变鄱阳湖

它又为何能拥有

如此大的影响力?

 01 

山河巨变

一亿多年以来的地质运动

让我国东部大地地层错动

地形因此发生起伏

江西北部

一些古老的丘陵山地

逐渐沉降为诸多大小不一的洼地

它们逐渐连接、扩大

最终形成面积约11000平方千米的

“龙头形”巨大洼地

是为鄱阳湖盆地

(鄱阳湖盆地范围示意,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500

盆地周围

是相对隆升的荟萃群山

庐山、九岭山、梅岭

怀玉山、黄山余脉等

从东、南、西三面将盆地包围

(请横屏观看,庐山和鄱阳湖,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500

自群山而来的溪流

汇聚于中间盆地

流水中裹挟的泥沙

也在此沉积

(金溪湖三角洲,仅作示意,摄影师@冯光柳(F.G.L))

500

再加上

长久以来的地层起伏变化

最终在数十万年前

盆地地势变得南高北低

万水因此难以在此停滞

而通过北边未被群山包围的“缺口”

汇入长江

于是

此时的鄱阳湖盆地上

形成了河网交错的平原

(请横屏观看,永修县马口潦河田园,仅作示意,摄影师@程应明)

500

然而

长江的变迁

改变了这一状况

数万年前

长江九江段主河道

从更北、离盆地更远的地方

南移至如今河道上

一万年前

末次冰期结束

气候渐暖,江面渐高

于是在约2、3千年前

江水开始倒灌入鄱阳湖盆地

大湖的形成

至此开始

(九江市梅家洲,位于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其形成受长江与鄱阳湖的江湖共同作用,于约2300年前开始形成,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500

湖面自湖口向南扩展

至西汉

已形成一片

南北长约45千米的狭长水域

其范围接近如今的鄱阳北湖

是为彭蠡[lǐ]泽

(西汉彭蠡泽范围示意,在这之前彭蠡泽的主体在湖口以北,有观点将其称为彭蠡古泽;本文着重介绍鄱阳湖盆地内的水域形成过程,对湖口以北的水域形态不进行探讨,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500

此后

受气候波动、地层起伏等影响

大湖大幅向南扩张

数十座山峰变成岛屿

大湖名称因此改变

南宋《舆地纪胜》中记载

“湖中有鄱阳山,故名鄱阳湖

其湖绵延亘数百里,亦名彭蠡湖”

大湖之名从此正式变更为

鄱阳湖

(珠湖,位于鄱阳湖东南角;隋末唐初时大湖南扩至此,后因修筑堤坝,成为鄱阳湖众多内湖之一,摄影师@傅鼎)

500

山河巨变、长江变迁

让鄱阳湖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虽然其范围不再显著改变

但是随季节发生的湖面变化

却愈发明显

鄱阳湖乃至整个江西

都位于亚热带季风区

春夏季节多雨

秋冬季节干燥

(江西省各地多年月均降水情况示意,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500

江西群山

拦截往来水汽

五条大河孕育而出

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

人称“江西五河”

五河流域面积

高达16.22万平方千米

可与江西全省比拟

它们共同汇聚于鄱阳湖

在雨水丰沛的春夏

带来充足水源

(鄱阳湖及五河流域范围,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500

与此同时

正值汛期的长江

江面高涨

顶托,甚至倒灌入鄱阳湖

鄱阳湖于是水面渐宽

变成一汪大湖

(图片下方为永吴公路及其相连的吴城镇,摄影师@程应明)

500

之后秋季到来

气候逐渐干燥

五河径流减少

长江水面下降

鄱阳湖水位也持续走低

(秋季鄱阳湖,拍摄于都昌;当水位变低、湖底露出,其上便会遍布湿生植物,摄影师@傅建斌)

500

至严冬

鄱阳湖水位相较夏季下降近十米

湖面面积从约3500平方千米

降为约300平方千米

缩小了十倍以上

通体一片的大湖

“破碎”成众多小湖分散四周

湖底大面积出露

湿生植物繁茂其上

宛若一幅山河画卷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景观;鄱阳湖水位年际波动较大,且水域范围界定复杂,湖区大致可分通江水体、国家蓄滞洪区等;上述面积数据估算于多年星子水文站平均最高、低水位的通江水体面积;若考虑全湖范围,最高水位时鄱阳湖面积可以超过5000平方千米,摄影师@余明)

500

夏季的湖中小岛

也逐渐脱离水的怀抱

重新变成陆中高地

(落星墩,摄影师@泽雷)

500

此时的鄱阳湖

与其称作湖泊

不如视为五河融合成的“超级大河”

在冬日暖阳下

缓缓流进长江

被人们形象地称作

“洪时一片,枯时一线”

(请横屏观看,南矶湿地,仅作水位下降导致湖面萎缩示意,摄影师@廖士清)

500

年复一年

湖光山色轮回变换

鄱阳湖就此成为

中国最多变的湖泊

不仅地貌频繁变化

就连这里的万千生灵

也随着鄱阳湖的脉搏一起

呼吸涨落


 02 

万物生长

富于变化的鄱阳湖

也带来生物栖息地面貌的快速改变

万千生灵得以

“你方唱罢我登场”

可谓热闹非凡

流域宽广的江西五河

将丰富的矿物质元素、腐殖质等

营养物质带入鄱阳湖中

为生灵的繁盛

奠定了物质基础

(河水不仅带来丰富的营养,也将大量的泥沙带入鄱阳湖;枯水时节,多有泥沙高地出露;图中近处为小天鹅,远处是赤麻鸭,拍摄于都昌印山附近水域,摄影师@傅建斌)

500

春末之后

湖水渐多,水温渐涨

水中浮游生物繁殖迅速

湖底水生植物生长茂密

鱼虾蟹贝食物充足

鄱阳湖俨然是一个巨大的

水生生物乐园

其中鱼类多达142种

约占中国淡水鱼类的18%

长江水系的35%

江西省的68%

(请横屏观看,鄱阳湖鱼类资源示意,制图@龙雁翎/星球研究所)

500

500

不论是

数量繁多的鲤科鱼类

青、草、鲢、鳙四大家鱼

还是珍贵的鲥鱼、中华鲟等

都在大湖之中悠然生活

(准备将中华鲟放生于鄱阳湖中,摄影师@孙京波)

500

如此鱼虾遨游、水域辽阔之境

为更高级捕食者的到来

创造了绝好的条件

长江江豚

便是这片水域的王者

也是目前鄱阳湖中唯一的

水生哺乳动物

(长江江豚,有“微笑天使”之称,拍摄于南昌扬子洲,摄影师@廖士清)

500

它们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

数量极少,仅剩1000余头

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也是我国特有的淡水鲸类

堪称“水中大熊猫”

而在鄱阳湖中

长江江豚的数量多达450余头

约占总数的一半

(长江江豚跃出水面,拍摄于南昌扬子洲;上述数据来源于中国农业农村部于2018年7月24日就长江江豚科学考察及长江珍稀物种拯救行动实施情况所举行的发布会,摄影师@廖士清)

500

不过当夏季离去

雨水渐少、湖面渐缩

部分长江江豚和鱼儿

将向北奔赴长江

准备度过严冬

(长江江豚主要分布范围示意,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500

湖面缩小的鄱阳湖

宽阔的水生环境不再

却迎来了另一番湖滩沼泽的

勃勃生机

湖底渐渐出露

原本的苦草、黑藻等

沉水植物逐渐凋零

薹[tái]草等湿生草本植物

焕发新生

(鄱阳湖湿地景观,拍摄于都昌矶山附近,摄影师@傅建斌)

500

金秋时节

芦苇、南荻花开飘飞

又为大地增添了一抹抹白色

(大湖池芦苇,摄影师@刘远庆)

500

秋末冬初

蓼[liǎo]子草、蚕茧蓼、水蓼

则绽放淡红色花朵

将青青草洲点缀出斑驳色彩

(蓼子花海,拍摄于都昌马影湖,摄影师@傅建斌)

500

而在这些变化发生的时候

陆续南迁至此的

万千候鸟

让这里更富生机和灿烂

(请横屏观看,黑尾螣鹬的鸟浪,拍摄于南昌新建南矶山,摄影师@廖士清)

500

它们奔着相对温暖的气候而来

更为了这茫茫草洲中

丰足而多样的食粮

绿翅鸭、赤麻鸭、斑嘴鸭等

鸭类水鸟

在此食用嫩叶、种子

也在湖畔农田找寻谷粒

(绿翅鸭,摄影师@沈俊峰)

500

浅水滩地之处

多有鹤鹬[yù]、反嘴鹬、黑翅长脚鹬等

鸻[héng]鹬类水鸟

取食底栖软体动物

(黑翅长脚鹬,摄影师@沈俊峰)

500

也有白鹤、鸿雁

以及大、小天鹅等

刨挖植物根茎

(白鹤,拍摄于都昌,摄影师@于惠权)

500

还有

东方白鹳、黑鹳、白鹭等

伺机捕食水下鱼儿

(白鹭捕鱼,拍摄于鄱阳县,摄影师@王忠华)

500

鄱阳湖的富足与宽广

让数不清的鸟儿

在此悠然越冬

(冬季大汊湖的大白鹭与远处的四只苍鹭,摄影师@李风)

500

2022年1月

鄱阳湖容纳的

越冬候鸟数量高达

76.6万

是为亚洲最大的候鸟越冬地

堪称“候鸟天堂”

(请横屏观看,新建南矶山的反嘴鹬群;上述数据来自2022年1月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湖区其他自然保护区对整个鄱阳湖区进行的“鸟口普查”监测数据,摄影师@廖士清)

500

待来年三月

暖春将至

万千候鸟将展翅北归

而与此同时

鄱阳湖水位渐升

辽阔的草洲逐渐被淹没

宽广的大湖即将出现

鄱阳湖再次成为水的世界

(鄱阳湖湿地植物季节变化示意;各植被带呈现的是优势物种及其花朵等较典型特征,实际情况各物种展现各自特征的时间并非完全相同,制图@龙雁翎/星球研究所)

500

就这样

鄱阳湖的面貌

在大湖和草洲间轮回不止

其间生灵也随之四季变换

那么

对于生活于此的人们

多变的鄱阳湖

又带来了什么?


 03 

湖畔家园

首先

鄱阳湖历史上的向南扩张

对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影响深远

如今鄱阳湖所在的大部分地区

曾经都未被湖水覆盖

是一片沃土平原

(彭泽县芙蓉农场田园风光,仅作示意,摄影师@傅建斌)

500

人民在此繁衍生息

发展至汉朝

便已设多个郡县

其中的鄡[qiāo]阳县面积虽小

但地处河流交汇的中心地带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地位极其重要

因此该平原也被后世称作

鄡阳平原

(鄡阳平原古城址分布示意,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500

500

之后

湖面向南大幅扩张

平原逐渐被湖水淹没

繁荣且富饶的城镇

皆化为水下遗址

(海昏县海昏侯刘贺墓金饼,墓中共有近500件总重量120千克以上的黄金文物,因浸没水中才使其免遭盗贼窃取,摄影师@侯宇轩)

500

中心平原被淹没之后

人民迁居高处

如海昏县遭受水淹的居民

一部分远迁至

今天永修县城附近的艾城镇

另一部分则迁至附近高处

并发展出江西四大古镇之一的

吴城镇

(吴城候鸟小镇会展中心;历史上海昏县部分地区遭受淹没,民间流传“淹了海昏县,出了吴城镇”;如今的吴城镇不仅是江西十大文化古镇,也是中国候鸟小镇,摄影师@刘远庆)

500

从小变大

向南扩张的鄱阳湖

成为了这片土地的主角

但在宏大的历史变迁之外

鄱阳湖的季节变化

也定义了湖畔居民的生产生活

丰水之际

鄱阳湖是巨大的湖泊

渔业资源丰富

吸引着人们前来捕捞

(鸬鹚捕鱼,拍摄于都昌矶山水域,摄影师@傅建斌)

500

进行水产养殖

(黄鳝养殖,拍摄于余干东塘,摄影师@廖士清)

500

充沛的湖水

足够灌溉

为农田的丰收保驾护航

(珠湖与湖畔农田,摄影师@赵高翔)

500

到了枯水时节

湖面渐渐萎缩

主湖四周的浅碟形洼地之中

湖水尚未干涸

上百个碟形湖由此诞生

许多鱼儿困于其中

是人们冬季捕鱼的好去处

(碟形湖分布图;碟形湖既有自然成因也有人为成因,人们常在其周围筑以矮堤以便冬日放水捕鱼,但是其竭泽而渔的做法,对生态破坏严重;目前多数碟形湖被划在保护区内,并且随着长江十年禁渔的实施,此捕鱼方式已退出历史舞台,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500

此外

在养殖网箱

或是圩[wéi]堤围成的内湖中

人们同样能享受

鱼儿欢腾的丰收喜悦

(进贤青岚湖捕鱼,摄影师@廖士清)

500

而在冬日鄱阳湖

辽阔的“草原”上

丰富的嫩草,广阔的滩涂

提供的则是畜牧养禽绝佳地

(鄱阳湖草原放牛,拍摄于九江都昌县大矶山旁,摄影师@袁文辉)

500

于是

湖涨湖落

鄱阳湖畔四季物产皆丰盛

是为“鱼米之乡”

(晒鱼,拍摄于都昌印山水域,摄影师@傅建斌)

500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丰富的水产和草洲中的鲜嫩绿植

成为湖畔居民饭桌上的常客

正所谓

“鄱阳湖的草,南昌人的宝”

一道藜蒿炒腊肉

便是无数南昌人的心头至爱

更是远方游子们心中

挥之不散的乡愁

(藜蒿炒腊肉,藜蒿即芦蒿,常生长于河岸或沼泽地带,在鄱阳湖地区分布广泛,3-5月是其成长期,也是最佳的采收时期,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500

湖畔田园

更是产出粮食、家禽无数

它们成为了各种美食的原材料

如南昌白糖糕、炒米粉、米粉蒸肉

流浪鸡、共青板鸭、瓦罐汤等

湖畔的饮食特色由此建立

(瓦罐汤,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500

除了物产丰盛

鄱阳湖

还定义了湖畔居民的

出行方式

大湖阻隔两岸

让船舶水运船摆渡

成为不可或缺的出行方式

同时也促使人们

建造桥梁进行连接

(五眼桥,位于湖口,摄影师@康子霁)

500

虽然陆路多受阻碍

但是鄱阳湖

北连长江、南通五河

水路四通八达

航运得以飞速发展

(唐代东南航路江西部分示意;这是一条北入中原、南抵岭南的水路交通大动脉,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500

景德镇陶瓷、鄱阳脱胎漆器等

河畔、通湖河流中上游地区的

江西各地特产

便由此远销南北

(景德镇瓷器生产车间,摄影师@刘志勇)

500

由此可见

鄱阳湖的变化

虽然让人们生活遭遇变迁

却为这方土地带来了

四通八达的水运航路

四季丰盛的水产粮食

鄱阳湖

因此成为江西的母亲湖

但是随着城镇的发展

问题也开始浮现


 04 

大湖危机

大约自北宋以来

湖畔围湖造田之风日渐兴盛

大小圩堤蚕食着鄱阳湖

湖面逐渐萎缩

(珠湖圩堤,左边是养殖水田,右边是鄱阳湖,摄影师@赵高翔)

500

如此情形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仍然持续

仅1954到1976年的短短22年间

鄱阳湖面面积

从5160减少到3914平方千米

减少了1/4

湖泊蓄水能力大减

洪涝灾害频率因此上升

(2020年鄱阳湖特大洪水,拍摄于江西上饶鄱阳县鄱阳镇道杈村;上述面积数据为按照吴淞高程湖口21米水位的测算结果,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500

而这影响的

不仅是鄱阳湖畔

还有长江下游地区

每年长江汛期

鄱阳湖吸纳水量

超过半个太湖的储水量

高达约25亿立方米

这让长江下游地区少受洪涝灾害

堪称“长江下游最后的保护伞”

但鄱阳湖容积的减小

意味着在汛期

江淮、太湖流域等地

将更易遭受洪涝灾害

(鞋山,每年长江汛期,鄱阳湖水位上涨,鞋山从山峰变成岛屿;左滑能看见枯水期的鞋山,摄影师@沈俊峰)

500

500

为此

人们开始合理规划圩田

给鄱阳湖更多的“伸展”空间

此外

随着三峡大坝的建立

汛期长江水位逐渐得到控制

鄱阳湖水患的防治也深受其利

中下游的防洪压力也大大减小

(三峡大坝,摄影师@行影不离)

500

不过

硬币总有两面

三峡大坝的建立

也给鄱阳湖带来了不利的一面

身处长江上游的三峡大坝

拦截了大量泥沙

当水库放水之时

下放的是较为清澈的水

清水相对于泥水的携沙能力更强

因此对河道的冲刷更强

(三峡放水,摄影师@李心宽)

500

每年长达9个月的清水下泄

让长江中下游河床越来越深

长江的水位因此逐渐下降

再加上

每年长江汛期末的10月份

为了满足通航、发电等需要

三峡水库闭闸蓄水

中下游水位因此加速下降

导致鄱阳湖枯水期提前并整体延长

旱灾增多

(千眼桥与出露湖底,摄影师@程应明)

500

另一方面

鄱阳湖一直以来的采砂问题

也让鄱阳北湖的河床不断加深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

加剧了干旱

(运砂船与采砂船,摄影师@泽雷)

500

湿地植被面积因此逐渐减少

往日生机勃勃的冬日湿地

正在持续遭受创伤

(枯水期出露的湖底,拍摄于新建恒湖;年复一年加剧的干涸,会让丰饶的湖沼湿地逐渐萎缩,摄影师@沈俊峰)

500

于是

一项针对性的工程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

正在计划实施

简单来说

它是鄱阳湖与长江之间的

一座大水闸

丰水期

水闸开启,江湖联通

以防洪涝灾害

枯水期

水闸动态开闭,控制水位

以此缓解干旱

从而实现调枯不调洪

(规划中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分布示意,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500

但是实际情况

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新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新的问题

当冬季水位重新变高

将淹没一批现有的湖滩草洲

冬日湿地的植被格局将有所改变

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会影响越冬候鸟的吃食

(白鹤,拍摄于都昌,摄影师@春晓)

500

更严重的是

工程所处之地会成为水路航运的枢纽

大量船舶运行的噪声

会让胆小的江豚不敢靠近

再加上工程的建设压缩了此处

水生生物洄游通道的空间

江豚以及部分鱼类的洄游将受到影响

此外

还有更多难以预知的问题或将出现

(江豚,拍摄于南昌扬子洲,摄影师@廖士清)

500

希望在未来

我们终会找到更好的解决方式

毕竟我们的

生态意识也在发展

科学技术也在发展

这一点

在鄱阳湖其他问题的治理上

已经有了很好的印证

如针对因电网捕鱼、过渡捕捞等

导致的渔业资源枯竭及生物多样性受损

而实施春季禁捕

以及积极响应长江全面禁捕

(出露的湖底与搁置的渔船,拍摄于都昌,摄影师@傅建斌)

500

又如针对居民、农业、工业用水排放

导致的水质污染

而进行污水处理的严格把控

以及建设水文生态站

(昌都的蛇山岛,其上建设有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鄱阳湖水文生态监测研究基地,摄影师@陶进)

500

这就是

千变鄱阳湖

它孕育了生灵、造福了人类

也希望在未来

它能持续生机勃勃

(请横屏观看,夜鹭与一对中白鹭,拍摄于南昌新建区象山森林公园,摄影师@葛红兵)

500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 | 山月楼

编辑 | 所长、云舞空城

图片 | 龙世杰、秦南

地图 | 陈志浩

设计 | 龙雁翎

审校 | 左口、烧烧、郑艺

头图及封面摄影师:廖昊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

[1]谢振东,邵长生,陈立德编著. 鄱阳湖的前世今生[M].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18.06.

[2]纪伟涛, 葛刚, 李海辉等. 鄱阳湖——地形, 水文, 植被[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7.

[3]《江西省自然地理志》编纂委员会编. 江西省自然地理志[M]. 北京:方志出版社, 2003.02.

[4]王晓龙,徐金英编著. 鄱阳湖湿地植物图谱[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6.12.

[5]李林春编著. 中国鱼类图鉴[M].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04.

[6]谢冬明,周杨明,钱海燕著. 鄱阳湖湿地复合生态系统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8.11.

[7]江西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李华栋主编. 鄱阳湖文化志[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4.11.

[8]胡春宏,阮本清,张双虎等著. 长江与洞庭湖 鄱阳湖关系演变及其调控[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7.10.

[9]沈兴敬主编. 江西内河航运史古、近代部分[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1.08.

[10]谭其骧, 张修桂. 鄱阳湖演变的历史过程[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02): 42-51.

[11]黄旭初, 朱宏富. 从构造因素讨论鄱阳湖的形成与演变[J]. 江西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3(01): 124-133.

[12]唐国华. 鄱阳湖湿地演变、保护及管理研究[D]. 南昌大学, 2017.

[13]杨晓东, 吴中海, 张海军. 鄱阳湖盆地的地质演化、新构造运动及其成因机制探讨[J]. 地质力学学报, 2016, 22(03): 667-684.

[14]董延钰, 金芳, 黄俊华. 鄱阳湖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对形成演变过程的示踪意义[J]. 地质科技情报, 2011, 30(02): 57-62.

[15]胡振鹏, 葛刚, 刘成林, 陈伏生, 李述. 鄱阳湖湿地植物生态系统结构及湖水位对其影响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9(06): 597-605.

[16]胡振鹏, 葛刚, 刘成林, 陈伏生, 李述. 鄱阳湖湿地植物生态系统结构及湖水位对其影响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9(06): 597-605.

[17]刘馨, 郝玉江, 刘增力, 王克雄, 武明录, 王丁. 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调整建议[J]. 水生生物学报, 2020, 44(06): 1360-1368.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