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关税新政,达到“贸易战”的程度了吗

近来,“贸易战”成为了国内外舆论的一大热词。随着特朗普正式签署命令,将于15天后对美国进口的钢铁和铝分别征收25%和10%的关税。而在此前,特朗普所挑起的“贸易战”对全球市场带来的恐慌情绪已经开始蔓延。

那么,“贸易战”真的要来了么?笔者认为,面对不确定的特朗普政策,我们更有必要首先澄清确定“贸易战”概念,并且应慎用这个概念。只有认清现象背后的实质,才能避免过度轻敌或反应过激,进而采取恰当的政策。

500

为何要慎用“贸易战”概念?

贸易冲突是国际冲突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各国由于国家利益的分歧在贸易领域进行的对抗性活动。贸易冲突依据烈度的不同分为不同的层次,国际贸易的冲突从低烈度到高烈度可以分为四个层次:贸易摩擦、贸易交恶、贸易战和贸易灾难。

可以从这几个维度衡量以上四个层次:国家政策变化情况,即贸易冲突参与各方的对外经济政策有无剧烈变化;国际贸易关系变化情况,表现为国际收支情况有无剧烈变化;关税水平变化情况,包括某一行业关税变动情况,有关税变动的行业的数量水平等。贸易摩擦,表现为国际收支失衡,是国际贸易中的普遍现象。但如果没有及时处理贸易摩擦,一国就会倾向于在特定行业进行保护性贸易政策,导致两国贸易交恶;如果贸易交恶持续较长时间,保护性贸易政策从特定的行业拓展,同时高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就表明两国进入了贸易战阶段;贸易战实施到一定阶段,各国进而打响货币战,形成区域性货币集团,严重世界经济秩序,导致贸易灾难,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就属于贸易灾难的范畴。

由此可见,不是所有的贸易冲突行为都可以称为“贸易战”。笔者认为,特朗普在1日推出的贸易新政,关税调整幅度较小,涉及的领域比较集中,虽然不排除特朗普政府在后续政策中“加码”的可能性,但从目前政策来看,还没有达到“贸易战”的烈度。

500

谨慎使用“贸易战”一词,不仅是在学术方面严谨的表现,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为“贸易战”一词是一种心理暗示,可能会导致市场恐惧,造成市场恐慌,进而损害市场秩序。现实中,市场主体确实对“贸易战”一词极度敏感。在特朗普的关税新政尚未达到“贸易战”烈度的情况下,市场主体纷纷逃离股市,转而买入安全避风港资产。在特朗普扬言进行“贸易战”之后,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340点,至24269点,跌幅为1.4%;标普500指数下跌0.9%,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也下跌0.9%。

另外,“贸易战”可能导致社会不安。滥用“贸易战”这种表达方式,对社会秩序也会造成不利影响。欧元区是特朗普此次“关税大棒”的重点关注地区。“贸易战”这种表述方式很有可能加剧欧洲社会的恐慌情绪,加剧欧洲民粹主义的蔓延。

最后,“贸易战”如果被泛化使用会影响国家层面的决策。如果过高地估计对方贸易政策的烈度,可能会造成两种政策后果:一是妥协,被迫调整政策,贸易利益受损,对方则通过烈度低于贸易战的贸易政策实现了收益的最大化;二是对抗,采取更加激烈的政策加以反制,从而导致贸易领域的“安全困境”,导致真正的“贸易战”的到来,从而形成“自我实现的预言”。

面对“贸易冲突”,我们怎么办?

虽然特朗普目前的贸易政策还没有达到“贸易战”的烈度,但是这不代表我们可以掉以轻心。相反,我们更应该对“贸易冲突”保持警惕。一方面,积极采取措施,减少美国的“关税大棒”的危害;另一方面,改善国际贸易,从冲突根源下手解决贸易冲突。具体而言,我们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500

——促进中美商业合作,把共同蛋糕做大。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中美经济摩擦有增加趋势这一大背景下,我们更应该集中力量做大中美合作的“蛋糕”。只有把蛋糕做大,才能把蛋糕分得更好。在美国战略精英对华舆论不利的情况下,我们要更多地促进中美商界合作,推动中美创新合作、地方合作、第三方合作,吸引美国商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利益共同体,巩固中美合作的经济基础,降低“贸易战”的可能性。

——改善贸易结构,提高贸易质量。贸易结构是导致国际贸易冲突的根源之一。对于中国来说,在出口方面,要改变传统对外贸易结构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局面,调整经济结构,向产业链中高端延伸。一方面要深入贯彻落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另一方面要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进口方面,调整进口结构,使进口贸易与产业政策相适应。一方面,在不伤害国内产业发展的前提下,增加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并鼓励进一步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另一方面,削减甚至禁止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用商品的进出口。

——促进进出口平衡,保持国际收支稳定。国际收支失衡是国际贸易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对美国的巨大贸易顺差,虽然是很多原因造成的,但确实客观上给了美国挑起贸易冲突的机会。2017年5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宣布中国将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促进进口,进而改善国际收支,最终对内促进供给侧改革、对外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促进从包括美国在内的国家增加进口,是当下防止“贸易战”、消解贸易冲突的重要手段。

(作者关照宇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何泉霖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实习生。)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