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再也不是世界最大港,但这本来也是上海“借”的

比较世界各大港口的排名变化总是一件有趣事。香港海运港口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香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同比下跌5.4%,至1964.1万标准箱(TEU),是两年来最差表现。而上海去年的吞吐量预计超过4200万TEU,是香港的两倍多,连续九年世界第一。

自2004年让出全球最大集装箱港“宝座”后,香港排名一路下滑,到2016年已跌至第六位,跌出了“2000万TEU俱乐部”。

2017年,香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同比上涨4.8%,努力爬回到第五名。但是根据中科宇国科学院此前预测,2018年香港在全球集装箱港口的排名将从第五位退居第七位,前二十大港口中,只有香港出现负增长。

500

东亚地区主要港口的集装箱港口发展

1历史的偶然:成为航运中心

《南京条约》后,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辟为自由港。转口贸易是香港的起家本领,地位极为突出。从1841年到1950年,香港是一个单纯的转口贸易港,转口贸易一向占贸易额的八九成。同时,内地对香港的转口贸易也是内地对外贸易的组成部分,据中国旧海关史料,从十九世纪70年代起到二十世纪30年代,对港出口平均占内地出口的28.32%,从香港的进口占内地进口的30.58%,均居首位。香港本身无法生产、消费如此巨量的货物,主要作为转运港口。

20世纪30年代,对香港的进出口贸易完全融入了中国国内贸易,受大萧条下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美国收买白银法案的影响,实行银本位的香港汇率大幅波动,外贸不景气,经济更加依赖内地,由于运输条件、服务等固有优势,香港在中国外贸和华南地区的枢纽作用明显,不仅仅是之前西方向中国及东南亚倾向商品、攫取原料的基地,也是中国乃至亚洲贸易的关键节点。

在这样的地位下,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啥香港海员罢工、省港大罢工都是值得进历史教科书了的大事了。

500

1925年7月3日,省港罢工委员会成立,左五为苏兆征,香港海员出身,后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二战后,香港更进一步发展成为世界最大转口港及航运中心。这里有几个机遇: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货运量增加,为船东提供了迅速发展商船队的机会;远东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港口设施、远洋运输尚未发展起来,货物需中转;中国内地与台湾、南朝鲜、印尼等因政治原因无法直通等。

具体到内地和香港的贸易,解放战争期间,进出口货物主要从香港转口,香港也依靠转口贸易医治战争创伤和带动经济发展。新中国成立头两年和朝鲜战争初期,内地经济恢复和抗美援朝所需的大部分外来物资靠香港转运。但1951年后,由于中国被禁运和香港工业的发展,香港转口贸易在内地外贸中的地位开始下降。

50年代,转口贸易占香港总出口的比重下降至约30.4%,60年代降至约20%。而大量躲避战乱的内地人口逃往香港,丰富的廉价劳动力为香港发展出口导向型加工业奠定了基础,香港成为制造业工厂。

50年代中后期,香港对外贸易实现了从转口贸易为主变成以产品加工出口贸易为主。1959年,香港出口总值为33亿元,其中本地产品出口值为23亿元,占70%,转口贸易仅占30%。进入60年代后,香港面向国际市场的纺织、成衣、塑胶、玩具以及电子等工业蓬勃发展,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增长速度越来越快:这个时期香港本地产品出口在总出口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80%左右。

70年代香港本地产品在总出口中的比重一直在70%以上。同时期香港转口贸易也从恢复走向迅速发展,平均每年递增率高达22.28%,超过同期香港本地产品出口18%的年平均增长率。 

香港的转口商品在50年代以前是以农副土特产品为主,主要是中国内地产品经过香港转销东南亚各地。随着中国内地和香港邻近地区工业的发展,工业制成品转口逐渐增加。

不过一直到80年代前,内地都在香港转口贸易中所占比重不大。1959年香港对内地转口金额为1.05亿港元,占香港转口比重10.54%,居第二位。1979年,转口金额虽然增加到13.15亿港元,但比重却降至6.6%,退居第六位。

1980年情况发生很大变化,当年香港对内地的转口金额增至46.42亿港元,比重急升至15.44%,跃居香港转口的第一位。到1986年,转口金额达到408.94亿港元,比重跃升至33.4%。六年间转口金额增长近七八倍,平均每年递增率高达43.71%。

当然这是因为内地改革开放,而此时香港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大量港商把工厂移向劳动力廉价、原料供应丰富的内地,香港的加工贸易也逐渐由本地加工为主向异地加工为主发展。

大规模的异地加工带动了原材料和产成品的转口,形成了“中转贸易”与异地制造程序相结合的新模式,香港作为转口贸易港的地位和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和加强,转口贸易迅猛发展,在整体出口值中比重逐年上升,平均每年以2.75%的速度增长。

在内地因素的推动下,转口贸易占香港总出口的比重开始大幅度上升,到80年代后期,转口贸易额占香港总出口值已超过一半。1980年香港集装箱吞吐量达147万TEU,超过日本神户,成为世界第三大集装箱港。

1986年,香港赶上美国,港口吞吐量达229万TEU,跃居世界第二;1987年增加到345万TEU,超过荷兰鹿特丹港,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港。

紧接着的1988年,香港年转口贸易额高达2754亿元,比上年增长51%,一举超过香港本地产品出口,所占比重达到56%。

此后香港转口占出口贸易的比重继续提高,1991年达70%,使香港的对外贸易由60年代以来以香港本地产品出口为主再转为以转口贸易为主。

90年代香港与内地转口贸易的增长速度仍然很快,1991年,内地经香港转口海外的贸易值比上年增长38.2%,海外经香港转入内地的贸易值比上年增长31.3%。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经香港转口的目标都以中国内地为首要市场,内地在香港转口贸易中已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台湾转大陆商品占其经香港转口总值比重高达80.5%,香港已成为大陆开展对台贸易、发展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重要通道。1994年,占香港总出口81%的转口贸易(1215亿美元)中有92%(1113亿美元)与内地有关。而香港本地产品出口总值持续下降,在整体出口中的比重也随转口贸易的迅猛发展而继续下降,从1980年的70%下降至1993年的21.3%。港产品出口的明显下跌,反映出口结构续向转口及离岸贸易转移。

500

而1992年之后,香港港集装箱吞吐量一直雄居世界集装箱港的“龙头”地位,到2000年,香港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已达1810万TEU,是全球最繁忙的集装箱港。

另一个转折也悄悄来临,1990-1995年香港的集装箱吞吐量保持两位数的递增率,1995年以后多数时期只有一位数的递增率,2001年第一次出现了负增长——这是在1998年的金融危机年份也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2历史的必然:被上海、深圳等挤下

原因不用多说,内地经济腾飞了,经过二十多年积累,内地港口的竞争力也上来了。

以香港旁边的深圳为例,深圳港的吞吐量1990—1998年间年均增长率为67.2%。1999年,深圳港的集装箱吐量列世界第11位,不如香港的1/5,但是继续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疯狂增长。同时,航运配套服务在不断改善,能力日益增强,香港不得不在迎接新加坡、高雄等港口挑战的同时,面对来自内地的深圳、上海等港口的分流压力。

世界航运业这时也在深度调整之中。集装箱船舶的大型化和航运联盟的成立,使集装箱航线分化为干线和支线,集装箱港分化为枢纽港与支线港(或喂给港)。某港一旦被船运公司选为枢纽港,吞吐量可成倍增长。但是一个地区最多只有一个枢纽港,随着超大型船舶的使用,干线船舶挂靠港口布局更加合理,枢纽港的密度下降,原先的干线港沦为支线港。如由马士基和美国海陆联营的欧/亚航线,1999年3月改挂费利克斯托港,南安普顿港因此每年流失8.5万TEU的吞吐量。

原本,在南中国的海岸线上,香港是无可争议的集装箱运输枢纽港,深圳港等其他华南港口只是它的喂给港。然而1999年6月,MSC亚/澳航线在华南港口群中选择深圳港的凯丰码头为其唯一挂靠港,香港成了深圳港的喂给港,打破了航运界的思维定势,这也打响了两地枢纽港的争夺战。

港口自然还要比拼腹地,这是港口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相邻港口的腹地重叠程度很高。而一段时期内,腹地的货源是有限的,一个港口的兴旺往往意味着另一港口的衰落。

深圳港的直接经济腹地包括深圳及珠三角,间接腹地包括广东省内其他地区及临近的湖南江西,还可以继续向云贵川等地延伸。1999年,深圳港的集装箱箱源中,深圳市占35.9%,广东其他地区占46.8%,省外占7%,国际中转占10.3%。

问题来了,香港的腹地跟深圳几乎重叠的。之前由于海峡两岸长期不能直航和内地沿海缺少设备优良和集、疏运系统先进的港口,致使这些地区的货物多在香港中转。但这种局面已经改变,而1999年香港集装箱吞吐量的增长主要来自珠江流域内河贸易的贡献,这意味着广州、深圳等港口很容易截流。 

制约内地港口业务的软环也逐步改善,比如港口的管理与服务等等。装卸工人数量直接反映了港口装卸效率的高低、管理服务水平的高低,2000年时全港只有0.16万人负责装卸,集成化规模化程度在内地之上,当然这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就是成本。

500

2004年亚洲各大集装箱码头的处理费用

而随着内地调整航运政策,放松市场准入,允许外国航运公司从事中国对外开放港口至外国港口间的海上运输,国际大班轮公司纷纷涌入内地,通过内地设立的分支机构,组织集装箱货物经内地港口直接付运。这都直接威胁了香港的中转枢纽的地位。

现在,上海港成为国际集装箱运输枢纽,长江流域的集装箱运输从原本的喂给向香港、神户、釜山转向了上海港,还有宁波港和南京港等一票外围的副中心——宁波港2018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集装箱港,仅次于上海和新加坡,同时还是全球货物吞吐量的唯一10亿吨级大港。

而广东地区以珠三角港口为主的港口群,对香港的影响更大,主要是深圳港、广州港的分流竞争。原本地各省市的货物到香港,陆路运输都必须经过广东省,内河运输和大部分沿海运输必须经过深圳,现在,都到了广州和深圳了,那为啥还要去香港呢。

还有一个历史的尾巴:随内地国际贸易的发展,内地一般贸易出口(指外贸企业直接收购货源出口,其货源不以进料或来料加工、来件装配为前提的一种贸易方式)对香港的利用也大大减少了。

自2001年开始,以广州港和深圳港为主体的广东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GDTEU)直线上升,增长速度快于香港(TOTLTEU)。

500

而对于港口货运处理量,1998年始,广东沿海港口处理的货运量(GDTON)的增长速度就快于香港港口,到2000年已超过香港港口货运处理量(TLTON)。

500

可以说,自2001年始,经香港港口转运逐渐向内地港口直接付运发展。

之后的情形就不具体描述了,看这张长图表吧:

500

更具体的香港排名变化

500

3总结

看看最近两年的世界前20大集装箱港排名:前10名都在亚洲,9个在东亚,7个在中国,6个在中国内地。

500

2018年数据系基于1-9月份数据预测,大多数已经确实。

如果按照“发展驱动力”区分,集装箱港可分为腹地型、中转型和复合型。鹿特丹、汉堡、洛杉矶等是腹地型;新加坡是中转型,处于世界集装箱三大航线之上且是天然良港。香港与新加坡类似,是依赖于中转而发展起来的,这与世界三大经济区中东亚经济区相对比较破碎,区内的经济联系主要是靠海运来完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500

2016年世界前50大集装箱港口的分布

21世纪之前,香港有它的辉煌与光荣,但是,这是历史的偶然,当时几乎是全国货物向香港的状态;如今,内地经济的发展,航运业蒸蒸日上,香港的地位相对衰落了,但是,这不是香港作为一个港口哪里做错了。 也可以理解为,香港的“第一”原本就是从上海这个中国交通枢纽借走的,如今,还回来也是历史的常态。

(作者:豆农)

谢谢各位阅读本文,马前卒工作室将给大家带来更多精彩原创文章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