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李家超的竞选口号

500

出品 | 外宣微记

           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全文请申请授权     

5月8日,李家超当选香港特区行政长官人选。与此同时,他的竞选口号「我和我们 同开新篇  We and Us  A New Chapter Together」备受各方关注,尤其是“We and Us”部分引发网民热议。

5月7日,李家超竞选办公室专门在Facebook账号发帖解疑释惑。

500

昨日亦有读者私信文刀,希望谈谈对口号中“We and Us”部分的看法。

单从英文文法角度去审视,"We and Us"的确有点怪怪的,但是,作为竞选口号,文刀君比较认同这一"奇怪"表述的内在逻辑。

诸位要知道,在政治话语中,尤其是西方的竞选话语中,第一人称代词"I"与"We"承载着一定的政治功能,有时候被称为"political pronouns"。

具体而言,竞选人频繁使用"We"主要有两个作用——“inclusive”  与 “exclusive”。

"inclusive"就是李家超竞选办公室贴文中所说的"大家一起,无分你我"。诸位留意一下西方政客的竞选演讲,他们经常把"We"挂在嘴边,比如特朗普常说"We have to have strong borders",目的是拉近讲话者与选民乃至全体国民的距离,把自己融入选民乃至全体国民之中,打造一种"togetherness""solidarity"的亲和形象。

虽然"We and Us"听着有点怪,但作为"政治代词"的"We"一定是竞选团队不忍舍弃的。若换成"I"或者"you",更不可接受:"I and Us"不免略显自恋,"You and Us"有制造对立分离之感。

在政治话语中,"We"亦可发挥"exclusive"功能。比如,拜登竞选时曾说:We can change this. I promise you on day one, I will.

此处的"We"具有鲜明的排斥作用,指向支持拜登的选民以及拜登自己的党派,言外之意是,竞争对手特朗普那拨人不行!后面的第一人称"I"则是凸显个人的"领导力"。2007年,曾荫权竞选连任香港特首时,以"I'll get the job done!"作为竞选口号,大概也是突出个人领导力。

好在,李家超是本次选举唯一候选人,其竞选口号"We and Us"可直接面向全港市民,代词"We"的"exclusive"功能倒毫无用武之地了。

仅供参考。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