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人生故事,比她的小说更值得读

500

水姐 | 文  

500

前几天看到中国青年报对于上海“电话亭女士”的报道,颇为感慨。

4月1日,她被附近居民发现住在电话亭;4月29日,她带着她的狗离开了。其实她1月就住过这里,从小年夜住到农历十五。来去几乎不打扰任何人,谁也发现不了她。她的生活简单到只要找个插座烧开水,或者去派出所接点水,领点小零食点心或者偶尔的盒饭就能过下去。方便的时候是用环卫工人给的黑袋子。她没有接受更多救济,觉得越简单,就越不欠别人,反而可以洒脱地活着。她说,“我这个人活得很简单,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她理解赶他的人,也感谢帮她的人。这是静态上海运行模型下的一个更极端的挑战生存的模型。

我想起来晚年在美国独居近三十年的张爱玲(1920~1995),她的生活也极其简单。她死的时候都没有人发觉,房东太太也是在之后几天才发现的。据她的朋友林式同回忆,“张爱玲是躺在房里唯一的一张靠墙的行军床上去世的,身下垫着一床蓝灰色的毯子,没有盖任何东西……”“张爱玲没有家具,没有珠宝,不置产,不置业,对身外之物,确是看得透,看得薄,也舍得丢……”“她不执着,不攀缘,无是非,无贪嗔,这种生活境界,不是看透看破了世事的人,是办不到的”。

是啊,孤独的女性修炼的平和和韧性,真是无敌啊。

500

我这篇写张爱玲,当然也是因为,她80年前就写过“封”态下的大上海。

那个短篇小说写于1943年,叫《封锁》:“这庞大的城市在阳光里盹着了,重重地把头搁在人们的肩上,口涎顺着人们的衣服缓缓流下去,不能想象的巨大的重量压住了每一个人。……封锁开放了。‘叮玲玲玲玲玲’摇着铃,每一个‘玲’字是冷冷的一点,一点一点连成一条虚线,切断时间与空间。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整个的上海打了个盹儿,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

张爱玲最厉害的是,把大的和小的关联,这种鲜明的风格,哈佛大学王德威有一个形容,叫“私语江山”——我跟你说的是悄悄话,却道尽了时代江山。

看来,文艺这东西,要花个几十年,上百年,才会有点真正的隽永的味道。那些鲜活的描述被密封起来,80年后重现,打开的那个瞬间,你的所有感官都被惊到了。

据说,也是这篇《封锁》,让胡兰成对她打心底里欣赏。你看,真实的人生,居然是靠虚拟的文字,把灵魂拉近,再把身体拉近的。虽然这个婚姻最后带来的可能是劫,但是放在张爱玲身上的这种爱而不得,更有戏剧性。她的人生本身就比她的小说更精彩。

她自己描述的,“如看完了早场电影出来,有静荡荡的一天在面前”(另一个表述是:看了早场电影出来,面对满街大太阳,剩下的大把光阴却不知如何打发)。

我最近总有一种感觉,经济社会静止了,只有人生还在生长着,命运的演化就有一种杂草丛生的感觉,更多的生离死别被放在大舞台上。现在人们住在小区里,邻里关系从没有这样紧密过,大家又只能在线上说话、传画面,于是有什么怪异魔幻的事马上都传播出去,不断刷出街道圈、区圈、市圈,两三个小时就能引爆一个事。无论住在多么贵的房子里,盛着的还是普通版本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何况现在的生离死别数量可能是两三倍于平日。青年节,那个91年的美女记者的死,人们的惋惜感是那样强烈。

最近几日,月亮都是傍晚时分到八九点钟特别明亮。我经常在小区边跑五公里边看天际的月亮。想起了张爱玲的一句话,“晚烟里,上海的边缘微微起伏,虽没有山,也像是层峦叠嶂。我想到许多人的命运,连我在内的,有一种郁郁苍苍的身世之感。”连张爱玲,这个有着贵族血统和绝世才华的人,都拥有如此苍茫的人生。

上海这个地方呢,虽然伤难忘,但伤好得似乎很快。因为改变日新月异。城市那么大,什么人都有,什么样的人生也都有。

500

500

张爱玲的人生故事,比她的小说更值得阅读。

李鸿章的女儿,李菊藕(1866~1912),是张爱玲的奶奶。而爷爷也是晚清名臣、船政大臣、学者张佩纶(1848~1903)。袁世凯曾说,天下翰林真能通的,我眼里只有三个半,张幼樵(张佩纶)、徐菊人(徐世昌)、杨莲府(杨士骧),算三个全人,张季直(张謇)算半个。

张爱玲这样评价爷爷奶奶,他们的关系仅是属于彼此,一种沉默的无条件的支持,看似无用、无效,但却是张爱玲一辈子都追求不到的。李菊藕,1888年22岁的时候,嫁给了40岁的张佩纶当继室夫人。8年后生下张志沂(1896~1953),也就是张爱玲的父亲。在张志沂7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37岁守寡。张爱玲还有一个姑姑,叫张茂渊(1901~1991)。

古代的那些所谓佳偶天成,主要是流露出来的细节和琐碎太少,都是粗线条的“大美好”。但其实,人是活小生活、小细节、小转折、小拐弯的,总是有很多弯弯绕绕的。张爱玲懂,哪有那么多别人描述的美好啊,怎么她去亲自体味过的,都不一样啊。胡兰成说张爱玲能够破坏爷爷奶奶的佳偶天成的佳话,才写得好小说。

张爱玲父母的结合,则是从小定下的娃娃亲。母亲是黄素琼(1896~1957),长江水师提督的孙女,但其母亲是小妾。父母二人性格迥异。李菊藕把男孩当女儿养,把女儿当男孩养。所以,张志沂是温和的,传统的,在压力面前是寻求依赖和躲避的;而黄素琼虽也是裹着小脚被培养的,但她内心勇敢,懂得试探和冒险,在压力面前会积极进取,对于现实的无奈可以忍让,但最后的结果就是不妥协。

这对小夫妻在上海结婚后,跟张志沂同父异母的哥哥家处不好,于是分了家。张志沂获得了安徽、天津、河北等地大宗土地,和南京、上海等地的多处房产。随后,当张爱玲2岁(当时还叫小煐),弟弟1岁的时候,他们举家去了天津。因为张志潭,张志沂在天津的堂兄,时任交通部部长,给他谋了在铁路局做英语秘书的职位。

在这样又有家底又有稳定事业的底色里,张志沂志得意满,逐渐有了酒肉朋友,也有了风流韵事。一个人的自然而然,成了另一个人的忍无可忍。黄素琼忍受不了,和她小姑子张茂渊,一起去了国外游学。这个28岁的女人走了,改名黄逸梵。但他们当时并没有离婚。

张爱玲从小也不是母亲亲自带的,而是保姆带的,所以,并没有缺失的感觉。张志沂当时喜欢的姨太太叫老八,比他大。老八后来搬进来住,跟张爱玲的关系还是融洽的。她那时候也读了父亲很多的旧式藏书,父亲给他的影响力就是中式传统文化底蕴。那边,她母亲一双小脚学游泳,结交人脉,甚至学画拜了刘海粟、徐悲鸿为师。

张爱玲8岁的时候,姨太太老八跟父亲闹得不可挽回之后,走了。然后,她母亲回来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千疮百孔,扑朔迷离,变幻莫测,但人们有时候又会追求踏实的规律。

母亲回来之后,张爱玲是生疏的,总是怕行差踏错,明明是最亲的人,有时候也只能说些套话。套话总是没有错的,但是充满了距离感、还有相互试探和揣测。母亲让她画画(她对颜色极为敏感)、练钢琴、学英文。甚至还请来白俄钢琴家教她。作为具有反叛精神觉醒的女性,她愿意培养女儿,而不是儿子。她让她读黄氏小学,给她取名Eileen,所以转换成中文就是爱玲。

这对父母把自己的所爱和经验,都投入到了这个女儿身上。他们最后还是离婚了。女人其实还是想给男人机会的,无论多强势的女人,都会试图挽留一下男人。但男人一度试图改变自己之后,还是会回到惯常的轨道上去,抽大烟,逛窑子。人如果不是经历生死劫,再从绝望中生出一个新我来,是不会真正去反思自己的生活的。

这个新式女人还要往家里贴钱。可能钱在关系里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也会成为最后一个决定性原因。因为它一般是最表象、最直接、最粗暴的原因。她对他说,“我的心已经像一块木头了”。张爱玲10岁的时候,父母离婚了。张爱玲和弟弟都归父亲,不过母亲加了一个条件,女儿的所有教育都需她同意。因此后来,张爱玲去读了圣玛利亚女校,也是母亲的主意。

11岁的时候,她就能跟父亲谈论红楼梦后40回到底是谁写的问题。她的偶像是曹雪芹和胡适。胡适就提出那是高鹗续上的。那时候她就尝试写《摩登红楼梦》,回目都是父亲帮忙拟的。父亲虽然还是吸大烟,但那几年,他关在自己的书房里。

母亲的来来去去中,她体悟到人生最初的荒凉。她12岁时就能写下:人生聚散,本是常事,我们终有藏着泪珠撒手的一天。

直到有一天,张爱玲的父亲赚到了一大笔钱。其实人的感情有时候真的是自己的钱及信心决定的。因为有钱了,所以可以再婚了。有人来介绍了,而且对方来头不小,是孙用蕃,民国大总理孙宝琦的女儿,人称“孙七小姐”,孙家的亲家里也有李鸿章的后人,盛宣怀的后人和袁世凯的后人。孙用蕃17岁跟表哥恋爱,相约自杀,但男的后来怂了,最后女的对感情也绝望了,三十多岁都没嫁。也是个坎坷的人,所以也爱抽大烟。

有了这个后妈之后,张爱玲的内心动荡程度加深了。

16岁,她中学毕业。后母不肯支持学习钢琴。所以,她就开始了用画画赚稿酬,画的就是家里的纷争,还登在父亲订阅的《大美晚报》上。本来姑姑是可以赞助她的,只是姑姑被两个官司掏空了身家,第一是要去捞李鸿章嫡长孙李国杰,对,她爱上了这个表侄子。还有一个是跟同父异母的哥哥张志潜争夺宋版书。她还用掉了黄逸梵托她保管的古董身家。

不过母亲又回来了,每个关键时刻,这个母亲总能出现,支持她一把。她瞒着父亲和后母,每天补习,考上了伦敦大学,还是远东第一名,妥妥的第一名。知道这个消息后,她被后母和父亲打了。还被关起来了。

对,真正封闭的日子来了。有些人有更深的厌世感和求死欲,而有些人的求生欲会更强。张爱玲属于后者。她等着有一天能逃出去,去全新的世界里去。

她后来终于等到了可以去留学的日子。去了香港,在港大,她收获了一种欣赏和保护,来自佛朗士教授。她学习很好,甚至还获得了800港元奖学金。而母亲却认为这是她的卖身钱,过了几天就在牌桌上输掉了这些钱,刚刚好,就是800元这个金额。她从小都在努力地爱着母亲,在她这么努力证明自己还被践踏之后,彻底对母亲失望了。

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其实,最亲近的人带来的那种最深的伤害,能使得信任世界彻底崩塌。于是世间的其他挑战,都显得可以忍耐,包括战争、破产、动荡等等。她有这样的精神疫苗,去看待世事变迁。但她比所有人都明白,往后,好好活着,比什么都重要。于是,她的所有伤都将康复得特别快,因为人生还有不少痛苦和磨难要受,不快怎么行。

500

500

香港留学期间,都是战乱的氛围。其实外部再动荡再魔幻,对于内心本来就无皈依的人来说,其实都还好。外部环境影响人的程度也是分圈层的,都打仗了,她的有些同学们担心的居然是不能再有好的衣服穿了。

《谈看书》里说:事实比虚构的故事有更为深沉的戏剧性,向来如此。

恐惧之中,人们都在寻找更踏实可靠的东西。她想回上海。因为那里有温暖和希望。

她要挟一位教授,这位负责伤员口粮的教授,有贪污行为。所以她搞到了非常难得的船票。

“上海不是个让人看的地方,而是个让人活的世界。对琵琶而言,打从小时候开始,上海就给了他一切的承诺。而且都是她的。因为她拼命回来,为了它冒着生命危险……上海与她自己的希望混融,分不清楚,不知名的语言轰隆地合唱,可是在她总是最无言的感情唱得最嘹亮。”

“现实这样东西是没有系统的,像七八个话匣子同时开唱,各唱各的,打成一片混沌。在那不可解的喧嚣中偶尔也有清澄的,使人心酸眼亮的一刹那,听得出音乐家的调子,立刻又被重重黑暗拥上来,淹没了那点了解。”

重的是时光,轻的是命运。困在时间里,重重地瞌睡着。

她回到了圣约翰大学就读。逃脱了父亲和后母4年,经历了生死,她也原谅了父亲。

她的创作倒是越来越顺利了,成了沪上有名的作家。后来胡兰成看了《封锁》,又见了她之后,便因她的贵族高冷气质喜欢上了她。胡兰成总是打造自己的爱妻人设,总是那么有女人缘。张爱玲是另类,弥补了他生命历程里与有贵族文化传统有一段机缘和密切关系的对外PR部分。胡兰成爱张爱玲的时候,每次从南京回上海,都不先回家,而是去张那里说一声,我回来了。后来追到手,娶到了之后,便不再珍惜,去武汉有周训德、去温州有范秀美。她去温州找他,他总是推脱不见或者催她早点回家。张爱玲终于失望了。

胡兰成对张爱玲曾是疼爱的,非常慷慨过的,他给过她一大笔钱。因为她需要尝还她母亲,出一口心里的怨气。不过她母亲最后是不收的。

张爱玲回到上海,导演桑弧让她写剧本,他们合作的《不了情》引起了轰动。后来她又尝试了一些剧本创作。桑弧跟她也有一段爱恋。

1955年,她以难民身份去了美国。后来遇到了同是作家的赖斯。跟他结了婚,赖斯病了,她照顾他好多好多年。再后来,她便一个人写作、生活了。

她孤身一人活在异国他乡,唯有从回忆里寻找到片刻安稳妥帖。她连看到某个地方公寓像上海,都感到极大的快乐。

上海的故事总是那么多。…………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