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建立“增值型消费”社会

近日,国务院发文,为了进一步促进消费,推出二十项举措,从多个领域提出加强,改善消费的政策建议,引发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这个“二十条”出台十分及时,具有针对性强,效果快的特点,收到不少基础企业和地方机构的欢迎。

从去年开始,中央和国务院就一再强调我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主要有三点,首当其冲的正是“消费意愿减弱”。这个判断真是切中要害,因为在研究任何与经济有关的问题时,都离不开“消费”这个老生常谈。据报道,目前中国的零售消费指数下降了3.5% 左右,这至少表明,由于疫情反复无常,和为了控制疫情蔓延而采取的五花八门的管控措施,对社会消费的积极性和民众的消费购买欲望与购买力都产生了“下坠”作用。这是造成中国第一季度取得4,8%的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

如何刺激消费,是各国政府都在费心思索的难题。不少国家采取提高民众工资收入和代发消费劵,优惠劵,奖卷等形形色色的措施鼓励民众消费,有的政府机构几乎到了“请求消费”,或“祈求消费”的程度。不管采用什么方法,目的就是一个鼓励民众“ 买买买”,以为只要民众多买物品,经济就可以得到“持久”发展。事实并不完全如此演变。

“消费”是有周期性,和有规律性的经济行为。它还分为主动型,或被动型 短期性,或长期性,有计划性,或随意性,有的消费行为具有报复性(如长期封控之后的消费),有的则还有消费厌倦症,等等各种各样的消费行为。这些消费行为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中国的消费市场一直是国际资本和国际跨国公司虎视眈眈宝地。在国际投资界,有一句名言: 得中国市场者,得天下(世界)!可见,中国的消费市场是何等重要。

中国为了推动消费市场发展,做了很多努力。金融支持,减税降费,要求企业优化结构 力图降低成本,目的就是要留住消费者,增加消费。各个企业更是不放过任何一个节假日的机遇,推出各种产品,增加销售。去年和今年的个别月份,的确出现的消费回暖,销售增加的局面。但是,好景不长,高消费的热情总是没有持久力,往往是热度不过三五天,社会的消费劲头就会突然戛然而止。

产生这样消费疲态,或消费病态的现象有多种原因,而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们的消费行为绝大多数属于“负价值消费”,属于低消费层次。所以,绝大多数消费者,只是把消费行为当做简单的“卖与买”的简单交易动作,完全忽略了“消费”的真正含义和价值所在。

虽然中国的消费曾经为中国GDP的贡献率达到60-70 % 左右,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内生动力。最近,由于疫情反复和地缘政治冲突,给国际大宗商品供应链的完整性和互补性造成毁灭性打击破坏,中国也出现了的消费动力乏力 消费欲望降低,人们购买力大打折扣,对经济增长造成的阻力和威胁不可忽视。

我们应当想方设法的让我们的消费升级 不是简单的增加商品品种,设计,质量等传统模式,而是需要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消费理念”: 增值型消费。

我们所说的“增值型消费”不是“增价消费”。而是让我们的“消费内涵”发生质的变化。

例如,如果我们的“消费”,带动了相关产业和产品的升级换代 那么我们的“消费”属于“增值”行为,因为它带给市场的不只是一笔买与卖的简单交易,而是因为这个“交易”刺激了技术“后台”的革命性思维:改善生产流程,改组企业结构,改造生产工艺,生产出更新,更好,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商品,这就是“增值消费”的真正内涵。

人们对绿色经济,绿色发展的热心,他们在“消费”的同时就会特别关注商品的“绿色”程度。所以我们看到,新能源汽车,低耗能产品越来越受到欢迎的原因。新能源汽车和节能性电器产品的大量问世,正是得益于“增值型消费”概念深入人心,深入市场的“增值”效果。

这一段时间以来,市场消费动能不足,居民消费意愿转弱,产生这些现象有多种原因。除了有“消费周期”的影响之外,人们的“消费心理”发生分裂和动荡也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前者是受商品淘汰周期的影响而变,而后者则主要受消费者个体的身体,心情,舆论环境,以及周边社会情绪波动的影响而变。最近受到疫情舆论影响,不少居民囤货购物,就是一个突出例子。这些消费行为具有一定盲目性,有可能冲击供应链正常运转,造成不必要的市场恐慌,不属于“增值型消费”,而是“负质型消费”。

“二十条”规定出台,能否产生预想的效果,特别要防止基层的“政策踩空”现象重复发生。例如“二十条”中特别要求各地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壁垒,让商品通畅无阻,让商品真正流通起来。估计不少地方政府为了保证当地企业利益,会出台一些“对策”,实行新的变相保护。这些现象都是“政策踩空”,让国家层面的好政策不能一竿子到底。

如何让中国的“增值型消费”真正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稳步发展,需要经济各界的合力推动建立起中国的“消费王国”,毕竟只有把全国的蛋糕做大了,大家才可能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食。

全部专栏